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在几年前,我们可能想不到,AI 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成本刺客”竟然是电力。
现如今,当 GPT-4 的训练耗电量达到 2.4 亿度,当超算中心因断电瞬间损失千万级经济价值,当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十年增长 100 倍而充电桩利用率不足 10%—— 这些看似分散的现象,实则指向同一个核心命题:能源与智能正在形成深度耦合的共生关系。
“AI 的尽头是能源”,这似乎成了业界的某种共识,与此同时,AI 技术的发展也在助力能源行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
在日前的 2025 泛能网新产品发布会,新奥能源副总裁、新奥泛能网 CEO 程路继续强化了公司在去年提出的“能源领域自动驾驶”的理念,他解释道,“之所以把能源和自动驾驶关联起来,主要是这里面有几个相似点:我们现在所处变革的初始阶段,跟车辆的‘智驾’非常接近。”
具体来看,车辆的自动驾驶内核有三大中枢,第一是它对世界的感知模型,包括传感器、认知模型、决策体系等;第二是主系统、座舱有友好交互,以及根据环境变量去做更精细的调节和决策;第三,所有的控制结构,包括车辆的转向、加速等。而今天泛能网构建的自动驾驶也基于这三层逻辑。
而此次泛能网正式发布的能源领域自动驾驶的体系,从能碳大模型的智能中枢,到专业 Agents 的协同网络,再到能碳智控一体机的执行终端,这套三层架构恰恰与上面三层逻辑一一对应。
能源与智能的融合:从必然到必需
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正在创造史无前例的能源需求。数据显示,GPT 系列模型的训练能耗呈现指数级增长,从 GPT-1 的 3.3 万度飙升至 GPT-4 的 2.4 亿度,而日常推理的能源消耗总量已远超训练阶段。这种 “吞噬能源”的特性,使得稳定、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成为智能时代的基础保障。
新奥泛能网 CPO 王尊指出:“从微观角度去看,我们给服务器供电的电压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计算任务全盘失败。而从宏观角度我们也看到大型的超算中心,因为没有使用高质量、清洁的能源,而被开出天价罚单,所以我们就需要在能源领域去构建成本更低、更稳定、质量更高的能源系统,构建这个系统本身也需要指导。”
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正全面拥抱智能化变革。国家能源集团发布的第一个电力生产大模型“擎源大模型”、国网推出的“光明大模型”,分别在电力生产与输配领域构建了智能化标杆。但在更贴近终端用户的工厂、建筑、园区等场景,综合能源领域的垂类大模型仍存在明显空白。王尊强调:“能源生产侧与输配侧的智能化已在举国体制下快速推进,但市场对智能的需求依然很旺盛,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没有综合能源共同领域的垂类大模型可以补全这个拼图,我们希望可以解答大家的问题。”
这种供需关系催生了能源与智能的双向奔赴。一方面,智能技术需要能源系统提供“稳定可靠、成本可控、清洁高效”的支撑;另一方面,能源行业渴望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运营的跃迁。
能源自动驾驶的三层架构:从智能中枢到执行终端
王尊与新奥泛能网 CTO 孙凯详解了能碳大模型、专业 Agents 与能碳智控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现场演示。
借鉴汽车自动驾驶的技术逻辑,新奥泛能网的构建了 “能碳大模型 - 专业 Agents - 能碳智控”的三层架构。这套体系不仅解决了通用 AI 在专业领域的 “幻觉”与“遗忘”问题,更实现了从认知到决策、从规划到执行的全链路闭环。
能碳大模型:能源领域的智能中枢
与通用大模型不同,能碳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对能源系统运行机理的深度理解。通过融合新奥泛能网积累十余年的专业数据、知识图谱和工具模型,结合强化微调与仿真技术,该模型已具备从单点设备到复杂系统的全局优化能力。
孙凯解释道:“基础大模型能理解图片和文本,但我们需要的是能分析锅炉燃烧效率、预测电网负荷波动的专业能力。”
针对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幻觉”与 “遗忘”问题,能碳大模型采用了“泛能网 + 仿真” 的多级架构。通过物理机理模型与数字孪生系统的结合,确保决策建议符合能源系统的运行规律;借助 Agents 系统的记忆模块,实现长时记忆与知识沉淀。这种设计使大模型的商业落地能力显著提升,在印染、食品等行业的测试中,方案准确率达到 92% 以上。
专业 Agents:能源管理的虚拟专家团队
专业 Agents 体系将分散的智能能力整合为协同工作的“虚拟专家团队”,实现了从单一算法工具到综合决策系统的升级。与传统优化算法相比,Agents 具备三大核心优势:自主规划能力可根据目标自动分解任务,比如将“降低酒店能耗 15%”拆解为空调调节、照明控制等具体操作;交互透明性能实时展示决策过程,使用户清晰了解每一步优化的逻辑;持续进化性通过迁移学习沉淀行业经验,使系统越用越智能。
在印染行业,定型机 Agents 已经实现对温度、残渣、烟气排放的多参数协同控制,配合车间主管的虚拟助手,形成了“感知 - 决策 - 执行”的闭环。王尊透露:“仅在定型机场景,我们就实现了能耗降低 18%、产品合格率提升 3% 的双重收益,目前已累计优化 36000 余缸印染生产。”
能碳智控一体机:连接虚拟与物理的桥梁
作为能源自动驾驶的“手脚”,第二代能碳智控一体机在外观、结构、算力中心及智控设备上都做了改进。新增的 UPS 系统可在电压波动或断电时维持系统运行,确保能源管理不中断;其硬件兼容市面绝大部分接口,且在不改变外观结构的情况下升级了算力,标准版有三级算力背景,适应工业场景并降低成本。
在演示二代机工作时,孙凯通过“能碳智伴”虚拟助手与智能机交互,针对虚拟电厂如何完成邀约进行展示。通过屏幕可见,正常情况下通过控制储能柜,虚拟电厂响应邀约时,智能体会自动判断邀约,基于物理 AI 并加入仿真,借助深度学习和仿真学习,在减去放电邀约后,保证 SOC 体量的同时,能够完成虚拟电厂邀约响应,且保障生产。
场景落地:从衣食住行看能源智能的价值重构
能源自动驾驶体系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具体场景的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中。新奥泛能网已在印染、食品、酒店、交通等领域完成规模化落地,用数据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商业可行性。
印染行业:从单设备优化到全流程智能
在印染车间,能源管理的精度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继去年进入染缸行业,通过算法帮助染缸节能并提升印染产品质量以来,新奥泛能网的解决方案从染缸扩展到定型机,构建了覆盖多工序的 Agents 系统。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温度参数,还包括残渣、烟气排放等安全问题,在这样的严苛要求下,通过仿真和大模型生成了定型机智控能力。”王尊介绍,“定型机智控能力被印染行业的多工序 Agents 调用,我们为生产车间的主管、操作员和运维工打造了虚拟助手,他们通过虚拟助手完成工作闭环,同时还打造了外挂的泛能仿真 Agents—— 它既是判定虚拟助手每一步执行单元是否正确的专家,又能监控全局实现系统的不断自我进化。”
食品工厂:温度偏差 1 度背后的百万损失
食品加工对能源控制的精度要求更为苛刻。数据显示,面包生产线的温度偏差若超过 1 度,规模化食品厂的一条生产线每年会损失 10 万个面包;蛋糕厂的温度波动 5 度以上,馅料塌陷率将提升 8%-12%。针对这一特点,食品行业 Agents 开发了 “热能耗精准控制”算法,通过动态调节隧道炉的加热功率,使某月饼企业的成品开裂率降低 15%,年节约能源成本超 200 万元。
酒店与商业建筑:舒适与节能的平衡术
在住的领域,去年新奥泛能网服务的中等规模星级酒店节省能源近 15%。在此基础上,今年在场景和业态上均有突破,从酒店制冷扩展到热水供应,还包括北方居民冬季供暖 —— 目前已覆盖 8000 多户居民供暖,以及超过 100 万平米办公楼,为酒店、商超等场景提供舒适的温湿度环境。通过大模型生成小模型、Agents 模式,其解决方案还能为不同场景提供可承诺的详细节能指标。
交通能源:充电桩的智能革命
在能源场景下谈出行,离不开机车生产、新能源汽车本身和充电桩的能源管理与优化。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新能源汽车 10 年保有量增长 100 倍,技术从 L2 升级到 L3,是产业与智能双向奔赴的典型成果;全国有 1374 万台充电桩,公共充电桩占三分之一,车桩比达 8.7:1,导致充电排队现象频发,但公共充电桩全年平均使用率不足 10%,部分较好的也仅 30%-40%。
对此,新奥泛能网为充电桩结合智能提出两步走方案:一是通过智能将充电桩与周边光伏、储能及用能设施联动,形成 “荷、源、网、储、充、售” 完整闭环,提升综合效率;二是让充电桩接入能源网络,参与需求响应、电力交易,成为能源网络的智能节点,使其运营模式从单纯卖电转向综合收入模式,提升收益。正如王尊所说:“充电桩不应只是充电设备,更要成为能源网络的智能节点,这才是虚拟电厂的核心价值。”
未来图景:从 L3 到 L5 的能源智能进化
参照汽车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新奥泛能网定义了能源领域的智能化等级:L1-L2 阶段实现局部自动化,如单设备能耗优化;L3 阶段达到局域自治,可在无人干预下保障系统安全高效运行;L4-L5 阶段则实现多能源协同与全域自治,最终构建城市级的智能能源网络。
程路在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我们的产品已实现 L2 + 级别的能力,正在向 L3 突破。预计 2025 年,将在大型工业园区实现 L3 级局域自治;到 2030 年,有望在重点城市建成 L4 级能源系统。”
从更长远看,能源自动驾驶的终局将重构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行逻辑。就像 L5 级汽车自动驾驶将颠覆交通规则一样,全域自治的能源系统可能让传统电厂、电网调度模式成为历史。程路描绘道:“未来的城市能源网络,将由云端大模型统一调控,数百万个智能 Agents 分布在工厂、建筑、车辆中,实时平衡供需、优化配置,实现真正的零碳高效运行。”
这种变革并非遥不可及。当某食品厂的隧道炉因 Agents 调节而节省 20% 能耗,当酒店客人在舒适室温中享受更低的住宿成本,当充电桩从闲置设备变为收益增长点 —— 这些细微的变化正在累积成能源行业的智能化浪潮。在这条路上,每一度电的高效利用,每一次决策的精准优化,都在推动着能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的未来迈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