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Manus 大规模裁员,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百万年薪招聘,国内多平台账号清空;知情人士:智谱同时准备香港、A 股 IPO 工作,A 股上市概率较高;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谢剑将离职;OpenAI 首个开源权重 AI 模型再延期,收购 Windsurf 失败;阿里巴巴副总裁、钉钉前任 CEO 不穷即将离职;英特尔被曝大面积裁员,CEO 陈立武坦言:公司已跌出芯片行业前十;月之暗面 Kimi K2 发布并开源;Grok-4 系列模型已开放使用……
行业热点
Manus 大规模裁员,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百万年薪招聘,国内多平台账号清空
7 月 11 日,有报道指出,Manus 北京办公区仅剩十余名员工在岗,门口已无公司 logo,公司明确表示“不再招聘”。尽管招聘平台仍显示有二十余岗位在招,但实际情况与之不符。多名离职员工透露,最初因看好 Manus AI 产品前景而加入,但工作数月后不得不离开。
同日,通用 AI 智能体公司“Manus”的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的内容均已清空,今年 3 月份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的微博也已删除。据蓝鲸报道,对于 Manus 将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开发中文版一事,员工称“不会继续推进”。此外,Manus 官网显示在中国地区不可用。
近期,Manus(主体为“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对旗下部分国内业务进行裁员。社交平台信息显示,目前 Manus 在中国区的员工总数 120 人左右,除了四十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之后,其余员工都将会进行裁员优化,给予 N+3 或者 2N 的赔偿。对此,Manus 方面回应:“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而在今年 6 月,Manus AI 合伙人张涛在一场活动上表示,公司已把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据悉,Manus 近期已经在新加坡本地展开招聘,岗位包括 AI 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经理等,薪资在每月 8000 美元-16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1 万元/月,年薪超过 130 万元。
据报道,Manus AI 研发负责人曾在内部会议中提及,因无法及时获取英伟达最新 AI 芯片,其智能体的迭代升级进度被迫延缓。此外,Manus AI 创始人和部分投资人还讨论过,将中国业务和国际业务完全分开的可能性,近期完成 B 轮融资后,该公司计划将资金用于开拓新市场,包括美国、日本和中东地区。
7 月 10 日,Manus AI 创始人兼 CEO 肖弘在社交平台发文谈及搬迁一事:
“今天仍旧在 AI 的早期,为了让更多人用上而放弃短期的收入,甚至调整商业模式的,都是一件可以被做的事情。在这个基础上,ARR 显然不是正确的激励函数。
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做好产品,有很多不是来自业务本身和用户价值本身的烦恼,偶尔也会想起上大学时的偶像发饭否的那句话,「多少艰苦不可告人」。
但这一切是值得的。一方面因为旅程本身就有很多开心的、让自己和团队成长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如果最后有不错的结果,证明作为中国出生的创始人,也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全球化的产品,那就太好了!”
知情人士:智谱同时准备香港、A 股 IPO 工作,A 股上市概率较高
7 月 11 日,新浪科技报道,智谱正同时准备港股和 A 股上市准备工作,且 A 股上市概率较高。消息人士表示,“今年智谱接受了多地国资注资,最近一次包括获得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参投的 10 亿元战略融资,在 A 股上市的概率也非常大。”
上市辅导前夕,智谱密集收获了多地国资的战略投资。今年 3 月 3 日,智谱宣布完成一笔超过 10 亿元的战略融资,参与者包括两家来自 DeepSeek 总部所在地的杭州的国资——杭州城投产业基金及上城资本;3 月 12 日,珠海市政府控股的地方国企珠海华发集团战略投资了智谱,投资金额为 5 亿元;3 月 19 日,成都高新区宣布战略投资智谱 3 亿元。
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谢剑将离职
据悉,百川智能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将离职。其离职原因尚未公开,下一步动向也暂无明确消息。谢剑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人工智能方向,2012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百度。在百度期间,谢剑深度参与并推动了凤巢广告、搜索、智能助手等核心 AI 业务的发展。2023 年 3 月,谢剑与王小川共同创立百川智能,自公司成立之初便担任技术联合创始人。
谢剑的离开是百川智能近期高管动荡中的又一幕。商业化负责人洪涛早在 2023 年便已悄然离职。进入 2024 年 3 月,医疗业务负责人李施政与金融业务负责人邓江相继离开。据了解,李施政目前去向尚未披露,而邓江已经加入 AI 基础设施企业北电数智,担任行业副总裁。同月,联合创始人焦可也正式离开公司。另一位核心技术骨干陈炜鹏则于 3 月启动离职流程,筹备以 AI Coding 为核心方向的新项目。截至目前,创始团队中仅王小川与茹立云仍在公司任职。
OpenAI 首个开源权重 AI 模型再延期,收购 Windsurf 失败
7 月 12 日消息,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 X 平台发布推文,表示为进一步测试模型安全,将推迟发布其首个开源 AI 模型。
OpenAI 公司的首个开源 AI 模型上月已延期 1 次,原计划下周发布该模式,不过奥尔特曼表示为进一步的安全测试,选择再次延期,但并未公布新的发布时间点。

此外,7 月 12 日消息,据外媒报道,OpenAI 以 30 亿美元收购 AI 编码初创公司 Windsurf 的交易于周五宣告失败,与此同时,谷歌 DeepMind 正着手招聘 Windsurf 首席执行官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 Douglas Chen 及该公司部分顶尖研究人员,谷歌发言人已向媒体证实了这一消息。
谷歌发言人克里斯·帕帕斯表示,“很高兴欢迎 Windsurf 团队的一些顶尖 AI 编码人才加入 Google DeepMind,以推进在编码方面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谷歌不会入股 Windsurf,也不会对该公司拥有任何控制权,但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谷歌将获得 Windsurf 部分技术的非独家许可,这意味着这家人工智能编程初创公司仍可自由地将其技术授权给其他公司。
Windsurf 的业务主管 Jeff Wang 已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周五起接任该初创公司的临时首席执行官。Windsurf 250 人的团队中,大多数人不会转投谷歌 DeepMind,而是将继续为企业客户提供 AI 编码工具。
据悉,OpenAI 收购 Windsurf 的交易已成为其与微软重新谈判合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点。《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微软目前拥有 OpenAI 的所有知识产权,而 OpenAI 不希望其最大支持者获得 Windsurf 的 AI 编码技术。周五早些时候,《财富》杂志报道,OpenAI 收购 Windsurf 的排他性期限已过,Windsurf 可自由探索其他收购要约,此次与谷歌的合作便是其后续行动之一。
阿里巴巴副总裁、钉钉前任 CEO 不穷即将离职
大厂日爆报道,阿里副总裁、前钉钉 CEO 叶军(花名:不穷)即将离职。据内部人士介绍,不穷已经走完了离职的审批流程,但是 last day 还未到。
在 2025 年 3 月底,阿里宣布收购陈航(花名:无招)的创业公司“两氢一氧”(HHO),宣布钉钉创始人无招回归出任钉钉 CEO,不穷则被调回阿里集团“另有任用”。当时就有内部人士解读,官方措辞虽为“调回集团”,但结合战略调整背景及后续动向,不穷实际已离开钉钉核心管理层,而在“另用任用”后的 3-4 个月时间后,已传出不穷离职的消息。
公开资料显示,不穷 2007 年加入阿里巴巴,历任阿里软件、跨境电商、企业智能、政务钉钉等多个部门负责人。2020 年 2 月,不穷曾带队研发了全国第一张健康码并运营上线;同年 7 月,不穷又主导了浙政钉的开发,功绩显赫。
英特尔被曝大面积裁员,CEO 陈立武坦言:公司已跌出芯片行业前十
据《俄勒冈人报》,英特尔 CEO 陈立武本周向全球员工发表内部讲话时表示,英特尔已不再属于芯片行业领导者之列。“二三十年前,我们确实是行业领导者。可如今的世界已经变了,我们已不在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之中。”
陈立武称客户对英特尔评价是“不及格”(公司发言人后续解释称其所指为 "市值" 而非技术),并承认英特尔在 AI 领域落后英伟达太多。“我们必须保持谦逊”,他将英特尔的转型称为“马拉松”,称本周启动的裁员旨在使公司更接近英伟达、博通和 AMD 等竞争对手。
英特尔是否在芯片行业仍具备技术领先地位暂无定论,但该公司的市值现在只有 52 周高点的 64%,约 1039.03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7463.22 亿元人民币),而英伟达周三市值首破 4 万亿美元。
7 月 12 日消息,英特尔上个月宣布计划在加州裁员 271 人,又宣布在亚利桑那州裁员 107 人,另外本周二又在俄勒冈州裁员 529 人,其中工程师占比 57%。
在 Reddit 上关于英特尔裁员的条目下面,@ Demian52 周四表示他之前曾参过英特尔旗舰级产品 Diamond Rapids 的开发,但最近跟大批同事被裁。他认为“这对工程师来说是一场大屠杀”。
据《俄勒冈人报》,英特尔本周按法律规定向当地政府通报了裁员计划,显示该公司将于 7 月 15 日起永久性裁减俄勒冈州阿洛哈与希尔斯伯勒工厂共 529 名员工,包含近 300 名工程师,还包括 104 名经理及 7 名副总裁。
当地时间周一,英特尔在一份关于本周裁员的声明中表示:“消除组织复杂性,并赋予我们的工程师(更多)权力,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加强我们的执行力。”
网传 7 万硕士、30 万本科生在美团送外卖,美团:没有事实依据
7 月 10 日消息,针对网传“广州美团满员,历史上第一次,本科率接近 30%”“7 万硕士,30 万本科生在美团送外卖”等消息,美团回应称,任何关于骑手学历的总量数据都没有事实依据,是为博流量而随意推理并传播的虚假信息。
据了解,此事源于短视频账号“丁 X 昭频道”。视频中,丁 X 昭自述今年 39 岁,2004 年参加高考,是清华本科、北大与牛津双硕士、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目前在送外卖。诸多名校光环与“骑手”身份形成反差,引发“丁 X 昭为什么送外卖”等高热话题。
对此,美团回应称,“关于学历信息,必须通过学信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以及海外高校等官方正规渠道才能查询到最准确的信息,小团无法查证丁 X 昭所说是否真实。”美团还表示,在丁 X 昭的视频爆火后,不少自媒体开始扩散“广州美团满员,历史上第一次,本科率接近 30%”“7 万硕士,30 万本科生在美团送外卖”等不实信息。
苹果 AI 模型负责人跳槽 Meta,扎克伯格开出数千万美元年薪
7 月 8 日,据外媒报道,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著名工程师庞若鸣即将跳槽 Meta,这对苹果本已举步维艰的 AI 发展而言又是一次打击。
根据公开信息,2021 年,庞若鸣从 Alphabet 加入苹果。据悉,在苹果公司,庞若明曾领导一个约百人的团队,负责开发支撑“Apple Intelligence”及设备其他 AI 功能的大语言模型。知情人士称,为了招募庞若鸣,Meta 为其开出了每年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薪酬待遇。报道称,庞若明的离职可能引发苹果 AFM 团队一系列人员流失,多名工程师已向同事表示计划近期跳槽至 Meta 或其他公司。庞若明的核心副手汤姆·冈特已于上月离职。
幻觉体验太严重!DeepSeek 使用率从年初 50%暴跌至 3%
7 月 9 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原本预计今年 5 月就会更新换代的 DeepSeek-R2,其更新时间却一拖再拖,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据悉,DeepSeek 的使用率从年初的 50%暴跌至目前的 3%,下滑态势明显。
对于 DeepSeek-R2 一直未能更新这一问题,业内人士给出了相关解释。主要原因在于,R1 是基于 OpenAI 已有的、来自全球且经过认证的训练数据生成的,而 R2 对训练数据的需求量更大。然而,国内可供 R2 训练的数据质量不高,这使得 R2 在使用过程中幻觉体验问题十分严重。另一个制约因素是,高端 GPU 严重不足,这导致 DeepSeek 的训练效率大幅降低,进而拖累了 R2 的更新进度。
此外,DeepSeek 近日在 LinkedIn 上大幅加码招聘,释放出可能正试图吸引海外人才的信号。DeepSeek 在过去一周内在微软旗下的招聘与社交平台上发布了 10 个职位,这是其数月来首次在 LinkedIn 上活跃。其中包括三个与“通用人工智能”(AGI)相关的岗位,工作地点设在北京和杭州,职位描述均为中文。
另外,当地时间 7 月 10 日,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收盘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大关的公司。随着英伟达股价上涨,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截至周四美股收盘,黄仁勋的净资产已升至约 1430 亿美元,今年以来他的身家已累计增长逾 287 亿美元。黄仁勋在亿万富豪榜单中的排名跃居全球第十位。此前“DeepSeek 重创英伟达股价”的说法再被提起。
罗马仕中层曝问题充电宝内幕:完全以毛利为导向
7 月 10 日消息,罗马仕 6 月 18 日宣布召回近 50 万台移动电源,引发关于自燃风险充电宝的热议,该公司也在 7 月 7 日停工停产,多个电商平台店铺关门。
据报道,一位来自罗马仕的中层透露,现在出问题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几年前开发立项的,那时候老板深度参与公司,完全以毛利为导向。他表示:“其实,我很早就隐约觉得安普瑞斯的电芯有问题,我在其他厂商工作的同事告诉我,安普瑞斯产能有问题,因为产线是固定的,但是给出了超过产能的电芯数量。”
目前,罗马仕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的官方旗舰店均已关闭。此外,罗马仕京东自营旗舰店也已经下架了所有充电宝产品,仅剩下数据线、充电头品类在售。
具身智能再现大额融资,星动纪元 A 轮融资近 5 亿元
7 月 7 日,清华系具身智能企业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 5 亿元 A 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人形机器人软硬技术的研发与量产落地。星动纪元成立于 2023 年 8 月,是清华大学唯一持股的具身智能企业。星动纪元的技术路线是软硬一体,目前的产品是轮式人形机器人星动 Q5 和面向工业领域的全尺寸双足机器人星动 SRAR 1,以及五指灵巧手 XHAND1。截至 6 月,星动纪元今年已累计交付超 200 台产品,另有上百个订单在量产交付中。在全球市值 TOP 10 的科技巨头中,9 家为星动纪元客户,目前所有订单中,50% 以上来自海外客户。
TikTok 正开发仅面向美国用户的独立应用?TikTok 回应
TikTok 发布公告称,外媒最近发布的一篇基于匿名、不知情信源的“独家”报道与事实不符。上述报道称,TikTok 正在开发一款仅面向美国用户的独立应用程序,将“使用与全球版本不同的算法和数据系统”。TikTok 没有在回应中做详细说明。
此前,有外媒报道称,TikTok 正为美国用户开发一款新应用程序,并计划于 9 月 5 日在美国应用商店上线。根据目前的时间表,旧款应用将于 2026 年 3 月停止服务。TikTok 的美国用户必须下载新应用才能继续使用其服务。
AI 机器人自主完成复杂胆囊切除手术,准确率 100%
7 月 10 日消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称,他们训练出一个能利用人工智能自主完成胆囊切除手术的机器人。这标志着人类向自动化医疗迈出一大步。这一系统不仅能完成特定手术任务,更能“理解”手术流程,具备自主决策和应变能力。
研究团队将该机器人系统命名为 SRT-H,并通过一种名为“语言引导模仿学习”的人工智能框架进行训练。尽管 SRT-H 在手术中实现了 100% 的准确率,但其完成手术所需的时间仍略长于人类外科医生。研究人员指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这一差距有望缩小。
大模型一周大事
重磅发布
月之暗面 Kimi K2 发布并开源
7 月 12 日宣布,正式发布 Kimi K2 模型,并同步开源。Kimi K2 是一款具备更强代码能力、更擅长通用 Agent 任务的 MoE 架构基础模型,总参数 1T,激活参数 32B。定价方面,K2 每百万输入 tokens/4 元;每百万输出 tokens/16 元。
Kimi K2 在 SWE Bench Verified(编程)、Tau2(智能体)、AceBench(工具调用)这三项基准测试中,这一模型取得开源模型中的 SOTA 成绩。Agent 能力方面,月之暗面表示 Kimi K2 现已可稳定拆解复杂指令,尤其展示了在长上下文能力(13 万行原始数据)支撑下,对冗杂内容的准确分析能力。
Kimi K2 系列中的两个模型版本现已开源,包括未经过指令微调的基础预训练模型 Kimi-K2-Base 和通用指令微调版本 Kimi-K2-Instruct(非思考模型)。前者适合科研与自定义场景,后者则可用于大多数问答与 Agent 任务。
界面报道,过去一段时间,Kimi 工作人员多次表示近期会有“大动作”。在 Kimi K2 发布的当晚,其联合创始人张宇韬在朋友圈转发文章时直言,“Make Kimi Great Again”。
Grok-4 系列模型已开放使用!马斯克:它几乎所有学科都比人类研究生聪明
7 月 10 日消息,马斯克旗下 xAI 公司宣布推出最新的 Grok-4 系列 AI 模型。据马斯克介绍,该模型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都比人类研究生更聪明。据悉,Grok-4 能够进行超人级别的推理,并且在 MMLU-Pro、LiveCodeBench 等多项高难度基准测试上,实现了对现有顶尖模型的超越。下一步还将推出代码编写、多模态 Agent、视频生成等多项能力。
发布会现场,马斯克与 xAI 研究人员展示了 Grok-4 的语音对话能力,相较于上代 Grok-3 模型对话速度快了 2 倍,端到端延迟更低,并且支持 5 种语音。据悉,新增的 Grok 角色 Eve 和 Sal 现在已经可以在 iOS 端 Grok 中使用。在更侧重于评估智能体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复杂操作任务能力的 Vending-Bench 基准测试中,Grok-4 较 Claude Opus 4、Human、Gemini 2.5 Pro、o3 等取得了更加出色的成绩。据悉,Grok-4 支持 256K tokens 的上下文窗口,目前已经开放使用,价格与 Grok-3 一致。
谷歌 Gemini 接入 Veo 3 AI 模型:可将照片转换为带音频的视频
7 月 10 日消息,谷歌今天在 Gemini 应用中上线了基于 Veo 3 模型的图像转视频功能,用户可以将照片变成带有背景音效、环境声、语音的 8 秒钟短视频。谷歌表示,这项视频功能现已在部分地区向 AI Ultra 和 AI Pro 用户开放,今起先在网页版推出,移动端将在本周逐步上线。
使用时,Gemini 用户只需点击提示栏的“工具”,选择“视频”,上传照片并添加提示词,描述希望照片如何动起来。用户还可以加入对白、音效或环境声等音频描述,谷歌表示音频和画面会实现“完美同步”。最终视频为 720p、16:9 横屏的 MP4 格式。
传 OpenAI 入局浏览器,ChatGPT 推出“一起学习”功能
7 月 10 日消息,据报道,OpenAI 正计划推出一款浏览器产品,通过各项专属 AI 功能,从而挑战谷歌 Chrome 浏览器的市场主导地位。据悉,这款浏览器目前已初具雏形,OpenAI 计划在未来几周内推出。在界面上,该浏览器不再采用点击进入网站的传统方式,而是将部分用户交互保留在一个类似 ChatGPT 的原生聊天界面中,但目前尚不清楚具体细节。功能上,这款浏览器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集成 Operator 等 AI 智能体,可以代表用户执行任务。通过直接在浏览器的核心中构建人工智能,OpenAI 也能提供一些第三方浏览器扩展无法实现的独特功能。
7 月 8 日消息,近期,一些 ChatGPT 的订阅用户发现,在其工具列表的下拉菜单中出现了一个名为“一起学习”(Study Together)的新功能。据用户反馈,“一起学习”模式与传统的问答形式有所不同。它不再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提出更多问题,引导用户自行思考并作答。这种互动方式类似于谷歌的 LearnLM。此外,一些用户还猜测该功能是否会推出支持多人加入的“学习小组”模式,以便于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不过,OpenAI 对此尚未作出官方回应。ChatGPT 本身也表示:OpenAI 尚未正式宣布“一起学习”是否会向所有用户开放,以及是否会需要 ChatGPT Plus 订阅。
阿里通义正式开源网络智能体 WebSailor
7 月 7 日,阿里云宣布,通义正式开源网络智能体 WebSailor。目前 WebSailor 的构建方案及部分数据集已在 Github 开源。据阿里云介绍,英文版和中文版 BrowseComp 评测集的实测结果显示,WebSailor-32B、WebSailor-72B 不仅在开源模型和 Agent 阵营里实现了断层领先,甚至超越了 DeepSeek R1、Grok-3 等闭源模型,仅次于闭源的 OpenAI DeepResearch。
字节首款 AI 医疗助手 App“小荷 AI 医生”上线
7 月 9 日消息,字节首个 AI 医疗助手独立 App“小荷 AI 医生”已于近日上线,从产品定位看,这是一个健康管家,能够实现健康问题咨询和报告解读等服务。据实测表现,通过手机注册登录“小荷 AI 医生”后,会直接进入到对话界面,使用模式类似于市面上的 AI 助手,用户可以向其询问相关的医疗健康问题,小荷 AI 医生会在思考后做出回复。
小荷 AI 医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健康咨询,覆盖疾病自查、用药参考、健康建议等众多场景,同时会主动收集用户提供的关键信息(如症状持续时间、过敏史等)。据官方透露,其 AI 模型融合临床指南与前沿研究成果,结论经多轮医学验证;此外,用户数据加密存储,守护用户的健康隐私;最后是极简界面设计,拍照-上传-获取结果,3 步完成专业解读。
飞书发布业界首个 AI 应用成熟度模型
在 2025 飞书未来无限大会上,飞书发布了业界首个 AI 应用成熟度模型。飞书将 AI 应用分四个等级:其中,M3 和 M4 分别对应“成熟应用,可以大规模使用”和“完全成熟,在适合的任何场景都可使用”,成为飞书为市场提供 AI 产品的标准。根据该标准,飞书知识问答已达 M3 标准。另一款 AI 产品飞书会议达到 M4 标准。据了解,飞书智能会议纪要目前不仅能够通过文档发送总结、生成待办,也能在会中实时实现总结,并保持相当的准确性与逻辑概括能力。
飞渡科技发布“峥嵘大模型”
飞渡科技推出“峥嵘大模型”。在 City3D 等国际评测中,其建模精度与语义理解能力位居全球前列,可应用于灾害模拟、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推动数字孪生向认知智能升级。飞渡科技将开放 Demo 及 API。
企业应用
7 月 10 日,“WOOHOO”餐厅称提供“未来餐饮体验”,定于 9 月在迪拜市中心开业。目前,WOOHOO 的食物仍由人工制作,但从菜单设计、氛围营造到服务流程,其余所有环节都将由名为 Chef Aiman 的烹饪大语言模型负责。
7 月 9 日,英国政府宣布与谷歌 Google Cloud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计划在 2030 年前帮助 10 万名公务员提升数字与 AI 技能,并推进传统 IT 系统的现代化改造。
7 月 9 日,苹果公司正悄然为其 Apple Support 应用开发一款 AI“支持助手”,据悉,该功能将允许用户通过聊天方式输入问题,并在真正联系人工客服前,先获得由生成式 AI 提供的答案。
7 月 8 日,哔哩哔哩(B 站)正加速推进其视频播客战略,伴随着内部代号为“代号 H”的 AI 创作工具同步研发。“代号 H”主打极致高效的内容转换,支持文字和音频输入,并能在 6 分钟内自动生成完整的视频播客内容。
7 月 8 日,英伟达支持的 Perplexity AI 表示,该公司已经推出了一款具有人工智能搜索功能的新浏览器 Comet,希望挑战市场领导者谷歌(GOOG.O)的主导地位。
7 月 7 日,DeepMind 旗下的药物研发公司 Isomorphic Labs 准备开始在人体上测试其人工智能设计的药物。Isomorphic Labs 一直处于将 AI 融入药物研发的前沿,该公司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海量生物数据,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并设计出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疾病的新型化合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