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CIO 的技术判断力:在超前与观望间寻找最优解

  • 2025-09-13
    北京
  • 本文字数:6508 字

    阅读完需:约 21 分钟

大小:3.20M时长:18:37
CIO 的技术判断力:在超前与观望间寻找最优解

“大模型落地,外面好像都是星星、太阳、月亮的,但是我中间发现那么多坑,到底别人是不是也会遇上这些坑?难道就是我倒霉吗?”


带着这个问题,蒋林泉发起了一场走访业界公司 CIO 的行动。在和 30 多位 CIO 接触过后,他不出意外地发现,大模型应用落地中的坑点就在那里,只是被 AI 应用落地的炫目光芒所掩盖,还未进入公共语境。


业界仍在寄望 ChatBI、ChatSQL 之类的产品能帮助公司完成 AI 转型,但蒋林泉越过这些看似光鲜的技术叙事,清醒地看见了业务场景的坚冰。这是源于他是最早一批与大模型正面交锋的人。


蒋林泉在阿里云担任 CIO 三年,正是 AI 浪潮席卷而来的三年。大模型声势浩大,蒋林泉却潜下心来,埋头做一件事,那就是带领团队推进智能化进程。“之前 ATA 社区征集企业大模型应用专题,我把团队出的那张大图和文章毙掉了,因为当时我知道那么多项目中能靠谱落地的只有 1-2 个。”如今,这张大图中的项目基本都落地了,还剩 1-2 个没有。蒋林泉也终于决定,带着他在这一过程中沉淀的案例与经验,分享给行业内更多的 CIO。


龚银是蒋林泉 CIO 探访之行中的意外之喜,在蒋林泉眼中,龚银是推动 AI 应用落地决心最大的 CIO 之一。龚银的决心,体现在他对“All in AI”的彻底贯彻,而不仅仅是一句可以随便被挪用的口号。他做成了其他 CIO 做不到甚至想象不到的一件事,那就是把握住了安克创新的业务实线,面对一家正在高速增长的全球化智能硬件科技公司,龚银享有绝对的信任,也承担着责任的千钧。


终于,在安克创新忙碌的深圳办公室,极客邦科技创始人霍太稳、阿里云 CIO 蒋林泉(花名:雁杨)和安克创新 CIO 龚银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这三位来自平台方、实战派与观察者位置的核心人物首次同台,聚焦一个关乎 AI 落地成败的根本问题:CIO 该如何带领组织突破认知壁垒、重构组织架构,让 AI 真正穿透业务肌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两位 CIO 分享了他们在智能客服、广告营销、翻译等不同场景中的落地经验,包括在组织协同、业务机会识别、运营指标、AI 产品工程落地各个方面的体系化思考。他们的经验总结最终收敛于给 CIO 们的 三个关键建议和数个共识。通过这场交流,揭示了企业 AI 从“Demo”走向“落地”的关键卡点,更提供了一条具备高度复用性的思考路径和破局之道。


完整版内容可观看《云栖来了——AI 大模型时代的 CIO》视频播客


以下为经编辑整理的专家访谈实录。


驶向 AI:CIO 的方向感与组织的换挡时刻


Q1:CIO 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并带动组织形成合力?在和下属意见不一致时该如何处理?


雁杨:硅谷常讲“品味”。1995 年,有记者问乔布斯你怎么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他沉思片刻后回答,正确的产品方向最终取决于品味。所谓品味,本质上是信任。你是不是比你的下属更明白技术的边界和业务的边界。因为你要为全局利益负责,而他们更多是为某个项目的成功负责,所以你要靠品味做出判断。在初期,很多决策只能靠直觉,但一定会遇到阻力。关键在于如何化解阻力、达成共识,而不形成摩擦力。真正能让组织长期保持战斗力的,不是独裁,而是回到真实的原理,把事情讲清楚,让大家形成共同认知。乔布斯看似独断,但能聚集顶尖人才,说明他一定有一套让人信服的逻辑。


龚银:我们的价值观强调“第一性原理”,抛开表面事实、回归基础原理、抓住突破关键。很多决策若只看表面事实,容易被沉没成本左右。但从原理出发,就能看到模型能力在持续增强,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拓展,万物都在变得更加智能。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能形成清晰逻辑去推动方向,并逐步让团队达成共识。


霍太稳:达成共识的关键在于领导不贪功,而是把决策变成团队的共同意志。在第一性原理面前,不论 title 是什么,每个人都能表达观点,回到本质问题,才能更容易形成正确的共识。


Q2:在 AI 时代,组织如何实现结构与能力的全面升级?


龚银:我们正在推动整个组织的 AI 化转型。因为在 AI 时代,传统的矩阵式、职能化、专家驱动的组织模式必然会被颠覆。我们的判断是,未来组织必须更加微小化,而个体则需要具备复合化的能力。以程序员为例,他不再只是写代码,而是可以通过 AI 工具获得设计或项目管理的能力。我们在内部建立了类似“A 照”“C 照”的机制,员工可以通过考核和实践,获得跨界的“执照”。例如,一名程序员通过 AI 工具考取设计师的“A 照”,就能承担设计工作;再考取项目管理的“C 照”,则能快速管理项目。这样一个人可以兼顾多个角色,原本需要五六个岗位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两三个人就能搞定,这就是人的能力的 CIO 复合化,组织微小化。


在组织架构上,我们也做了调整。过去叫 IT 部门,后来叫 BPIT(Business Proc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但在 AI 时代,这个定义已经不够。我们将其升级为 ATIT(Ability Transformation & Intelligent Technology),强调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能力转型。我们把业务线的专家抽调进 ATIT,让他们既懂业务又能掌握 AI 工具,从而推动整个组织的能力进化。


在人才方面,我认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筛选出来的。我们为业绩复合型人才规划了多样晋升空间,提出了“大 New 人”和“小 New 人”的概念(New,N time Efficiency Worker)。大 New 人是指那些原本是业务专家,但现在能够利用 AI 工具构建解决方案,为其他同事赋能;小 New 人则是借助大 New 人构建的工具,提高自身效率和产能的员工。这样,一个 10 人的团队可以由 5 人完成原有的全部工作,剩下的 5 人则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新业务和创新探索中。


为了保障这一机制有效运转,我们也重新设计了激励与价值分配体系。大 New 人因为创造了工具和方法,给予 3 倍的收益份额;小 New 人因为效率提升和价值增加,也能获得一点几倍的额外激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在组织内部真正释放 AI 工具的价值,让更多人具备跨界的能力,推动组织走向更加高效、更加灵活的未来。


雁杨:组织里存在两个层面的认知差异,一是业务团队与产研团队之间对 AI 的理解差距很大;二是即便在技术团队内部,产品经理、前端、后端、算法、测试等角色,对大模型的能力和边界的认知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使得团队协作中常常出现理解偏差。


原因在于,AI 时代的知识体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前后端,还是上一轮的算法、计算机视觉,在这一轮大模型浪潮中都不再完全适用。因此,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为全员提供“通识教育”,让大家重新理解新的技术原理与应用边界,相当于“重新上高中、大一”。


为此,阿里云新推出了大模型认证及课程。阿里云自身也在用这套体系拉齐组织的 AI 通识认知,其中 ACA 是所有非技术人员需要通过,确保具备大模型的整体认知;ACP 则要求技术人员能够完成,有实际操作、要动手编程。大模型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做迭代与更新,以保证内容鲜活,与行业前沿同步。


不同于以往的 Top-Down 自上而下推动,阿里云这次采取 Bottom-Up 自下而上的方式,鼓励团队派人先进行体验,看能否在 AI 方向帮到工作,觉得好再回去向老板提建议,团队进而更大规模展开。通过这样,阿里云逐步形成全员具备大模型素养的组织氛围。

落地的真相:AI 如何真正创造业务价值


Q3:企业 AI 应用落地了哪些场景?取得了哪些成果?


龚银:从 2023 年开始,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和很多公司一样,大模型刚出现时,我们尝试用它改造一切,组织了大量 Hackathon 和 Workshop,但最后发现难以真正落地。半年后,我们意识到必须建立方法论:先评估大模型的能力,再匹配合适的业务场景,选择能产生价值的方向深挖。我们聚焦了三个场景:智能客服、广告内容生成、电商营销素材生产。这些业务以文本、图片、音视频为主,规模大且 ROI 可衡量,最适合率先切入。团队将主要资源投向这些方向,其他领域则保持探索或观望。


以智能客服为例,这是我们最早也是最成熟的落地场景。2023 年下半年,客服自动解决率达到约 30%。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设定目标 50%,但遇到瓶颈。于是团队回到“第一性”原理重新拆解基础问题,最终把目标提高至 60%。


  • 数据与知识:如何提高问题感知的准确率,并建立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新知识能快速注入模型。

  • 算法与推理:更强的大模型(如 GPT-4o)的到来,推理能力显著提升。

  • 工具与系统打通:大量客户需求涉及退款、物流、排账等操作,必须把企业内部能力抽象为模块,供大模型调用。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逐步提升了解决率,并形成了可复制的方法论:明确场景—设定目标—回归基础原理—打通能力,从而推动 AI 在业务中的真正落地。


雁杨:在推动智能客服项目时,我最大的体会是必须站在客户视角来看问题。很多时候,项目组会强调模型准确率,但这并不代表真实体验。因此我养成了每天亲自使用智能客服的习惯,后来团队也要求这样做。最终我们发现,工程迭代的验证数据必须来自客户真实提问,否则指标会失真。


在衡量效果时,我们也踩过坑。准确率并不能说明问题,真正关键的是留存率。如果客户用过一次后马上切换到人工客服,说明问题没有被解决。我们曾因为留存率过低而选择让系统下线三个月进行整改,直到优化后留存率显著提升,DAU 才真正增长。经验是:必须从用户视角出发,把留存率作为核心指标,而不是沉迷于漂亮的准确率。


除了客服,我们还探索了翻译场景。阿里云有 300 多个产品、十几万篇文档,上亿文字,且需要多语言覆盖。过去依赖人工翻译成本高昂、人才稀缺。大模型出现后,我们逐步用它解决了国际化痛点。起初 3.5 版本的效果不理想,但在 4.0 时,直接跟我们本地的 Native Speaker,而且又懂技术的人翻译出来的分数差不多一样,成本却只有原来的 1/200。


未来,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提升接管率、降低成本,更要让客户真正感受到服务质量的提升。无论是客服还是语音交互,我们希望 AI 不仅具备“智商”,还能带来“情商”,让客户觉得体验更顺畅、更愉快。换句话说,AI 的价值不只是降本增效,而是通过不断扩展覆盖度和提升服务深度,让产品和服务在客户侧产生真正差异化的体验。

技术的边界:一条增量式创新之路


Q4:现有技术储备能否支撑 AI 真正落地,还是仍需等待下一轮突破?


龚银:企业在选择技术方向时,必须清楚成熟度的边界。过早投入未成熟的语音模型,往往会导致团队长时间投入却无法产出,最终损耗士气与信任。而一旦时机成熟,例如近年来多模态语音模型的突破,便可迅速推动目标落地。


类似地,在 AIGC 探索中,我们曾开发过文生图与商品详情联动的产品,但模型升级极快,原有方案很快过时,反而成了负担。此时需要果断放弃“沉没成本”,重新基于最新能力设计,或转向与更优秀的生态伙伴合作。


智能体平台的建设亦如此。我们很早立项并投入,但随着技术迭代,也要不断审视原有架构是否仍为最优,必要时及时调整甚至重建。试错不可避免,但它能让团队快速积累经验、加深理解,为下一个方向提供坚实基础。


因此,CIO 面临的关键抉择是:在技术尚不成熟时,要谨慎评估投入产出,避免看到了 Demo 就很兴奋地拿来用;在技术飞速迭代时,要敢于舍弃既有成果,面向未来选择最佳路径。另外我还有个观点是,即便大模型能力止步于当下,如果用得好,企业也能实现数倍提升。


雁杨:所谓的技术,本质上是团队的组织能力和技术平台长期沉淀的结果。基模在不断提升,基础技术也在持续进步,你的积累不断接入新的场景,再继续握手,是一个循环的 Incremental 的一个 Innovation 的过程,并不是突然放一个大招。GPT-5 出来之后,其实并没有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过去一年里,除了 DeepSeek 那一轮突进,以及 Claude Sonnet 在编程上的突破,我在语言能力上几乎没有看到明显提升。甚至我自己评测过的新模型,语言表现还有所衰减。所以至少这 6 个月我的观察是:语言能力已接近瓶颈,但编程能力仍在快速进化。

CIO 的实践经验与未来愿景


Q5:对于那些仍在观望,或已经踏上 AI 转型与应用落地之路的 CIO 们,你会分享哪三点最重要的经验?


龚银:第一,要行动起来。就像雁杨总说的,必须躬身入局,要学会游泳,先下水扑腾几下,不要光在岸上看。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围绕着去发挥创造业务价值的角度去思考。关键是看技术能不能真正解决业务里的痛点,创造实际价值。只有盯住业务、懂业务,把技术嵌进去,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要保持开放心态。要去看更多的东西,你要懂这些东西,至少要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别人说这个好那个好,但是你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断。


雁杨:我觉得核心逻辑有三个。第一,还是要盯住业务价值,找到 AI 在业务里最能产生价值的那个点,把它打透。


第二,要躬身入局,真正 Hands-On。你既要理解业务,也要理解技术。只有亲自下场,你才会发现一堆实际问题,组织的、平台的、流程的……这些问题你在实践中自然慢慢地就会摸索出经验。


第三,等你真正做过之后,再去看外部的方法和经验,才会明白哪些对你有用,哪些只是表象。否则别人的建议可能能解“形”,却未必能解“神”。


所以,顺序就是:先紧盯业务价值,再真正 Hands-On,最后再去看看外面的那些痛点和方法,大家的经验,你就真正有体会,应该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


Q6:如果把视野放到未来一年,你们在想什么事情?存在哪些难点需要去攻克?


龚银:AI 时代需要一套新的企业架构。上一代的架构是互联网思维,以人为中心,人操作系统完成任务。但在 AI 时代,系统要为 AI 服务。所有数据、功能和能力都要能被 AI 感知和理解,然后基于业务上下文做出决策,并推动行动。


比如 AI 感知到某个仓库库存超标,它就能判断这批货价值在下降,随即触发销售系统,加快渠道铺货。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感知—决策—行动”闭环。问题是,如何把传统的企业数字资产转化为 AI 可驱动、可组合的资产?我们内部正在尝试产品化,一些场景已经跑起来,有的效果很惊艳,但也存在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问题。ToB 场景不同于 ToC,它必须高度确定性,价格、数字容不得出错。


在我看来,未来每个智能体负责一个领域的任务,智能体跟智能体之间组合协作解决复杂问题。人类负责更高阶的决策、监督与创造性工作。这是人机协作的格局。


要实现这一点,底层必须先打通。核心是把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数字化,形成高质量数据对象,能直接被 AI 感知和调用,而不是像现在很多 ChatBI、ChatSQL 工具那样,AI 是没有办法去认识它和理解它,还需要翻译和补充。我们正在做数据对象管理系统,把所有行为和知识结构化、对象化。这样 AI 能直接理解数据的意义,真正驱动业务。我认为,这件事越早做越好。


雁杨:我之前和一些 CIO 聊过,他们对未来有一种愿景:所有决策都由 AI 发起,人被 AI 调度。如果有一天 LLM 不再调你,可能就意味着你在工作流里不再需要,或者上次表现不佳。听起来有点科幻,但这就是 OpenAI 提出的 AI 发展到第五阶段时的情况(Chatbot、Reasoner、Agent、Innovator、Organization)。


回到现实,我非常认同龚银总说的——我们需要为智能体准备好平台,这一点已经刻不容缓。因为不管是知识还是数据,格式是否“AI 亲和”非常关键。比如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要用 Markdown 来组织,结构化数据要有清晰的 Meta 与自然语言映射,再加上高效的 API。这三方面决定了智能体能否真正高效调用企业资产。


所以,企业的数字化资产必须长期保持“Ready”状态。基建足够好,智能体才能快速生长;基建不好,就像浮沙筑高台,不可能建出坚固体系。未来无论 AI 是做 Innovator 还是 Organization,这层“土壤”是绕不过去的。


本次对话也是 2025 云栖大会《AI 大模型时代的 CIO》专场论坛的预热和前瞻。作为首次亮相云栖大会的 CIO 专场论坛,本场论坛直击企业 AI 大模型落地痛点,聚焦“技术热浪下如何避免盲目投入、实现价值转化”的核心命题。阿里云 CIO 蒋林泉和极客邦科技创始人霍太稳作为此次 CIO 专场论坛的联合出品人,特邀 AI 实践头部企业,围绕"大模型入场机会点"与"关键落地要点"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和圆桌讨论。并以阿里云基于自身实践提出的"RIDE"落地路径为方法论,系统性解析 AI 大模型应用落地之道,正如蒋林泉在预热圆桌中所言,论坛旨在“定义真问题,找到真解法”,以期为行业更多 CIO 带来启示与借鉴。


⏳ 专场时间:2025 年 9 月 25 日 13:30

🏢 专场地点:杭州·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 B 馆 3-1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2025-09-13 16:0920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API接口接入前:确保顺利集成的标准流程与规范指南

代码忍者

法国亿万富翁加入字节跳动董事会!美国总统候选人哈里斯、特朗普纷纷向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产业示好|AI日报

可信AI进展

“AI+Security”系列第3期(二):AI赋能自动化渗透测试

云起无垠

战略上的AI: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企业战略

天津汇柏科技有限公司

AI人工智能

微信小程序开发小白教学

FinFish

ide 小程序容器 小程序容器技术

企业有了ELT就不需要ETL了?别被忽悠了

谷云科技RestCloud

数据挖掘 kettle 数据处理 ETL ELT

怎样摆脱繁重的“物理集中”,轻松连接与交付全域数据,真正实现“敏捷用数”?

Aloudata

请不要自己写,Spring Boot非常实用的内置功能

江南一点雨

文献解读-Consistenc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large panel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ulti-laboratory assessment of somatic mutation

INSVAST

基因数据分析 生信服务

分享 | 多因素认证让某汽车厂商的数字资产更安全

芯盾时代

身份安全 汽车 mfa

Java开发者必看!避开十大致命陷阱的实战指南

巧手打字通

Java 后端 经验分享 Java编程优化 闭坑指南

花半小时用豆包Marscode 和 Supabase免费部署了一个远程工作的导航站

TRAE.ai

人工智能 程序员 AI 项目 部署

代码覆盖率:质量的黄金标准,你的软件有多可靠?

禅道项目管理

编程 程序员 测试 代码 代码覆盖率

快速理解 GraphRAG:构建更可靠、更智能的 Chatbot

Baihai IDP

程序员 AI 白海科技 Baihai IDP 企业 9 月 PK 榜

福建龙岩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有几家?在哪里?

行云管家

等保 堡垒机 龙岩

防范数据泄露就用堡垒机!

行云管家

数据安全 堡垒机 数据泄露

中国Teams直接路由

cts喜友科技

通信 通讯 云通讯

LED显示屏P3、P4、P5的区别有哪些?

Dylan

技术 LED显示屏 全彩LED显示屏 led显示屏厂家 户内led显示屏

电商API的创新应用与高效数据采集策略实践

代码忍者

API 接口 pinduoduo API

PR2022安装包,Premiere Pro 2022(Win&Mac) 直装下载

你的猪会飞吗

pr2022 Premiere Pro 2022 mac破解软件下载

PaddleX图像分割赋能医疗领域筛查检测,打造智能医疗诊断系统

百度Geek说

CIO 的技术判断力:在超前与观望间寻找最优解_AI&大模型_王玮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