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推出了一个新平台Code Wiki,旨在使软件文档与其所描述的代码始终保持同步。该系统为每个代码库生成一个结构化的维基——每次更改代码后会自动更新,并提供一个能够理解整个代码库的集成聊天界面。目前,面向开源项目的公开预览版旨在消除软件开发中最昂贵的其中一个瓶颈:阅读和理解现有代码。
Code Wiki 不依赖于过时的静态文件,而是会自动重建文档——扫描整个代码库,维护每个符号的链接,并重新生成反映代码当前状态的图表。开发人员可以在高阶解释和维基中引用的确切文件、类和函数之间流畅切换。如果仍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么一个基于 Gemini 的聊天代理会使用完整且始终保持最新的维基作为知识源来回答你的问题。
公开预览站点接收开源代码库,并为其托管交互式文档。架构图、类关系和序列流是即时生成的,并且每次代码更改时都会更新。谷歌表示,该平台的目标是使新加入的贡献者能够在几分钟内理解系统的框架,同时帮助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快速上手不熟悉的模块,而不需要进行缓慢的手动探索。
本地版本也在开发当中。谷歌正在开发一个 Gemini CLI 扩展,供希望在内部代码库上运行相同系统的团队使用——对于那些遗留代码库文档不完整且制度性知识已经消失的公司,这尤其有价值。感兴趣的团队现在可以加入候补名单。
对于此次发布,人们的早期反应既凸显了人们的热情,也揭示了围绕该方法的诸多疑问。在 Reddit 论坛上,一位用户写道:
这其实意义非常重大。我猜,未来的设计思路是让 Gemini CLI 直接查询维基获取即时上下文/信息,而不是手动翻阅文件来理解其内容。
另一位用户提出了异议,认为需要平衡本地上下文和外部工具:
CLI 需要在编辑文件之前读取文件,因此它本就已经处于模型的上下文环境中了——既然 CLI 本身能访问代码库,让外部工具告知 CLI 代码库信息便毫无价值可言。
在 YouTube 上,有位观众指出了一个常见的工作流请求:
如果你能打印出整个文档的 MD 或 PDF 版本就好了,包括代码和引用在内。
推出 Code Wiki,说明谷歌坚信文档应该是动态、结构化且持续更新的,而不是由开发人员勉力维持的附加任务。谷歌将该平台视为向“即时理解”的转变——浏览不熟悉的代码更多是为了探索而不是解读。
声明:本文为 InfoQ 翻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