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子奇
编辑|Kitty
策划|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
在将于 10 月 18—19 日举办的 2024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海站) ,我们设置了【新技术浪潮下的大前端机遇与挑战】这一专题,本专题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XR 和 AI 如何与大前端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令人激动的新应用和解决方案。我们将邀请了阿里、腾讯、Intel 等公司的资深专家实践者,分享他们对于这一融合趋势的见解,以及他们如何在项目中实现技术与创意的完美融合。欲了解更多内容,可访问大会官网获悉。
2019 年时,恰逢我从手淘的基础终端团队转入端智能团队,从移动端工程师转型成端侧 AI 工程师。彼时我写了一篇《浅谈移动工程师跨界机器学习之路》,畅想一番未来在端侧 AI 领域大展拳脚。
这篇文章产生了一定的热度,不知有多少人被文章所吸引投身到端智能领域之中。但我个人确实如文章所述,以「白手起家」的方式在该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
很快五年过去了,回看自己当时落笔写下的雄心壮志,还是感叹于自身眼界之浅显,并未具备超前的眼光提前洞察端侧 AI 的复杂度和挑战,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错失了不少机会;过程中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走过弯路,所以想借这个文章和大家聊一些面向新技术新领域的思考与收获。
客观看待技术生命周期
我是从学生期间就接触大前端技术开发。彼时该领域方兴未艾,iOS / Android 手机每年成倍的出货量让移动终端成了桌面时代后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面对着全新的设备载体、全新交互范式及全新的开发平台,各大公司都拿出了势在必得的态度来争取新时代的“船票”;同时,叠加大时代背景下全民创业的号召,各种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对大前端开发人才的争夺也是趋于白热化,很多公司面试只要求你会开发自定义 UI 就能通过,掌握 Off-Screen Rendering、滚动优化、多线程调度等知识都属于超出预期。
毫不夸张地说,2012-2017 年的大前端技术正处于黄金时代,组件化、容器、跨平台、动态化、安全模式、Patch、小程序等一系列如今耳熟能详的技术名词均在这段时间内崭露头角,与之相伴的则是各位大前端开发人员级别和薪水的上涨。
但随着终端设备的逐渐饱和、应用形态的逐渐固化,直播 / 短视频之后,好像已经很久没出现在移动设备上「规模化」的应用形态了。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对大前端应用的需求变得更加基础和单一,对应的技术演进逐渐显得相对滞后,虽然移动终端仍然占据重要的用户入口,但在创新性和复杂性上的突破却显得乏力。这一现象确实令人感到遗憾,但我们应客观地看待这一技术生命周期,就像曾经无限辉煌的 Wintel 时代也会过去一样,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
保持平和的心态,把日常的研发做到极致,并根据各家公司业务形态差异在性能、架构方面做出最佳实践,都是能留下印记的。在 10 月 18-19 日的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海站),我就邀请到了来自腾讯 QQ 的工程师给大家分享《腾讯 QQ 的性能和稳定性防劣化实践》,这是他们内部三年磨一剑的核心产品,为 QQ 这款历经 20 年风雨的超级 App,在大型开发团队协同合作和复杂应用场景的挑战下,保持足够的健壮性保驾护航。相信他们带来的诸多底层技术攻坚能给听众带来不少收获。
面向新技术需要取舍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例如,物联网(IoT)、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皆吸引大量关注。在大前端技术逐渐式微的这些年,相信也有不少人转型投身其他领域去摸索尝试。
以我身边的朋友为例,过去几年中,投身 IoT / AIoT 领域的人屡见不鲜。尽管 IoT 作为充满潜力的技术,能够为各行各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构建更高效的工作环境,但诸多项目仍因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或未能满足客户预期而遭遇失败。
因此,研发人员需要理性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问自己:是否愿意在这一领域中等待更长的回报周期?是否能承担归零的风险?
同时在面对新技术时,切忌盲目追逐热点。工程师应充分考虑自己技术积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例如,拥有深厚大前端开发背景的工程师,不妨结合近年来国产操作系统(如鸿蒙)的新动态,深入研究其特性,成为行业早期的入局者,甚至是领军者;或者探索如 Vision Pro 等新设备载体上的应用开发技术,以便更快适应变化。
为此,本届 QCon 上海站的大前端专题也会聚焦以下两个方面:
探索贴近大前端工程师工作的新技术,逐步带来显著影响。
虽然短期内无法实现爆炸性突破,但这些新因素必将成为大前端领域不可或缺的技能。
因此,我们分别邀请了来自 Intel 和快手的讲师,结合时下最热的 AIGC 浪潮,给大家分享《AIGC 浪潮下 WebNN 的演进与实践》和《智能协同高效的 UI 生产体系探索和实践》,在了解大语言模型和 AI 最新特性的同时也指导大家如何将 AI 能力实践运用到工作中,提质提效;另外,这两年新操作系统也不断涌现,既有令人自豪的鸿蒙,又有代表未来愿景的 visionOS ,因此新系统进行预研和技术储备也至关重要。我们也邀请到了来自淘宝和小红书的讲师,与大家分享《淘宝在 Vision Pro 上的架构实践》和《小红书在鸿蒙 OS 性能优化探索与实践》,一方面给大家带来 visionOS 和鸿蒙上应用开发实践,另一方面也会与大家探讨如何在取传统应用架构精华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做架构升级演进的心里历程。
成为复合型大前端工程师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技术人常常抱有一种对某一项技术的执念。他们习惯于扎根熟悉的技术领域,执着于一套已有的工具和方法,渴望在这个技术的“舒适区”内不断深入,打造自身的技术壁垒。然而就如书本的知识会过时需要更新,技术亦是如此,尤其是应用层技术。面对技术本身的快速变革及「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时,单靠固守已学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未来继续保持竞争力,持续学习新技术才是应对挑战的主动选择。
技术的发展往往经历了兴起、巅峰、成熟和衰退的周期。大前端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正好经历了这一过程。iOS 和 Android 的持续演进,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增长,推动了各类应用的诞生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然而,随着用户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单纯的大前端开发已难以满足市场的发展的要求。
虽然大前端开发技术如今的风光不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放弃对它的信心。每个技术都有其生命周期,而我们需敏锐把握趋势,灵活适应变化,以不断学习的态度去迎接新挑战。保持对技术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与创造,才能在未来的科技江湖中,继续书写属于移动开发的新篇章。无论技术境遇如何,唯有持续努力,才能让我们的职业生涯焕发新的光彩。
在这次 QCon 上海站的「新技术浪潮下的大前端机遇与挑战」专场,我们期待与您一起探索这一激动人心的新时代,共同见证大前端技术的复兴与繁荣,为从业人员注入新的信心。
会议推荐
AI 应用开发、大模型基础设施与算力优化、出海合规与大模型安全、云原生工程、演进式架构、线上可靠性、新技术浪潮下的大前端…… 不得不说,QCon 还是太全面了。现在报名可以享受 9 折优惠,详情请联系票务经理 17310043226 咨询。
评论 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