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 26 日,以“筑基 开放 燎原”为主题的 2025 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以下简称 AICC2025)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共同指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支持。大会紧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国产 AI 算力体系优化,聚焦算法创新与应用落地,积极响应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规划,汇聚产学研用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方案”重磅发布:打造行业智能体的实践路径

AICC2025 最受瞩目的成果之一,是《基于超节点创新联合体,打造行业智能体——智算应用“北京方案”》的正式发布。
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移动、浪潮信息、北京盛科、智源研究院、壁仞、沐曦、昆仑芯、智谱、摩尔线程、面壁智能、百图生科、鲲云科技等 30 多家企业和机构联合推出了“北京方案”。
“北京方案”旨在依托国产超节点平台,联合芯片、系统、大模型开发、应用创新等领域的企业和机构,进一步发展超节点创新联合体,融合领先的多元模型算法,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行业智能体”,实现“国芯、国连、国用”,率先响应国家《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方案的实施坚持开放生态:
● 芯片、硬件、框架、模型、工具软件均支持开放标准;
● 兼容昆仑芯、壁仞、太初元碁、摩尔线程等国产人工智能芯片;
● 支持 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Kimi、Qwen 等业界主流大模型及相关软件生态。
这一方案并非停留在产业联合和口号层面,而是建立在对智能体发展需求的深刻洞察之上。智能体的开发和普及是《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重要内容,《意见》提出,到 2027 年、2030 年智能体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 70%和 90%。与一般人工智能应用不同,智能体需要驱动多个大模型系统、频繁调用工具,并且存在大量智能体间交互。这使得智能体对延迟极为敏感,其推理过程消耗的 Token 也远高于普通大模型应用。据估算,智能体的 Token 消耗是大语言模型的 10 倍。
在这一背景下,超节点服务器成为理想的算力承载平台。
● 它由数十到上百颗 AI 芯片组成,通过极低延时的总线级互联技术和极简互连架构,整合为一个逻辑统一的计算单元;
● 整个系统像一台超大号的“计算机”一样运转,具备更强扩展性和极低通信延时;
● 能够有效满足智能体对于大规模单机算力+低延迟 的双重需求。
智能体要真正普及到千行百业,就必须依托超节点平台实现从“头部玩家专属”走向“全行业可及”。
多项成果:从开源生态到政策扶持
除了“北京方案”,AICC2025 还带来了多项值得关注的成果:

● 深化开源生态:智源研究院发布“众智 FlagOS v1.5”,该系统面向多元 AI 芯片,提供统一、开源的系统软件支持,破解算力生态碎片化、大模型迁移难等问题,并已在“北京方案”中率先应用。

● 加强生态培育: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推动产业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规范化发展,加速跨行业、跨领域协同。

● 坚持自主创新:清微智能联合智源研究院、清华大学、东方国信等,成立“北京市可重构算力软硬件协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自主创新的算力底座。
在政策层面,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发布《2025 年人工智能企业算力补贴政策》,单个企业最高补贴可达 2000 万元,支持不同阶段、不同技术路径的 AI 企业突破前沿,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赋能。
专家观点:效率导向、可信赖 AI 与人才培养
AICC2025 上,多位专家学者和产业领袖带来了前瞻思考:
● 金耀初(西湖大学“可信及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始人、欧洲科学院院士):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与人脑智能的涌现过程相似,需经历演化、发育和学习三个机制。他强调可信赖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在工业人工智能和类脑通用智能探索方面的实践。
● 林咏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介绍了“众智 FlagOS”的技术进展,强调其作为开放统一的软件栈,能够打破算力壁垒,实现跨芯片、跨框架、跨场景的算力普惠共享。
● 王海峰(百度首席技术官):回顾 AI 从规则方法、统计学习到深度学习和大模型的发展历程,认为大模型的通用性与能力的全面性,为通用人工智能带来曙光。
● 刘军(浪潮信息首席 AI 战略官):提出 AI 算力发展要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率导向”,重新思考和设计 AI 计算系统,发展 AI 专用计算架构。
● 戴蓓洁(北京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分享了项目制人才培养体系,强调科研与产业的双向赋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这些观点共同勾勒出未来 AI 产业的发展图景:在算力架构、生态治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行业需要同时“提效、立规、育人”。
六大专题论坛与科技展:前沿与落地的交汇

AICC2025 设置了六大专题论坛,涵盖 FlagOS 开放计算、AI for Science、低空经济、开放智算中心技术创新、智算中心与算力服务、智能驾驶创新与应用等重点方向。
● FlagOS 开放计算开发者大会分论坛:探讨 AI 编译器、并行框架、大模型支撑与具身机器人计算,并启动全球赛事,通过开源协作突破算力瓶颈,推动开放共享的计算生态。
● AI for Science 论坛:展示 AI 在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应用,分享从药物分子智能设计到新材料性能预测与优化的最新成果。
● AI 赋能低空经济发展论坛:讨论无人机交通管理、低空红绿灯系统、空地一体化等最新实践,为低空经济的自动化与规模化发展提供方案。
● 开放智算中心技术创新论坛:聚焦 GW 级开放智算中心架构革新与基础设施创新,由 OCP 基金会牵头成立“GW 级开放智算中心 OCP 中国社区小组”。
● 智算中心与算力服务论坛:聚焦异构计算、绿色低碳和超大规模调度的技术挑战,推动产学研用协同,释放 AI 算力潜能。
● 智能驾驶创新与应用论坛:围绕舱驾融合、端到端、世界模型等前沿议题,探讨如何借助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智驾平权”,赋予系统更高阶的自适应与持续进化能力。
同时,大会还特设 3000 平方米实景 AI 创新科技展,集中展示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场景应用,吸引了 50 余家企业和近 5000 名业内人士参展交流。
从 AICC2025 的成果与讨论来看,业界在以下几个方面已逐渐形成共识:
1. 算力基础设施从“量”走向“质”:超节点不只是规模的堆叠,而是以极低延迟和统一逻辑打破智能体落地的技术瓶颈。
2. 国产生态协同:芯片、操作系统、模型、工具链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国芯、国连、国用”的自主可控体系。
3. 智能体产业化加速:随着智能体算力需求 10 倍于大模型,其产业化将真正考验算力系统的架构设计与效率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