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时间,聊今年最热的 Agent、上下文工程、AI 产品创新等话题。2025 年最后一场~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37signals CEO Jason Fried 谈成长和人本管理理念

  • 2012-09-03
  • 本文字数:2190 字

    阅读完需:约 7 分钟

国内技术社区熟悉 37signals 这家公司,主要是因为一个人,两本书。一个人:简称 DHH 的 Ruby on Rails 创始人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两本书:《 Getting Real 》和《 Rework 》,后者的中文名是《重来》。这两本书的作者之一Jason Fried,正是37signals 的CEO。不久前,他接受了FastCompany 网站的采访,其中提到的人本管理理念,让国内的技术人们既羡慕又无奈。

Jason 将 37signals 当做创新式工作实践的实验室,他们最近的实验,是把夏天每周上班时间减少为 4 天。可 Jason 说:

有时候,人们真不习惯只工作四天,而是希望完成更多工作。

他们会说:“今天是周四,我有些东西得赶紧弄完,所以我周五还要过来,把它们搞定。”不过我们真心希望他们不这么做,没有多少工作是不能等到周一再完成的。

Jason 这样解释这么做的原因:

我们的目光放得很长远。我们想长期运营这个事业,我们希望团队能长期在一起。我绝不会用短期的冲刺、加班来导致长期的士气低落。这在技术行业内很常见:他们会把人们用尽,然后再换其他人。我太喜欢在这里工作的人们了,不希望他们精疲力尽。

他接下来还提到了技术行业里面的不正常心态。

很多创业企业都会让他们的人每周工作 60、70、80 个小时。他们知道:公司和员工们要么突然爆发,要么被收购。他们不关心,他们只是要用尽所有的资源。就像从油井中钻出尽可能多的油一样,他们也这么看待人。

……

我想现在有很多买彩票式的做法。公司找一批人,融一笔钱,再把这些人榨干,希望能中五千万。

……

看看 TechCrunch 里面的头条新闻,充斥着哪些公司融了多少钱、招了多少人,可这些数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数据是:

  • 你盈利了吗?
  • 你有没有开发一些伟大的产品?
  • 你有没有关心自己的人?
  • 你对自己的客户关心吗?

看看媒体对我们这个行业的报道,很少会有关心客户的故事、很少会有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事业的故事。对我来说,TechCrunch 就是一个观察我们这个行业中各种病态的绝佳之地。

Jason 是“慢公司”的推崇者,他认为:一味追求过快的成长是一种病态。

我很推崇慢慢地、小心地、系统地成长,而不是要为了成长而成长。有个人叫 Ricardo Semler,他是《牛仔》一书的作者。他说:只有两样东西是为了成长而成长:商业和肿瘤。37signals 现在有 35 个人,我们要想雇佣几百个人是没有问题的,收入和利润也足以支撑,但是我觉得那样我们会很糟糕。

技术行业不能给 Jason 以真正的激励,他喜欢的是那些开了很长时间的老店和小店,比如开了 30 多年的小饭馆什么的:

我不知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技术公司能开 30 年。

他还很欣赏意大利餐馆:

一个城市里,可以有十几家意大利餐馆,而且他们都可以很成功。这跟技术行业不一样,每个人都想击败其他人,只能有一个胜利者。

在 Jason 看来,他们公司的保洁大妈就很伟大:

她自己做主,为人们清洁房间。她人特别好。每次清洁的时候,她都会带花儿过来。受人尊敬、善良可爱,这就是她。为什么其他人不能也像她这样?……一家技术公司雇了一帮人,拿到第四轮 1200 万美元投资,还是在亏钱,比起这个,保洁大妈的故事有意思多了。虽然人们谈起这家公司都很兴奋,但我觉得:要是从商业角度看来,这真是一个非常令人厌恶的情境。

对于为什么要成长,Jason 在《Rework》一书里曾有精妙的论述:

人们总在问:“你的公司有多大?”这是闲聊的话,可他们期望的,是一个宏大的答案。你给出的数字越大,你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你听起来就越有气魄。“Wow,不错啊!”如果你有 100 多个雇员,他们就会这么说。要是你没几个人,听到的就是“哦……还不错。”前面的说法是赞美,后面的就是出于礼貌而已了。

为什么会这样?商业和成长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扩张总是目标?规模大,除了让人自负之外,还有什么吸引力吗?(“规模经济效应”不是最好的答案。)找到最合适的规模,然后保持这个规模,这样做有问题吗?

指着哈佛大学或牛津大学,然后说:“如果他们能不断扩张,然后建立分支机构,雇上几千个教授,然后拓展全球,并在世界其他地方设立校园……那么他们就能成为伟大的大学了。”我们会这么做吗?当然不会。这不是我们衡量这些机构的价值的方法。那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衡量商业机构?

也许你的公司最合适的人数就是 5 个人,也许是 40 个人,也许是 200 个人。也许就是你和一台笔记本。不要过早假设你的公司应该有多大。慢慢成长,看看怎么样感觉起来才是对的——过早雇人是很多公司的死因。也要避免过快的成长——这会让你的公司超过合适的规模。

小,不仅仅是手段。小,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小公司希望他们能更大,而大公司做梦都想更敏捷、更灵活?记住:一旦你变大了,想收缩而不采取开人的方式、不伤害士气、不改变业务的完全运作方式,这几乎不可能。

长大不一定是你的目标。我们不只是在讨论员工的数目。对于开销、租用的办公室、IT 基础设施、家具等等也是如此。这些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要决定是否采购更多,一旦要的更多,你也多了新的头疼的理由。陷于更多开销,那么你就等于强迫自己进入了更复杂的业务,运行起来更困难,压力更大。

不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是小公司而感到不安全。只要你掌管的公司业务可以持续,而且盈利,不够它规模大小,你都应该为之自豪。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事的时候,都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也许重新拿起 Jason Fried 那两本书,好好读一读,然后放下书好好想一想,也许,我们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2012-09-03 22:512770
用户头像

发布了 479 篇内容, 共 179.7 次阅读, 收获喜欢 53 次。

关注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Java流程控制语句-分支结构(选择结构)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读《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05)

术子米德

架构师成长笔记

自己动手写Docker系列 -- 6.1 ip分配管理

Go Docker 4月月更

Linux驱动开发-编写按键驱动

DS小龙哥

4月月更 Linux驱动

如何撰写出有效的帮助文档内容?

小炮

帮助文档

Java架构师进阶必备24种设计模式学习资源,速速看过来!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java没有那么难,跟着我一起看看java 条件语句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低代码实现探索(四十)前端全局配置

零道云-混合式低代码平台

Android C++系列:C++最佳实践3继承与访问控制

轻口味

c++ android ndk 4月月更

java后台开发面试题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模块三:作业

本人法海

「架构实战营」

[Day15]-[动态规划]鸡蛋掉落

方勇(gopher)

LeetCode 动态规划 数据结构与算法、

Java应届生如何找到心仪工作?只要你啃透这些大厂必问面试题,Offer拿到手软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JSP实现医院住院管理系统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MySQL慢查询,一口从天而降的锅!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1.5 本书源代码、样例程序和数据介绍

Geek_古藤模根

1.9 术语简介

Geek_古藤模根

图数据库 Gremlin

Kubernetes中,微服务自动化发布系统详解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kubebuilder实战之三:基础知识速览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Spring Boot 中三种跨域场景总结,这篇必看!不看后悔系列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Spring Cloud Gateway实战之二:更多路由配置方式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1.8图数据库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关注它?

Geek_古藤模根

图数据库 Gremlin

深入解析JVM-类加载机制

janyxe

Java JVM 类加载器 双亲委派 类加载机制

Pipy 性能基准测试的思考与实践

Flomesh

代理 benchmark Pipy

Java进阶之路:看完这篇Kubernetes的深入分析后,我完全掌握了这门技术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Spring Boot 核心的 25 个注解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实用小精灵--阿帕奇TinkerPop向导 (第283版)

Geek_古藤模根

图数据库 Gremlin apache 社区

如何5分钟做出高明的架构决策

凌晞

架构 架构模式

1.6 TinkerPop 3.4简述

Geek_古藤模根

图数据库 Gremlin

Java面试经验

爱好编程进阶

Java 面试 后端开发

助力 60+ 市区管理建设,TDengine 联手数字政通打造智慧城市平台

TDengine

数据库 tdengine 时序数据库

37signals CEO Jason Fried谈成长和人本管理理念_研发效能_郑柯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