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干货——《中小企业 AI 实战指南》免费下载!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1 亿美元 ARR、不设 AI 硬件产品经理,Plaud 如何拿下全球百万用户?

  • 2025-08-21
    北京
  • 本文字数:9138 字

    阅读完需:约 30 分钟

大小:4.40M时长:25:36
1 亿美元 ARR、不设AI硬件产品经理,Plaud 如何拿下全球百万用户?

去年被称为 AI 硬件元年,但今年 AI 硬件的故事似乎已不再“性感”。

 

前苹果员工创立的 Humane 发布了明星穿戴设备 AI Pin,在备受期待中黯然落幕,最后公司被惠普以 1.16 亿美元收购;Rabbit R1 曾一周售出 5 万台,但套壳安卓丑闻曝光后,每天活跃用户仅 5000 人。普遍来看,这些设备似乎都不足以证明,AI 硬件会成为一个大多数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新产品类别。

 

但彻底否定这类产品可能还为时过早。

 

2023 年 6 月,Plaud AI 推出了搭载 AI 功能、贴在 iPhone 背面的 AI 录音卡片 Plaud Note。据媒体报道,Plaud Note 推出一年多后就取得了 30 万台交付、1 亿美元 ARR 的成绩。去年,Plaud.AI 发布了售价 169 美元的 Plaud NotePin,当时外媒 theverge 评测员的评价是:这是一款很棒的人工智能录音机,但它注定要失败。但今年 7 月份时,Plaud 的全球出货量已经达到了 100 万台。

 

根据官方内部统计,Plaud 使用者平均每月使用超过 30 小时,年平均节省超过 260 小时。若以专业时薪估算,相当于为用户创造约 8845 美元/年的潜在价值。

 

网上有人分享了自己的使用场景:“我刚带儿子去了一次 37 分钟的看诊,回家后需要向我妻子解释医生说了什么、接下来该怎么做。我直接把生成的摘要复制发给她,因为它总结得比我自己还要清楚。”

 

在 8 月 22 日-8 月 23 日 AICon深圳大会前夕,我们采访了 Plaud 中国区 CEO、Plaud Global 合伙人莫子皓,他分享了 Plaud 的产品观。莫子皓目前负责 UG 和 AI Product,之前曾是百川智能医疗方向产品和运营负责人,也曾是暖哇科技合伙人和 CPO,负责所有业务。在 AICon 深圳站上,他将发表主题为“Plaud 如何用软硬结合重构大模型时代的产品形态与商业路径”的演讲。

 

本次访谈中,莫子皓直言,Plaud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真正有用户在用的产品可能只有我们”,Plaud 与竞品的差异就在于“可用与不可用的差别”。虽然产品以硬件作为载体,但他强调 Plaud 其实更像是一个大模型公司,硬件只是其获取用户 context 的入口,核心在于后续的智能处理。

 

在莫子皓看来,与之前相比,现在的用户并不是天然地拥有向大模型提问、并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因此产品设计不能从“用户场景出发”的旧逻辑出发,而应该主动探索智能边界,做出“用户想不到但看到后觉得好用”的功能。他还指出,做硬件成败的关键是“弥补短板”,而做软件是“发挥长板”。

 

“我们没有 AI 硬件产品经理”

 

InfoQ:从暖哇科技到百川智能,你的职业路径一直围绕 AI 与医疗,你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两个领域感兴趣的?后来是如何做职业选择的?

 

莫子皓:其实在 2020 年加入暖哇科技时候,我更多关注的是互联网保险。我最早的时候自己创业,然后后来被轻松筹收购了,后来负责轻松筹的所有的保险业务和线上的流量运营。然后,我加入暖哇科技做合伙人的时候,专注在当时的互联网保险和健康险领域,所以当时更多的其实并不是医疗这个方向。但是,后来在 21 年-24 年,健康险和互联网实际上与创新支付、药企的关系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转向跟医疗、医药的衔接。

 

另一点是,随着大模型出现,我们已有的 2000 多个电销和几百个企业微信销售(均做保险销售)当时我们专门做了一个 SCM 系统,跟肖弘的 Manus 很像了,这个系统在保险市场里占有率是最高的。我们自己用这个系统做保险销售的部门,一年也能做几个亿保费。

 

我们刚开始其实就想看看是否通过大模型做销售诊断能更高效,所以那时就把大模型跟销售、电销及企业微信销售结合比较多,因此跟大模型的工程和各方面就有了较多结合。也因此,后来几种模型缺应用场景时,我们这边已跑出实际效果并做了很多工程化的事情。后来跟川总有了一些缘分,就加入了百川。

 

InfoQ:百川、OpenAI 都重视模型在医疗上的应用,为什么大模型厂商们会关注医疗领域?

 

莫子皓:因为人在去世前的二十几年里面花的所有费用都在医疗上,而医疗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都占了 GDP 较大的比重。这一块其实很多巨头做了非常多尝试,但都无功而返,所以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没有被互联网真正改变过的行业。

 

这里面存在很多低效和不合理的事情,包括诊断、用药、辅助诊断和后面整个药品的管理上,有很多原始落后的环节等待被改造。所以,很多巨头在每一轮的产业革命中都想要改变医疗行业,移动互联网也是,现在也是这个道理。这个东西大家是一脉相承的:都看到了低效的问题,就希望有新技术改变里面的低效问题。

 

InfoQ:医疗领域对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高,目前大模型能力会不会跟不上医疗的要求?

 

莫子皓:没有。我觉得,现在如果大家还在讨论幻觉问题什么的,可能已经跟不上大模型的发展了。幻觉并不阻碍在医疗产业落地,更多还是商业模式上存在最大问题。

 

现在很多医院里的 MDT(多学科联合会诊)其实已经融入了大模型,诊断过程中很多医生也会参考大模型的意见,技术上其实是完全 ready 的。

 

只是商业上问题在于,究竟在整个价值链的哪一环发挥作用、提高了哪一环的效率、赚的是谁的利润,还有效率提升带来的增量收益该怎么去分摊费用,这些问题目前都还没得到很好解决。

 

InfoQ:海外医疗商业探索跟国内相比有什么不同?

 

莫子皓:海外只能说出了几个巨头公司吧。在海外,保险是主要的付费方,然后医生的收入很高。

 

InfoQ:你为什么后来选择 AI 硬件这个方向?之前有哪些经历影响了你的判断吗?

 

莫子皓:之前并没有说我一定是做医疗这个方向,因为之前在暖哇做的也是 sales agent,即围绕整体工作流程设计,探索如何用技术替代人力执行销售任务。我之前做过医疗,有相关的从业经验会比较熟悉,所以能胜任这方面的工作。

 

然而,在深入了解大模型技术之后,我个人的兴趣点以及我认为最终能形成壁垒的方向,其实在于如何有效获取用户自身的 context。我认为 context 本身可能更为关键——当然,大家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我判断只有硬件作为一种新的交互入口,才能有效解决 context 获取的问题。所以,当 Plaud 邀请我负责这边的产品时,我当时已是他们一年多的用户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合作机会。

 

InfoQ:从 AI 医疗到 AI 硬件,于你个人而言就会有什么壁垒吗?

 

莫子皓:没有,都是做大模型。大家有些误解,Plaud 不是一个硬件公司,它更像是一个大模型公司,里面其实做了非常多大模型的研发、设计等。我在 Plaud 带的也是大模型的产品研发团队、算法团队、工程团队,还有是产品团队,我们不直接搞硬件。

 

我们在设计功能时,会涉及很多软硬件结合的部分,这就需要在软件、大模型和硬件层面进行拉通。这更多是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配合。

 

对我来说,理解这些本身并不困难,因为我自己也用过不少 AI 硬件,像 Meta Ray-Ban、Oakley 这些智能眼镜,还有其他各种智能硬件,包括以前医疗用的 CGM,我都实际体验过,算是它们的用户,所以我对硬件本身也挺熟悉的。

 

InfoQ:Plaud 一直在招聘产品、运营、算法等岗位,你们的招人标准是什么?

 

莫子皓:聪明、正直、有野心。

 

InfoQ:不需要学历或其他成果吗?

 

莫子皓:聪明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学历或者学术成就这个没有硬性要求。你有高学历但没有在理想的公司,但有人没有高学历,他一样在理想公司工作。你做的事情更能反映你是否聪明。毕竟从学校出来这么久了,不是非要看学历,虽然这(学历)确实是个筛选标准,但如果你特别厉害,我们也不会卡你。

 

InfoQ:那你怎么去评判正直?通过你们沟通聊天去判断?

 

莫子皓:对,我们感受人的品质,感受人的沟通的方式。

 

InfoQ:为什么野心也会成为要求之一呢?

 

莫子皓:我们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追求人与大模型的协作。智能领域的突破本身难度很高,但市场空间也足够大。我们更希望吸引那些有野心、敢于突破,并为宏大目标感到兴奋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同路人,才愿意和我们一起走下去。

 

InfoQ:AI 硬件的产品经理和其他 AI 应用的产品经理有什么不同吗?

 

莫子皓:我们没有 AI 硬件产品经理,我们是 AI 产品经理。我们这里有很多六小龙的产品经理,在做具体设计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

 

“真正有用户在用的产品可能只有我们”

 

InfoQ:那为什么选择从硬件切入大模型?你曾表示“硬件是使用 intelligence 的门票”,如何理解这句话?

 

莫子皓:我们认为追求智能的边界有三种核心方式。第一种是之前做的那种大模型智能训练;第二种像 Manus 他们做的,通过更多模型能力获取额外信息,整合后给出结果;第三种是通过硬件获取足够多的 context,让大模型和人保持在同一信息层面,再用大模型的智能辅助人做更多事。

 

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第三条路。选择这条路的关键在于:必须有足够多的 context,后面的智能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因此,硬件就是用来获取你的 context 的。本质上,对于整个产品来说,硬件、APP 以及整套产品才是我们的完整解决方案。硬件就是我们使用后续软件和大模型产品的钥匙,是入场门票。这就是我们的理解。

 

InfoQ:为什么会认为硬件是 context 的解决方式?

 

莫子皓:手机刚诞生时,乔布斯说它是一个浏览器、一个电话再加一个 iPod。手机虽然是我们用得最多的硬件,但它本身的设计目标,并不是为了让你更好地获取 context,也不是为了持续在线(always on)。所以就需要一个新的硬件入口来解决这个问题,给大模型提供所需要的数据、知识还有人的意图。既然原来的硬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必须出现新的形态。

 

InfoQ:你强调 context 的重要性,那 Plaud 当前是如何通过上下文管理进行体验升级的?

 

莫子皓:还不太多,我们还是在追求智能边界这一块。说实话,这个东西在于怎么看大模型跟人协作能够能提高生产力、能够让人的表现能够更好,我们对效率这个事情其实追求的并不多。

 

InfoQ:当时是怎么判断“录音笔 + AI”这个方向的?Plaud 有哪些创新是业界没注意但用户感知很强的?

 

莫子皓:就像有人 说 chatbox 可以通向 AGI 的核心原因在于,既然模型能够对话,那么对话本质上就是模型对世界认知角度的一种投射。我们团队一直认为,日常的对话沟通里蕴含了大量的智能,只是过去我们仅仅是录下这些对话,并没有把其中的智能真正提取出来。录音的作用是完整记录这些信息,但关键在于后续如何通过大模型,把里面蕴含的智慧(即 intelligence)提取出来,然后再去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智能。

 

另外,我们即将发布的产品也会升级为多模态产品,这意味着用户的输入内容、点击行为,包括图片,都会成为我们智能系统输入 context 的一部分。录音只是我们最初选择的一个切入点,我们觉得它包含的信息密度和智能含量相对较高。

 

InfoQ:而且你们是切在了工作的场景里边,而非生活场景的陪伴等。

 

莫子皓:那些场景我们短期内不会考虑。一个是因为那不是我们的基因,另外就是要有舍有得,什么东西都想做,那做不完了。

 

InfoQ:那相比竞对的产品,你认为有哪些点是你们注意到但用户感知没有那么强的?

 

莫子皓:事实上,我们并不觉得有竞争对手。因为真正有用户在用的产品可能只有我们。大家去看看用户评论或者流程数据就明白了。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智能、并能给用户提供价值的产品,目前市场上能正常运行的并不多。

 

这背后有非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怎么做好软硬件结合、怎么处理传输和文件压缩、怎么录音和转录,再到后面怎么利用大模型、挖掘智能信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靠大量细节堆起来的优势。

 

InfoQ:其他产品也有你们宣传的类似功能,你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莫子皓:我觉得这个是可用和不可用的差别。模型行业现在就是这个情况,都说自己家的 Agent 很强,各家都这么说。先不说我们自己,看看别人也一样。到底有没有人真正在用,看调用量、看数据,这是最明显的差异。

 

另外在功能设计上,我们有自己充分的考量。我们的第三步重点是:从用户信息中智能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后,如何有效利用它?如何让这些信息产生更大的生产力?

 

对我们来说,录音不只是存档,它其实是你的生产资料。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借助大模型把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最大化挖掘出来。这才是我们最核心的发力点。我觉得目前没有其他厂商在做这件事,他们还是只盯着录音本身,而我们的着眼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InfoQ:Plaud 产品的技术优势是什么?

 

莫子皓:我们团队有 300 多人,主要精力集中在优化现有产品线的布局,包括正在开发的 Pro 版产品,以及即将推出的基础版本。同时,我们在几个核心技术环节持续投入优化:蓝牙连接的稳定性、收音的有效距离、语音识别(ASR)的准确性,特别是大模型的实际效果控制、用户体验反馈以及大模型最终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重点进行技术优化的方向。

 

InfoQ:那你们怎么定义自己的产品?

 

莫子皓:你可以定义我们是 AI 硬件产品,只是说 AI 硬件解决方案里面不仅仅有硬件,还有软件,还有大模型。

 

InfoQ:这类 AI 硬件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莫子皓:我觉得核心有两个点。第一个核心点是,你的东西首先得能用。这是做软件和做硬件最大的区别。做软件,大家更追求如何把长板做得更长,因为用户会挑最好用的功能来回切换。但做硬件不同,你要想办法让你的短板变长,因为用户使用硬件产品会经历每一个步骤,只要有一个地方卡住或者不好用,他会特别难受,用不下去。这时候对用户体验的伤害就非常大。所以这是两者间的一个根本差异。

 

第二个核心点是,怎么才能把大模型的智能边界做好。这要求我们把底线拉高的同时,也要把上限拉高。这件事本身的难度就非常高。

 

InfoQ:那你们可用的标准是什么?

 

莫子皓:至少用户使用时得能把整个流程完整跑通。因为这个流程很长:先在硬件上操作,硬件用完后数据能传到软件端,软件能正常运行;软件再传到大模型端,大模型能准确输出结果;结果输出后,还要给用户展示清楚。这里面每一步,你都得做到至少 90 分以上,用户才会真正觉得这个产品是 OK 的、能交付给他实际价值的。

 

你想啊,这里面每个环节都要做到 90 分,本身就需要很多不同专业团队的紧密配合。我们现在的确对发布产品非常谨慎。上个月我们全球用户已经突破 100 万,而且用户活跃度和留存度都很高。所以我们发布产品,一方面迭代速度会比较快,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确保每一个交付的产品都足够好。

 

InfoQ:内部有具体的数据指标吗?

 

莫子皓: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都会进行用户公测,包括内部压测等全流程测试。

 

另外,我们整体的设计,包括和大模型厂商的直接沟通,都会根据我们这边对能力的要求,和他们一起做调整。同时,也会让他们在后续环节,针对我们具体的场景进行适用的训练。评价类似智能产出的效果,同样是一个完整且严肃的评测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评测,才能准确衡量出它的效果。

 

InfoQ:现在的一个版本的迭代周期是多长?

 

莫子皓:每周都有功能上的更新。

 

InfoQ:为提高语音转文字、摘要总结等的准确率,你们做了哪些优化?

 

莫子皓:在硬件端、软件的大模型上都会做事情。因为硬件端本身就可以做很多,硬件本身的能力上和端侧上的算法的优化,剩下的就是各种细节的堆砌。要达到这个目标,其实既受到大模型能力的影响,也受到物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硬件条件的影响。这种从端侧传到云端的、受各种算法影响的产品,我们需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比较高的精度,这样才能最终做得比较好。

 

InfoQ:目前 Plaud 已经融入了工作流,可否认为是对 Agent 相关能力的尝试?

 

莫子皓:这个行业里“Agent”这个词都用滥了,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交付结果还是指其他各种功能?其实,我们不太用这个词来表达,但最终目标都是提升用户的智能和用户的价值。这里面提到的各种工具调用,比如类似“workflow”这种,根据用户的请求自动运行然后给出结果,这些功能我们当然都会做。但关键在于,是不是非要生成一个 PPT,或者像别人那样生成个网页出来,才能叫“agent”?我觉得大家的想法可能不太一致。

 

我们更重要的思路是:在提供足够多 context 的情况下,利用模型能力给用户更好的思考辅助,而不是直接替他把事情做完。我们不是帮他做事,是帮他把更多相关信息带进来;我们不是让它工作做得更好,我们是让他想得更好、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不是让它做特别好看的 PPT,是让他产出特别好的 idea 和特别好的决策结果。

 

我觉得这是思路上的不同。现在整个行业把一种产品定义得特别窄,但对我们来说,我们觉得不是这样的。

 

InfoQ:你们也是用的多 Agent 方式?

 

莫子皓:肯定的,多 Agent 产品的关键在于你想用这个产品达到什么目的。首先你得把结果交付出来,结果交付后再看基础选型。选多 agent 而不是单 agent,肯定是因为多 agent 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结果,你才会这样选。核心还是需求的问题。

 

产品经理的魅力

 

InfoQ:看到你之前提到现阶段做产品的误区:从客户出发、从用户场景出发、要用户激发智能。可否详细说下背后的考量?当前,硬件产品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莫子皓:我觉得大模型时代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现在的用户其实不太会提问,他们并不是天然地就会向大模型提问并且掌握运用大模型的能力。另一个关键点是,模型需要被“激活”智能才能解决更多问题,而且你要给它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它才能做得到。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更多地从用户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假设用户会怎么用。这和过去的设计方式有很大区别。

 

对用户来说,他们很难凭空想象出很多功能是可以实现的。用户更多是“看到了才相信”。所以现在更重要的方向是追求智能的探索和尝试,去验证大模型到底能不能在某个具体点上做到。举个简单例子:在一场会议中,大模型能不能判断出,虽然有人说“好的”,但其实是在敷衍你,根本没理解你说什么?这事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但现在大模型确实能做到这一点。然而用户自己从来不会想到要这样使用它。

 

但当我们真的做出这个功能后,用户反而觉得特别好用。这些例子就很说明问题:要设计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出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才能真正达到效果。我觉得关键点在于,你能在用户的实际场景里融入足够多的智能,达到用户自己都想不到的高度。

 

InfoQ:现在如何从“大模型驱动产品”逻辑出发去设计一款产品?可否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下?

 

莫子皓:对我们来说,这其实不是什么固定的流程。我们认为现阶段最大的杠杆是智能。

 

这个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期以及更早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一个叫“智能”的杠杆。但智能这个东西,不是你想用多少就能用多少的。它有非常多的前提条件:需要大量的 context、需要 memory、需要大量的记录和提示方式,才能真正把智能用起来。而且,在不同的场景里,智能是主动提供还是被动等待交互,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方向。

 

所以我们更关注的点不是“大模型驱动产品”这个逻辑,而是如何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如何通过提供足够丰富的上下文信息,去探索智能的边界、最终为用户创造价值。我们整个产品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做的。

 

InfoQ:这方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论吗?

 

莫子皓:没有方法论,这也是产品经理的魅力所在。

 

像 Cursor 这些公司,都是在打造一个智能环境,让用户在这个环境里体验到智能带来的好处。我们也是一样,只是我们服务所有类型的客户。我们希望用户的工作能在我们这里完成。我们设计的也是一个环境,让用户在这里能借助更多智能工具,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和生产力。

 

InfoQ:你们会设想未来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吗?对你们未来产品的设计或迭代有什么影响?

 

莫子皓:我觉得,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可能会被极大地放大。那么,如果整体生产力没有大幅提升,可能真正需要做很多工作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现在大家发现,生产所需的资料几乎是无限的。连工作本身都不再是必需,这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个趋势具体如何发展,我们目前还很难预测。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式,去尽可能多地获取用户的 context,也就是用各种方法去理解用户想让我们知道什么,让用户和大模型的目标保持一致。

 

那么,做这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智能能力的上限,是要提升用户的生产效率和表现,那么这里面就需要不同的硬件设备形态,需要不同的软件交互方式。接下来短期内,我们都会围绕这个目标去做事情。

 

InfoQ:现在技术上还有什么挑战吗?

 

莫子皓:有很多技术上的挑战:一是续航,二是通信,三在于收音距离,还有一些降噪算法,包括后面对大模型的应用等。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发展也很快,这些挑战我们一直都在面对,有非常多技术需要攻克。

 

比如,你用腾讯会议和用飞书会议,你就能发现周围很吵,但你还是能听到对方说话,那这里面就需要做非常多算法层面的事情。所以,单纯获取语音这个事情,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其实里面有非常多很细的工作要做,才能够真正把想要获取的信息有效地获取到。

 

InfoQ:大模型不断升级,可能带来与 AI 硬件产品相似的体验。Plaud 如何构建护城河?

 

莫子皓:我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不重要。原因很简单,现在还有大片市场没开拓,还有大量功能没实现。我们只专注于一件事:结合人和机器的优势,去拓展智能应用的边界。这中间有很多环节,是必须依赖硬件才能完成的。而对大模型公司来说,单独去研发硬件,很可能是他们非常靠后才会考虑的事情。

 

能够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做用户喜爱的产品,这就是最好的竞争力。我觉得过往 20 年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这就是核心壁垒。

 

“产品本身在全球都是一样的”

 

InfoQ:能够达成百万出货量,你觉得你们做对了什么?

 

莫子皓:我觉得就是产品好。我们的产品在软硬件上的投入也决定了我们很难走低价模式。所以最终用户愿意买,肯定是因为他们有这个需求。

 

InfoQ:你们产品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子的?

 

莫子皓:工作中以对话为主,并且决策杠杆很高。所谓高决策杠杆,是指他们做一个决定带来的影响会很大。这跟职位高低关系不大,更取决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

 

InfoQ:不同地区用户在使用 Plaud 这类 AI 硬件上的习惯有什么不同吗?

 

莫子皓:没有什么不一样。产品本身在全球都是一样的。除了准备国内上线时,因为政策要求,我们针对大模型、数据存储和云支付做了本地化适配,但在产品功能设计上,我们并没有做任何本地化改动。

 

InfoQ:现在做 AI 硬件还是很难跑出来吗?“被抄”的难度应该更大一些?

 

莫子皓:我觉得抄袭的难度本身不是关键,核心是产品有没有真正的用户价值。AI 软件确实难做,但真正达到产品市场匹配(PMF)、有用户真正在用的产品有多少呢?除了豆包、Kimi 这些基础大模型,真正能称为 AI 大模型产品的,我们能说出名字的有几个?

 

InfoQ:AI 硬件领域,你认为有现象级产品吗?

 

莫子皓:Meta 的眼镜算是一个吧。

 

InfoQ:回望 2023-2025 年 的 AI 创业潮,你认为期间最被高估和最被低估的趋势分别是什么?

 

莫子皓:我觉得大部分情况都被低估了。因为当智能可以无限调用的时候,它实际上能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有效利用它的好方法。所以,目前我们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但这件事本身,我认为会对人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回头看 2024 年或 2025 年,肯定是一个非常早的起点。

2025-08-21 16:4510443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IM开发技术学习:揭秘微信朋友圈这种信息推流背后的系统设计

JackJiang

即时通讯 IM 微信朋友圈

工具 | 使用 CLion 编译调试 MySQL 8.0

RadonDB

MySQL 数据库

去哪儿网数据同步平台技术演进与实践

Qunar技术沙龙

数据库 数据中台 ES 数据同步 Kafk

终于有人把TCP协议与UDP协议给搞明白了

编程菌

Java 编程 程序员 计算机 java技术宅

容器化 | ClickHouse on K8s 基础篇

RadonDB

数据库 Kubernetes Clickhouse

牛客网论坛最具争议的Java面试成神笔记,GitHub已下载量已过百万

Java~~~

Java 架构 面试 算法 架构师

机会!痛点!难点!中国游戏泛娱乐企业出海攻略全解析

环信

游戏出海 直播 社交APP出海 泛娱乐社交

好评如潮,PerfDog两年迭代正式启动商业化探索

WeTest

“区块链”赋能智慧社区,多维度提升管理质效

旺链科技

区块链 智慧社区

太为难我了,阿里面试了7轮(5年经验,拿下P7岗offer)

Java 编程 程序员 架构 面试

堡垒机品牌就认行云管家!为什么呢?

行云管家

云计算 系统运维 堡垒机 IT运维 云计算运维

八家知名大厂联合手写的Java面试手册刚上线!竟就到达巅峰?

Java~~~

Java 架构 面试 JVM 多线程

金融助力补链强链 科技发挥关键作用

CECBC

二本渣渣5面阿里,从准备简历到“直怼”面试官,经历了什么?

Java 程序员 架构 面试 计算机

腾讯WeTest零售行业质量解决方案

WeTest

经济学人:若比特币价格清零会怎样?

CECBC

容器化 | ClickHouse on K8s 部署篇【建议收藏】

RadonDB

数据库 Kubernetes Clickhouse

还不了解 static ?年轻人,劝你耗子尾汁...

神策技术社区

数据分析 大前端 后端 埋点

底层即真理!Netty+Redis+ZooKeeper解读高并发架构

公众号_愿天堂没有BUG

Java 编程 程序员 架构 面试

云时代的到来会淘汰运维人员吗?运维工作可以一直做吗?

行云管家

云计算 运维 云服务 IT运维 云时代

架构师训练营-毕业设计

俞立夫

云原生 | 混沌工程工具 ChaosBlade Operator Node 篇

RadonDB

数据库 云原生 混沌工程

Fil今日价格行情?Fil未来多少钱一枚?

区块链 分布式存储 IPFS fil价格 fil行情

阿里这份15w字Java核心面试笔记!GitHub凭借百万下载量位居榜首

Java~~~

Java 架构 面试 微服务 多线程

EMQ 映云科技成为开源项目 Vue.js 定期捐赠者

EMQ映云科技

Java 开源 大前端 emq

银行小程序隐私安全如何做?诊疗一体,一步到位

WeTest

给Arm生态添把火,腾讯Kona JDK Arm架构优化实践

腾源会

开源 腾讯 jdk 腾讯开源 KonaJDK

多线程、分布式、高并发都不懂?你拿什么跳槽?

公众号_愿天堂没有BUG

Java 编程 程序员 架构 面试

业界良心啊!第五次更新的Spring Cloud Alibaba升级太多内容

公众号_愿天堂没有BUG

Java 编程 程序员 架构 面试

多张图片的形式

冇先生

架构实战营毕业总结

俞立夫

架构实战营

1 亿美元 ARR、不设AI硬件产品经理,Plaud 如何拿下全球百万用户?_AI&大模型_褚杏娟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