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 25 日,QCon 上海站即将召开,现在购票,享9折优惠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拒绝招聘、产品粗糙,却成史上最快增长软件公司!4 个 00 后“整顿”创业圈:大家都不信,才是我们的机会

  • 2025-09-08
    北京
  • 本文字数:7226 字

    阅读完需:约 24 分钟

大小:3.45M时长:20:06
拒绝招聘、产品粗糙,却成史上最快增长软件公司!4个00后“整顿”创业圈:大家都不信,才是我们的机会

Cursor 是当代 AI 编程工具极速崛起的典型代表。3 个月发布、仅 16 个月时间内用户数超 360,000,付费用户转化率极高,到 2025 年 6 月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超过 5 亿美元。而这样一个爆款产品背后的操刀手是 4 个 2000 年左右出生的年轻人。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 Michael Truell、Sualeh Asif、Arvid Lunnemark 和 Aman Sanger,于 2022 年共同创立了 Anysphere 公司。去年时候,Anysphere 的员工规模约为 150 人,维持“精干型”团队结构。2000 年出生的 Michael Truell 曾反思早期在招聘中“太过强调名校传统背景”,后来意识到非传统背景人才往往贡献更大。

 

近日 Michael Truell 在 YC 的炉边谈话中,分享了 4 人多年来失败的项目所带来的经验教训,转型当中的各种细节考虑,并介绍了 Cursor 如何以坚定信念挑战 GitHub Copilot。

从手机小游戏、机器狗“练起”

 

主持人: 咱们先从你的创始人经历聊起吧。这事儿好像得从你中学时代读研究生论文的时候说起,对吧?

 

Michael:我很早就对创办公司感兴趣了,当然我这人兴趣很多。我最初是从接触编程开始,也在关注怎么创办商业项目。

 

我第一次接触编程是在一次寒假。那会儿,我跟我兄弟想开发一款热门手机游戏。我们刚开始毫无经验,所以跑去 Google,问搜索引擎怎么做游戏。我们听说得下个叫 xCode 的程序,照做之后马上被一大堆五颜六色、晦涩难懂的符号吞没了。当时的语言是 Objective-C,其实这语言现在也挺流行的。我兄弟被吓住,很快就放弃了,他现在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大概就是画画那种。但我坚持了下来,买了本教材,最终开始做手机游戏。这就是我接触编程的起点。另外,我也喜欢关注技术论文和 YC 的消息,这些让我一路走来备受启发。

 

主持人: 我觉得最厉害的一点在于,你现在才 24 岁,却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这样一家庞大的公司。但这些并非一蹴而就的,你之前也酝酿了十多年,一直在参与各种项目的交付。而且你从高中起就参与过 AI 相关工作,能不能聊聊你最早参与的项目?

 

Michael:我挺幸运的,很早就接触到了编程,也很早就开始对 AI 产生兴趣,还遇到一些很棒的合作伙伴,大家一起做 AI 项目。我虽然是从手游起家的,但做着做着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擅长做游戏。

 

我的开发成果里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其实就是那种最简单的手机小游戏、大家比着拿高分的那种,而且可以把结果分享给朋友。各位有意做初创的朋友真的可以试着从简单的东西做起。

 

我不会自己煞费苦心去自研游戏引擎。但不久之后,我跟一个朋友对打造机器狗有了兴趣,当时我们想:如果有个机器人能不靠编程就教它做事,那该多好啊,用户可以给它正、负面反馈,就像训练小狗一样,还可以教它玩捡球游戏。这个想法让我们很兴奋,但跟当初一样,我们不知道怎么开始。所以我们再次求助于 Google、钻研了很多难题,最终进入了学习遗传算法的领域。就这样慢慢探索,后来我们接触到了神经网络,因为当时有些人正尝试用遗传算法来进化神经网络。

 

接下来是强化学习,那时候还是 2015 年。没错,十年前大家就已经在认真探索 AI 这事了。

最后,我跟朋友造出了几台机器人,但在商业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不过整个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我们采用强化学习算法尝试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确保能更好地从极少数的数据点(几十个)及噪声数据中学习。毕竟我们要做的是机器狗,人的数据没法直接拿来用。但我们还是造了几个机器人,其中一个是台多轴机械臂,能打乒乓球。只要在上面安装正确的传感器并提供相应的正负反馈,就能教它抓住时机挥拍击球。后来还有 Kiwi Drive 机器人,我们试着让它沿直线前行。当时我们太青涩了,根本没听说过 Torch、TensorFlow 乃至其他现成的构建模块……或者说,我们连 Google 搜索都没用明白。

 

主持人:所以你们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神经网络吗?

 

Michael:是的。

 

主持人:在你十六、十七岁的时候?

 

Michael:问题在于,我们面对的是机器人,也就是微控制器,而微控制器的内存特别小,装不下任何标准机器学习库。因此,我们在工棚里实现了自研的微型神经网络库。其实当时我们根本不理解这些东西的内部工作原理,也不懂微积分,只是笨手笨脚地做了些重新实现。过程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但还有不少基础知识上的空白后面用了很多年才慢慢补齐。

 

“大家都不信,才是我们的机会”

 

主持人: 那咱们快进到 Anysphere 的创立吧。Sphere 是“球体”,而 Cursor“光标”完全不同。那时候你们刚从麻省理工毕业吧,大概是 2022 年。你们四个人最初是怎么选择研究方向的?

 

Michael:Cursor 的起源是在 2021 年。我跟联合创始人们一直对 AI 抱有兴趣,大家也都经历过自己的“自研机器狗”时光。其中一位联合创始人曾在 2021 年尝试开发一款跟谷歌竞争的机器狗,还训练过自己的对比模型。另一位创始人在学术界从事计算机视觉研究,还有人在谷歌公司做过推荐系统研究。但我们都会人工智能感兴趣。

 

到 2021 年,我们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折点:到底是投身学术界研究 AI,加入现有大型 AI 项目,还是说自己创业?

 

有两个时刻让我们非常兴奋:一是看到第一批 AI 产品问世,比如说 GitHub Copilot 就是典型,另一个是随着模型的发展,AI 似乎在未来会变得更好。2022 年,我们开始选择研究一个知识工作领域有关的想法并构建它,就像一个为期一个月的黑客马拉松,

 

主持人:你们为第一个想法收集了不少数据吧?

 

Michael:是的,我们想长期努力的第一个想法是机械工程。我们尝试为机械工程师们打造“副驾驶”,试着训练模型来预测 Solidworks 或者 Fusion 360 等 CAD 系统中的操作。我们选择这个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很无聊、乏味而且缺乏竞争力。我们有点像在做纸上谈兵的 MBA 课程,毕竟我们都不是真正的机械工程师,当时的技术成果也支撑不起这样的需求。

 

主持人:但你们还是坚持了好几个月,抓取了所有数据并真的实现了自动补全功能。

 

Michael:是的,我们做了很多数据抓取工作,当时甚至打算从互联网上提取所有 CAD 模型。另外还有各种文件格式,我们尝试将其全部转换成规范格式。CAD 软件其实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软件分类,里面有各种不同的主流系统,而且彼此分散。很多 CAD 系统都在云端,没办法轻松导出文件,而且厂商也不希望数据外流,所以抓取工作还挺困难。

 

此外,当时用于建模的训练基础设施相当简陋,还涉及模型实验、如何在 CAD 系统中安装扩展程序等等,但很多工程软件压根不支持扩展程序。

 

实际上,当时我们还在做其他项目,我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正在开发一套端到端加密消息系统,因为其中一个人有安全背景。这是一款类似 Signal 和 WhatsApp 这样的应用,只会加密消息正文,但不会隐藏是谁在什么时间对谁说了话。

 

主持人:那会已经到了 2022 年年中,就是说你们在这个想法上花了半年时间?那你们获得了多少用户?

 

Michael:这类项目基本都失败了,几乎没有吸引到用户。

 

主持人: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想法行不通的?是意识到不是自己不够努力,不是公司不行,而是方向错了?

 

Michael: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点。我们有两位联合创始人在消息系统的技术上面水平很高,但却是用糟糕的可扩展性换来的。他们尝试把产品卖给普通用户,效果不好;后来又接洽过企业用户,还是鲜有人问津。前后几个月时间里,我们一边在改善模型,一边也在思考自己对这些方向是不是真有兴趣,或者说是否还有让我们更兴奋的方向。

 

主持人: 所以有那么一刻,“我决定接受现实、承认自己过去的点子不行”,接着你们不断地迭代灵感再加排除,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

 

Michael:是的,我们很早就受到了 Copilot 这类工具的启发,因此刻意回避去做 AI 和编程方面的工作。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当时是这样,现在更是。

 

主持人:2022 年,Github Copilot 的收入已经达到了约 1 亿美元。

 

Michael:对,但我觉得市场空间远不止于此。

 

主持人:你们觉得自己能比 Github Copilot 做得更好?

 

Michael:刚开始肯定不敢想,但当时我们很绝望,开始思考自己关心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我们发现大家关注的其实是编程的未来。根据我们的判断,未来五年内,整个编程流程都将彻底改变,所有软件开发都将有大模型的参与。

 

但当时在领域中工作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有自己的产品、也在改进,但没人想建立一个编程全面自动化的世界。其实直到现在也有人不信。可正是因为大家不信,我们才认为有机会、值得试试。

 

主持人:这个举动相当大胆了。你们对编程很感兴趣,所以哪怕市场上已经有 GitHub Copilot 这样的产品,你也仍然决定投身进去。

 

Michael:那时候我们没觉得这事很大胆,毕竟就一群朋友坐客厅里搞嘛。我们没想过要做成家大企业,刚开头的时候我们就是想做款小众工具,主要用于安全审查——比如做代码检测,或者是针对特定需求做点尝试。我们考虑过给量化分析师打造一个平台,或者专门针对量化研究员的一些原型。但一边做,Cursor 的雏形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越清晰,最终被认定为是迈入 AI 的最佳方式。我们越来越兴奋,最终决定放手一搏。

 

3 个月发布,如何衡量各种细节

 

主持人:那时候是 2022 年底吧。从做决定开始,你们用了多长时间才发布首款产品?初版是什么样的?

 

Michael:还是花了点时间才完成开发,从第一行代码到实际发布,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我们从零开始构建了编辑器,当然其中还是用了很多开源模块。虽然借用了不少开源组件,但我们的项目本身完全是从零开始构建的。当时我们搞了远程 SSH 版本和 Copilot 集成,因为我们自己还没做出自动补全这类功能,你必须构建自己的语言服务集成等。

 

我们大概是用了四周时间才做出一个可以作为日常使用的版本,又改了四周开始交给 beta 测试人员,再过了四周就发布了,当时它还非常粗糙,但感觉向公众开放不是什么大事。

 

主持人: 你从第一个版本中学到了什么?你们从零构建了一个代码编辑器。

 

Michael:你知道,有一段时间人们并不喜欢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全身心投入其中,非常专注。但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呢?我认为我们学到了 AI 的一些初始功能。

 

刚开始,我们只提供按键命令,编辑器会弹出一个类似万能遥控器的东西,用户下达指令后 AI 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做了很多权衡,比如是要像聊天回复那样的形式吗?给用户提供可以直接采用的代码建议?还是让它在用户的代码库中搜索并回答问题?

 

想想 2022 年底时的 AI 技术水平,我们意识到整个使用方式都要彻底颠覆。我们在初版开发当中熟悉了 AI 的早期功能,这些功能后来成为 Cursor 的核心部分。我们不断迭代,并把成果交付给用户。

 

我们学到的另一件事是,我们快速构建了一款功能完备的常规代码编辑器,还向其中添加了一些我们认为很棒的 AI 功能,但这一切距离面向成熟市场的成熟代码编辑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毕竟 VS Code 开发了十二年,是最早的 TypeScript 项目之一,很多人在用。“我们可以创造一些东西,让它与其等同。”很快,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精力最好还是集中到了 AI 上。AI 之于代码编辑器,就应该像 Chromium 渲染引擎之于浏览器。然后我们转向了基于 VS Code 构建。

 

主持人:你们还建立了自研模型,好像你们当时从 Codex 那获得了不少灵感?

 

Michael:是的,你知道我们在第一个想法的实现上花了很多时间。我们刚开始尝试帮助机械工程师利用 AI 提高生产力时,在进行首轮融资时,我们一开始就想拿点钱来进行模型训练,因为你无法使用现成的模型来引导,它们都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

 

我们确实参考了 Codex 的原始论文,我们发现 Codex 是继 Github Copilot 之后的第一个自动补全模型,而且训练成本并不太高。哪怕是在 2022 年左右,人们都在说训练多烧钱,但根据我的计算结果——可能不太准确——训练成本大约就在 10 万美元左右。

 

后来在这次进军机械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训练。所以在开发 Cursor 的时候,我们就想尽可能务实、不要重复造轮子,因此一开始就没有再做这些了。但 2023 年期间,在产品调试过程中,这最终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产品杠杆,尤其在扩大规模、有更多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时,我们也能够依托使用数据进一步改进产品。这实际上对增强我们公司实力非常重要。

 

主持人:2023 年时,你还不确定 Cursor 到底能不能成功吧?包括还在跟联合创始人争论,到底要不要转型。

 

Michael:从收入的角度讲,确实。2023 年那会收入确实在增长,但总的数字还是太小。我们在做事,但有时候想不明白下一步该干什么。以往大家可以跟受众多聊聊,听听他们的意见、确定优先级、再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AI 编程是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预算去做多方面尝试。

 

所以,很多事情都必须弄清楚,比如基于现在已有的工具你还能做什么?你可以列出很多东西,如果能够实现,它们会很有用。但弄清楚如何构建以及里面的细节,这一进程并不清晰。反正整个 2023 年,我们遇到过很多这类情况。我们没有完全听众早期用户的意见,如果单纯按他们的需求规划路线,那 Cursor 肯定跟现在有所不同。

 

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群体,对于编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们讨论过,到底要不要专注服务这部分用户。另一部分用户则希望针对特定技术栈做优化,这会破坏 Cursor 的普适性,我们拒绝这样。

 

2023 年,我们做过很多早期原型设计,就像在迷宫里左冲右突。我们还思考除了构建软件之外,我们要不要自研更好的 API 模型、要不要让 AI 预测用户的下一项编辑操作、具体要怎么做到。

 

一个联创成了“网红”

 

持人:你们的用户在 2023 年从零增长到了 100 万吧?第一个 100 万的目标可是需要时间的。

 

Michael:对,好像是 100 万多点,但大致差不多。

 

主持人:2024 年可是疯狂的一年。你们的用户在这一年实现了从百万到亿。能不能讲讲你们是怎么保持每周 10%的增长速度的?

 

Michael:复合增长率就是这么厉害,哪怕刚开始数字很小,但后面会迅速变大。我觉得推动 Cursor 增长的因素有这么几点。

 

首先这个市场很公平,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能立即在数字上得到体现。比如当我们让 Cursor 能识别代码库、预测用户下一步操作,当我们提高预测准确性和速度、让模型能在代码库中执行更复杂的操作时,每一步改进都推动了增长。我们一直都只是关注如何让产品变得更好。

 

复合增长率也始终在保持。其他很多市场不是这样,我认为我们处在一个终端用户偏好非常重要的市场,只要产品够好,人们就会关注并讨论,而且长时间保持热度。

 

主持人:那段时间好像发生了很多疯狂的变化,YC 在制定孵化名单时也经历了巨大转向,比如会关注申请人使用什么技术工具来构建应用。刚开始使用 Cursor 的比例可能只有个位数,但到 2024 年这个比例增长到了约 80%。Cursor 像野火一样在市场上迅速蔓延。

 

Michael:是的,进入了它们的推特推送。

 

主持人:你感觉采用率算高吗?这样的增长是怎么来的?

 

Michael:第一次推出编辑器时,我们试过在社交网络上做推广。一位联合创始人早在 2022 年我们研究一些注定失败的想法时,就在网上发帖,目的就是通过讨论 AI 话题先吸引粉丝。我到现在也不敢相信,人们居然能够跟进当时的几乎所有论文、参与几乎一切讨论,然后得到行业影响力人士的认可。

 

当时开源的模型是 Flan-T5,很多成果都用了这个模型,他们直接从我的联合创始人那里了解到这个模型的好处,只是看到了他在推特上发的帖子。

 

他属于比较小众的“名人”。有了人气之后,他开始帮产品做早期推广。比如刚上线时,我们会设立一份邀请名单来获取第一批用户,以为这对我们的起步很有帮助。但后来我们放弃了这种刻意营销,开始只专注产品本身,靠使用体验来做裂变传播。

 

我记得当时很多成员会说“伙计们,这个产品已经足够好了,把它先放一边,让我们只关注增长。”接下来,会有为期两个月的冲刺期。我们就是这样交替进行。

 

主持人: 到 2024 年,Cursor 的规模有多大了?公司的规模呢?

 

Michael:2023 年的时候公司规模还很小,只有我们四个联合创始人,不用雇人也可以。我们在招聘第一批员工时也走了些弯路,所以我们一开始都很有耐心,我们早期招聘的员工人数可能比实际应该招聘的要少,一直到 2023 年底,我们的员工也只有个位数。

 


Cursor 早期团队的部分成员

 

编程未来:代码依然重要

 

主持人:这也太厉害了。那咱们换个话题,你怎么看待编程的未来发展?

 

Michael:2022 年那会儿我们正在开发 CAD 辅助系统,然后是早期代码相关的。我们开始在公司工作并招聘我们的第一批员工时,人们会用奇怪的眼神看我们,觉得我们做的东西很“奇怪”。人们并不完全相信这是对时间的良好利用,也不相信人工智能将会带来大量优秀的应用。

 

2022 年底 ChatGPT 出来了,然后全世界都“醒悟”了。

 

有群人只专注根据产品的现有形态做优化。在我的社交圈和职场圈里,有人会说“你为什么还要研究 AGI 以外的东西?”“你当前做的一切很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彻底消失”。未来几十年将会涌现大量极具价值的东西,AI 将是变革性的技术,其影响力可能超越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任何技术革命。但这需要几十年的酝酿,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逐步实现各个细分能力的突破,才能最终改变软件开发等知识工作领域。

 

短期内,对于我们服务的专业工程师来说,代码依然重要。在这段漫长而混乱的过渡阶段,大家将逐渐习惯跟 AI 打交道。AI 会越来越像一位同事,也可能会成为极其先进的编译器,开始隐藏一些代码,你必须读懂其中的逻辑,然后审查和修改。

 

主持人:那你觉得未来哪些技能仍有价值?大家应该继续学习哪些技能,又该放弃哪些技能?

 

Michael: 我觉得编程类似于数学,是一种很好的通识教育,我觉得它不会彻底消失。我认为现在学习计算机科学还可以培养很多实用技能。通常当人们进入充满活力的行业时,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具体内容并不是特别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能力,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主持人:对于年轻的观众们,你有什么建议?如果他们从现在起,想要成为三年前的你,那他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Michael: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且要跟其他人一起做。我想对于还没离开学校的年轻人来说,很多东西都能激发兴趣、投身尝试。无论怎么选择,我们都会在过程中积累到一些东西。所以,就是朝着兴趣进发。

 

 原文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Xi3naD6Og&t=594s

2025-09-08 17:2821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告别Kafka Stream,让轻量级流处理更加简单

阿里巴巴云原生

kafka 阿里云 云原生 ETL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发展与未来

CECBC

如何看待游戏世界的未来:解析去中心化区块链游戏的优缺点

CECBC

JavaScript进阶(八)generator(生成器)实现

Augus

JavaScript 9月日更

照妖镜纳米“相机”:让反应历程无处遁形

脑极体

百度联手清华大学出版社 打造国内首套产教融合人工智能系列教材

百度大脑

人工智能

Prometheus 2.26.0 新特性

耳东@Erdong

release Prometheus 9月日更

从技术宝库到云上机遇:华为云开天aPaaS的“修路记”

脑极体

2022高频前端面试题汇总之React篇

buchila11

React

解析实现区块链互操作性的方法及现有开发项目

CECBC

网络攻防学习笔记 Day145

穿过生命散发芬芳

VXLAN 9月日更

JDK 内置命令行工具学习笔记二

风翱

JVM 9月日更

Flink 实时 metrics

GrowingIO技术专栏

大数据 flink Grafana 流式计算框架

OpenKruise v0.10.0 新特性 WorkloadSpread 解读

阿里巴巴云原生

阿里云 容器 云原生 OpenKruise Workload

Java 中的 NaN

HoneyMoose

CANN 5.0硬核技术抢先看

华为云开发者联盟

架构 AI 计算 CANN 异构计算架构

绝绝子!阿里这套并发图册+JDK源码速成笔记可以封神!

Java 程序员 架构 面试 计算机

模块八作业 一 消息队列存储模型设计

babos

#架构实战营

如何用 Java 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不是素数

HoneyMoose

网络安全必学知识点之XSS漏洞

网络安全学海

黑客 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 WEB安全 漏洞挖掘

Centos7 部署 Zabbix 5.4 高可用集群

Se7en

公众服务常用电话号码大全

入门小站

工具

精灵图在现代前端中到底有用没,css中显示和隐藏竟有两种不同方式

你好bk

CSS JavaScript html css3 大前端

docker 命令备忘(qbit)

qbit

Docker 容器 存储

linux之service命令

入门小站

Linux

用明道云搭建一个住宅式物业管理系统

明道云

架构实战课程 模块四作业

Frank

2021最新京东商城亿级并发架构设计!推荐每一位Java开发者学习

Java 编程 架构 后端 计算机

九月的更文生活

卢卡多多

生活 9月日更

数据仓库的基本要求

奔向架构师

数据仓库 9月日更

23. 大部分工作将发生转变而非消失

Databri_AI

人工智能

拒绝招聘、产品粗糙,却成史上最快增长软件公司!4个00后“整顿”创业圈:大家都不信,才是我们的机会_AI&大模型_褚杏娟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