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多大型企业反馈,AI 编程工具确实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但随之而来的新型挑战也不容忽视。”F5 亚太区首席技术官 Mohan Veloo 说道。
Mohan Veloo 分析称,这其中,安全性问题位列首要挑战,AI 工具生成的代码解决方案有时会包含新的安全漏洞,埋下了潜在风险;另外,“Vibe Coding” 导致大量低质代码涌现,企业不得不面对 API 数量激增的现实,过多的 API 和应用使企业运维负担急剧加重;此外,“黑盒子”问题逐渐凸显。人类开发者和团队在审查 AI 生成的代码时,往往难以理解其内在逻辑,这使代码调试、漏洞排查与安全检查变得异常复杂且耗时。
上述仅是使用 AI 编程工具可能带来的影响。而根据 F5 最新应用现状调查,企业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由 AI 驱动,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效率与创新能力的同时,AI 安全也成为重要挑战。
当 AI 开始“吞噬”世界
F5 北亚区区域副总裁张振伦详细介绍了当前企业应用的安全困境。
性能是用户体验的基石,而应用交付与安全防护环节的瓶颈,往往成为制约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身份验证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平衡也备受重视——过于复杂的登录控制虽保障了安全,却降低了用户体验,如何兼顾二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WAAP 已经成为 AI 默认的保护标准。调查显示,超过 91% 的用户已应用 WAAP 保护 AI/ 机器学习模型的安全。

F5 WAAP
另外,越来越多运维人员借助 AI 简化流程、降低风险:57% 的受访者用 AI 生成脚本用于配置部署与调整,56% 用 AI 生成自定义策略,55% 用 AI 执行脚本,实现运维全流程的智能化。而可观测性则成为 AI 驱动自动化的关键支撑,65% 的受访者利用可观测性驱动自动化。其中,Open Telemetry 凭借强大的可视化能力成为主流选择。
应用形态方面,现代应用与传统应用的占比发生逆转。2020 年,传统应用占比 71%,现代应用仅占 29%;而到 2025 年,传统应用占比降至 47%。根据应用和 API 流量分析,基于 AI 的应用交付已经成为最大的红利。2025 年利用大模型分析应用和 API 性能的比例已经到了 54%。

在 AI 技术加速渗透企业业务的当下,F5 中国区产品及解决方案总经理陈亮表示,复杂的 IT 架构、特殊的安全需求与成本控制目标,共同构成了企业落地 AI 应用时必须攻克的三大难题。
混合多云架构下的一致性交付与安全难题。统计数据显示,到 2028 年,80% 的企业会嵌入 AI 能力,其中 94% 的 AI 应用会部署在混合多云的复杂架构环境中,如何获得一致性的应用交付与安全保障变成为挑战。
AI 特有的应用层与语义层安全风险防控。当前,AI 应用的交互常以 API 传输和 Token 切分的形式进行:生成式 AI 内容通过 Token 分割后,经 API 传递至后台大模型,大模型完成思考生成内容后再反馈给用户。这一过程中,若无法识别 API 传输的安全风险、厘清 Token 传递的上下文关系,就可能引发数据泄漏、敏感信息丢失等问题,甚至无法应对大模型“幻觉”带来的应用安全风险。
算力成本控制与业务价值加速的平衡。AI 基础设施的高投入是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仅 8 卡服务器的成本就可达百万级,若需支撑海量算力的业务,前期在网络、数据、算力等层面的投资更是巨大。
F5 如何应对
ADSP
2000 年云时代开启后,应用基础架构向微服务与容器转型,传统 ADC 也随之进化为 “应用交付控制器即服务”,功能上从 ADC 1.0 时代的 Web 应用防火墙(WAF)升级至 ADC 2.0 时代的 Web 应用及 API 保护(WAAP),核心目标转向 API 保护,以适配云环境下的应用安全需求。
随着端点保护平台(EPP)、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云原生应用保护平台(CNAPP)等各类平台纷纷涌现,应用交付与安全的场景愈发复杂。单一功能的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对 “高性能交付 + 全方位安全” 的综合需求,亟需一个平台级产品整合能力。基于此,F5 正式转型推出应用交付与安全平台(ADSP)。

“API 的需求越多,对性能的要求就越多,我们在打造 ADSP 平台的时候,其理念不但考虑到 API 本身的安全问题,还考虑到 API 运营的效率问题。因为只有 API 快速运营才能降低延迟。”Mohan Veloo 介绍道。
据悉,该平台可无缝运行于本地数据中心的高性能硬件、虚拟化与混合环境中的下一代软件,以及云原生环境的 SaaS 环境,实现跨环境的一体化运维与安全防护,并为用户带来以下多重应用价值。
面向所有应用的全面交付服务:为所有应用提供全面的整合应用交付服务,包括负载均衡、DNS、CDN、多云网络以及 API 网关
面向所有应用的全面安全防护服务:F5 WAAP(Web 应用与 API 保护)平台与零信任、AI 安全、网络防火墙及接入安全能力深度协同,实现代理式安全运营。同时,F5 AI Gateway(AI 网关)容器化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有效防御提示注入攻击、防止个人可识别信息(PII)泄漏,还通过强化可观测性与优化性能。
能够以任何形式部署在任何地方:F5 解决方案具备前所未有的部署灵活性,可在任何环境中以多种形式交付应用与安全能力。企业可将 F5 解决方案灵活部署于本地数据中心、公有云、主权云、SaaS 平台,以及边缘网络与 AI 工厂等基础设施环境。
跨 NetOps、SecOps 和 DevOps 的全能运维(XOps):该平台以集成化能力全面覆盖网络运维、安全运维、开发运维和平台运维等功能。其中,其为 NetOps 提供统一的策略管理与集中控制台;为 SecOps 提供深度安全分析与威胁洞察;为 DevOps 提供自动化与编排工具,实现无缝 CI/CD 集成。
“具身智能是边缘设备,而边缘 AI 很重要的能力是要控制延时性,这也是我们可以提供服务的地方。我们提供的平台是一个融合平台,不但可以保证应用的安全,还可以保证应用在交付的时候更加快速。”Mohan Veloo 介绍道。
“我相信 ADSP 平台也同样具有支持智能体的能力。”Mohan Veloo 表示,AI 智能体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一些动态的策略驱动的保护,能够在智能体间进行对话的时候提供安全保护。“我们还有另外一项对智能体很有帮助的服务——AI 网关。通过把 AI 网关融入到技术产品之中,可以帮助智能体在控制平面控制智能对话。”
AI 网关和 AI 助手
F5 推出了针对性的 AI Gateway 产品,具备基于抽象化和上下文的大语言模型路由能力,据悉可将提示词精准匹配至合适的大语言模型;同时提供提示词注入防护、PII 数据泄漏防护、可观测性等功能,并支持通过 SDK 编程简化部署管理。更关键的是,AI 网关可灵活部署于本地、云端、AI 工厂及 GPU 堆栈等多场景,完美适配智能体应用的分布式特性。
陈亮表示,客户大量使用 AI 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个窘境,就是 AI 算力的优化。为此,F5 在中国率先推出了 TBLB(Token Based Load Balance)AI 推理网关,通过实时判断后台的算力,可以把每个 GPU 的算力调用率大幅提升,同时不影响用户体验。比如在服务某芯片制造厂时,推理服务的成功率提升了至少 8%,GPU 的算力利用率提升了 30-60%。
陈亮表示,AI Gateway 的发布,完全是针对大模型安全所提供的防护能力。AI Gateway 可以集成非常多的安全小模型,由 AI Gateway 做智能调度,能够不断扩充针对大模型的安全防护能力,使用户在不改变原有架构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大模型安全防护,以应对更多新型攻击的产生。

此外,F5 还发布了自己的 AI 助手。AI 助手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平台的智能化水平。该助手可跨平台应用于 F5 全系列产品,具备 “解释、生成、优化” 三大核心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