
2025 年,科技界的聚光灯不再只聚焦于手机。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开始真正地“看懂”世界。
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助手尝试走入家庭、能洞察健康的 AI 穿戴设备正重新定义个性化医疗、AI 智能眼镜不再是概念产品……这些设备的本质已经超脱手机的附属品或者遥控器,而是需要自主感知环境、理解意图并规划执行的 AI 原生设备。
它们的爆发,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抛向了产业:我们现有的操作系统,准备好迎接这一切了吗?
传统的操作系统,其架构核心是为管理手机、PC 等通用计算设备而设计的。当面对需要实时响应、超低功耗、并能端侧进行复杂“思考”的 AI 原生设备时,其厚重的系统包袱、后期集成的 AI 能力,以及被动响应的交互模式,显得力不从心。可以预见,操作系统领域将迎来一场因 AI 而起的范式革命。其竞争维度正从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高效管理,转向对智能服务的主动赋能,架构的原生智能程度、实时性能根基与可信安全底座缺一不可。

10 月 10 日, vivo 发布的蓝河操作系统 3(BlueOS 3),正是这一趋势下的一个关键案例。它是从内核到框架的全栈自研系统,其架构设计直指 AI 原生设备的核心需求,使其最终呈现出 “天生更智慧、天生更流畅、天生更安全” 的系统特质。“天生更智慧” 体现于其“感知-记忆-规划-执行”的闭环设计,将 AI 作为系统的原生大脑,并围绕 AI 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天生更流畅” 源于为 AI 原生设备构建高性能、低功耗的蓝河流畅引擎;而“天生更安全” 的根基,则来自全栈采用 Rust 语言编写,实现了将内存安全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掌控。
本文将以此为例,解读新一代操作系统为适应 AI 时代所必须进行的架构重塑,探讨操作系统如何从“功能集成的平台”,演进为“智能原生的设备大脑”。
核心技术攻坚:从技术追赶到架构定义
从探索自研路径到践行全栈自研,再到如今的追求跨越、超越,vivo 蓝河操作系统(BlueOS)的演进轨迹映射出中国科技企业攻坚核心技术的典型路径。

2023 年,ChatGPT 所引领的生成式 AI 浪潮,在展现技术潜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基于传统 OS + 定制 UI 的架构模式在支撑 AI 原生设备时所面临的系统性瓶颈。后续几年,关于 AI 是否需要专属 OS 的讨论不断延续与深化,并集中体现为三大矛盾:
首先,是被动与主动的矛盾。 传统 OS 中,AI 能力往往作为后期叠加的应用层功能,无法与底层传感、音视频框架紧密结合,只能在人机指令触发后被动执行。真正的智能要求 AI 成为系统的原生大脑,主动感知环境、实时理解意图并驱动“感知 - 记忆 - 规划 - 执行”的完整闭环。其次,高性能与能效的矛盾。 传统 OS 为了追求广泛兼容性,系统设计臃肿,调度与渲染效率低下。而受限于电池与体积,AI 原生设备往往既要求系统能释放极致的算力,应对复杂的多模态推理,又必须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取得平衡。这意味着,操作系统必须进行架构级全新设计,从计算、存储、显示等多个维度同时兼顾高性能与长续航 。最后,是修补与原生的矛盾。 传统 OS 由 C/C++ 等语言编写开发,安全方面依赖从漏洞到补丁的被动防御。对于处理大量敏感数据的 AI 设备,必须将内存安全前置为系统设计的先决条件,从操作系统底层构筑主动安全防线。
面对如此深刻的矛盾,vivo 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面向 AI 原生设备开发专属的操作系统。在率先搭载于智能手表的蓝河操作系统上,vivo 以 Rust 语言编写,为构建安全根基奠定了基石。此后,蓝河进入了践行全栈的深化阶段,实现了从内核到框架的全栈 Rust 化,成功构建了内存最小占用仅需 13KB 的轻量化内核。正是这种以安全和轻量化为特征的底层架构,为端侧 AI 推理提供了坚实的底座。这套为 AI 原生设备设计的性能根基,与端侧 AI 设备出货量逐年激增的行业趋势同频,充分显示了 vivo 技术路径的前瞻性。
随着智能眼镜、机器人、可穿戴医疗设备等 AI 原生设备加速爆发,蓝河操作系统 3 正式发布,其架构设计可视为对上述行业挑战的一次系统级回答:它并非单一特性的改进,而是针对 AI 原生场景的全栈构建;从底层架构到上层设计,实现了 “天生更智慧、天生更流畅、天生更安全” 的特性。
天生智慧:AI 原生设备的系统级闭环
对于旨在自主理解世界、主动服务用户的 AI 原生设备而言,高实时、低功耗的精准感知是其智能化的“眼睛和耳朵”,也是一切感知、规划与执行的基石。这对感知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它必须足够快,以捕捉瞬时变化,也必须足够准,以理解复杂场景。而视觉与听觉,作为人类与外界交互最主要的两大通道,自然也成为 AI 设备感知层最核心的突破口。

传统操作系统中,传感器数据需经多层软件栈中转,导致响应延迟。蓝河操作系统 3 从感知层着手破局,以高效和极简的设计确保低时延、快速响应,同时通过原生支持 AI 能力提升感知的准确性。 在视觉方面,其自研的相机框架精简了通信和控制链路,使相机启动速度提升 26%。更重要的是,AI 算法被原生集成至框架底层,使得非系统应用也能直接调用先进的视觉识别能力。在听觉层面,通过并行唤醒机制与低数据缓存设计,音频链路时延降低了 61%,结合原生内置的 AI 降噪算法,确保嘈杂环境下的精准识别。
然而,实时的感知只是起点,其背后是来自 AI 大模型能力的支持。蓝河操作系统深度融合 vivo 蓝心大模型矩阵,在蓝心语言、语音、图像等大模型的加持下,能够实现强大的推理、记忆和规划能力。尤其是在端侧化的突破上,本次 VDC 大会上介绍的“3B 端侧多模态推理大模型”,能实现离线录音总结、写作等功能;并且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推理数据,引入深度思考模式,大幅提升在端侧独立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表现;同时,还基于长文本算法,实现了更长的端侧上下文能力。
此外,蓝河操作系统 3 开放了包括工具、感知、数据等多个维度共 20+ 系统能力,拓展了 Agent 的能力边界,并支持跨设备的协同执行。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当手机有来电时,操作系统可依据手表检测到的用户睡眠状态,自动调起电话智能体判断紧急程度,实现紧急震动唤醒、非紧急记录提醒的无感服务——这种典型场景标志着操作系统角色从“命令执行者”向“服务提供者”的深刻转变。
天生流畅:为 AI 原生设备重铸性能根基
强大的智慧能力需要极致的性能作为根基,尤其对于需要处理更多数据和信息的 AI 原生设备而言,流畅已不仅是简单的界面动画丝滑,更意味着在承载复杂 AI 任务时,系统能提供持续稳定、低延迟、高能效的性能输出。

BlueOS 蓝河流畅引擎聚焦计算、存储、显示三个方向构建技术能力,与统一 UX 设计、体验标准、人因交互、动效曲线一起支撑流畅体验。 计算是系统的“大脑”,决定了任务能否被快速调度和执行;存储是系统的“枢纽”,决定了数据能否被低延迟存取和交换;显示是系统的“窗口”,直接决定用户感受到的顺滑与否,只有三者协同优化,才能真正支撑 AI 原生设备“天生更流畅”的体验。
在计算层面,蓝河操作系统 3 引入了超级协程机制。 传统线程模型中,用户线程与内核线程是绑定关系,线程的调度带来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延迟高、开销大。蓝河操作系统 3 将调度操作上移至用户态,避免了高开销的内核切换,让调度开销降低 58%,线程资源占用减少 40%。即便在 AI 原生设备这种高并发任务场景下,也能保障计算的高效与顺畅。
流畅的体验离不开高效的数据存取。在存储层面,蓝河操作系统构建了内存融合与压缩机制,并通过冷热数据页识别和快速回收,显著降低了内存占用和碎片化问题。 对于长时间运行的智能眼镜、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而言,这意味着更稳定的性能和更持久的续航。
在显示层面, 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等小型设备的屏幕虽小,但对渲染效率和功耗极为敏感。蓝河操作系统 3 的超级渲染树技术将多个应用的渲染指令统一整合与调度,避免了冗余绘制和内存重复分配。 数据显示,这种合并渲染的机制,最终实现应用平均内存占用降低 60%,GPU 负载下降 36.8%,整体功耗降低了 29.4%。这些高性能、低功耗的技术已经陆续应用到了 vivo 的智能穿戴产品中,比如 vivo WATCH GT2 也正是得益于这一系列高性能、低功耗的技术,实现了长达 33 天超长蓝牙续航。
除此以外,蓝河操作系统为 “天生更流畅”所构建的这些底层性能根基,除了为 AI 原生设备的全面到来做好前瞻性准备,相关的自研技术成果也反哺至手机端的原系统(OriginOS)。蓝河流畅引擎的技术在原系统上同样得到应用,显著提升了应用启动速度、动效一致性与能效表现。这充分验证了 vivo 通过全栈自研操作系统所构建的技术协同效应,不仅为未来 AI 设备铺路,也切实提升了当下亿级用户的移动体验。
天生安全:用 Rust 语言构筑安全基因
在 AI 设备日益深入用户生活的当下,安全与隐私不再是可选项,而必须成为操作系统的原生基因。蓝河操作系统选择了一条从根本上重塑系统安全的路径:全面采用内存安全的 Rust 语言编写,从编程源头构建可信赖的 AI 设备基座。

Rust 被誉为下一代系统编程语言,其核心优势在于内存安全机制,能够在代码编译阶段有效消除 UAF、悬垂指针、缓冲区溢出等常见内存错误,而这类错误正是 C/C++ 程序中 70% 以上严重安全漏洞的根源。正因如此,谷歌、微软、Linux 内核社区等全球顶尖科技力量纷纷将 Rust 列为系统演进的重点方向,旨在从底层构筑更加坚实的安全底座。
而 vivo 的蓝河操作系统,则无论是在 Rust 的技术研究、产品落地亦或是开源实践上,都可以说是行业的先行者:2023 年,vivo 发布了系统框架由 Rust 构建的蓝河操作系统,并率先搭载于智能手表产品;2024 年,蓝河实现全栈从内核到系统框架的 Rust 自研构建;今年 7 月,蓝河操作系统内核正式面向行业开源,目前蓝河操作系统内核也已在多家主流 SoC 厂商的开发板上完成了适配,包括兆易创新、恒玄科技、瑞芯微等,覆盖了 RISC-V、Cortex-M、Cortex-A 等芯片架构;可见,vivo 在 Rust 上的投入是持续的、高强度的。
对 AI 原生设备而言,系统安全直接关系用户隐私与数据可信。蓝河操作系统借助 Rust,在编译阶段即保障内存安全,从根本上避免 UAF、数据越界、非法访问等风险。这种底层安全机制,为上层 AI 应用处理语音、图像、健康等敏感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尽管 Rust 优势显著,但其在系统层面的生态仍处于发展过程中。vivo 积极拥抱开源,不仅将内核代码开放,更联合开放原子基金会举办“蓝河操作系统创新赛”,以丰厚的奖金池鼓励开发者参与 C/C++ 到 Rust 的转译工具建设。这种开源共建的思路,一方面加速了 Rust 生态成熟,另一方面也为行业培养了一批具备系统级 Rust 开发能力的人才。这项 C2Rust 的赛事也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从最初的代码片段级转译方案,到文件级转译工具,再到今年聚焦项目级的解决方案;也正如 vivo 所说,他们会持续将蓝河操作系统创新赛打造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 Rust 顶尖赛事。
蓝河操作系统 3 在安全层面的实践,标志着操作系统从外挂式加固走向原生性可信。vivo 通过持续的技术深耕与生态开放,不仅构筑了自身产品的安全壁垒,更推动了中国操作系统在底层语言与系统架构创新上的实质性进步。
写在最后
蓝河操作系统 3 的发布为行业带来了两大关键启示:首先,操作系统竞争的核心维度已发生根本转变,其竞争维度正从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高效管理,转向对智能服务的主动赋能;其次,全栈自研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底层架构全新设计、适应 AI 新范式的必要手段。纵观全局,AI 原生设备的爆发正倒逼操作系统经历从理念到架构的深度变革。这不仅是 vivo 的技术路径选择,更预示着整个行业的演进方向:谁能在新一代 OS 的架构竞争中占据先机,谁才有可能在下一个智能时代掌握话语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