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师 35 岁危机梗还没过去,关于 40 岁出路的探讨已经来了。
这两天,Hacker News 上的一条问题引起了开发者的热烈讨论——软件工程师年满 40 岁:下一步是什么?
事情缘由是这样的,题主是一个在欧洲从事软件工程已经 18 年的开发者,他之前是企业中的个人贡献者、后来晋升成了高级工程师,期间也当过几年工程经理(Engineering Manager)。(个人贡献者即 Individual Contributor,大白话可以理解为一线开发者,不涉及经理之类岗位的管理职责。)
在离开公司几年之后,题主最近重新开始参加面试,并被残酷的现实打击了一番:
目前我面的主要是资深/首席工程师(Staff / Principal)这类职位,对新工作的期待是在保持一定程度(例如 30%)的亲身开发任务之外,能把大部分精力和我本人的架构、工程与沟通技能投入到重要功能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技术决策当中。我希望自己能直接向总监或者副总裁级别的管理者报告,保证自己能够了解业务全局、与专业人士合作并从他们身上学习战略运营知识。
但在面试过程中,我亲身经历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我重新考虑自己的转型计划。首先,大部分此类职位想要的都只是有一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你会被限定在单一团队范围以内、只能向工程经理报告,所以工作的实质仍然是个流水线工人——只是要求你经验更丰富、能够指导其他年轻工人,最多再用上一部分 DevOps 技能。我觉得自己在这类岗位上没有什么发挥空间,毕竟工作的边界和载体已经由工程经理定义完成,但他们的工程和领导经验其实还不如我。工作内容也是高度重复,缺少能延伸到下一层级的有价值进展。我认为这些职位仅仅只是“高级”职称廉价化、泛滥化的结果,是“施舍”给个人贡献者们的一颗糖果——看似升职,其实只是加了点薪。
我也看到部分资深/首席工程师(Staff / Principal)岗位对技术专长提出了很高要求,能满足这些要求的人选在整个从业队伍里占比不会超过 3%到 4%,而且职能范围仍然局限在大量编码和单一团队之内。另外,整个面试过程也会拖得很长、问得很细。资深工程师的另一个大问题在于工资上限很低,职级定位使得企业没法开出比管理团队更高的薪酬。大多数情况下,工程总监的薪水最高。如果一家公司有 10 名总监,那个人贡献者在其中的占比也就是一两成。
如今,他的想法是往项目经理的职业路径发展,或者是切换到技术产品经理( Technical Product management),因此发帖寻求意见。
一般来说,欧美发达地区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有 IC 和管理岗两条路线,虽然各自路线都有不同的级别,但 IC 发展结构也相对扁平,而管理者的薪水往往比IC高(毕竟只有少数 IC 才能达到“大神”级别),因此大多数人都会面临是否要转管理岗的抉择。
在帖子底下,有不少人根据自身情况给出建议,本文将其中的主要观点整理出来,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
奋斗的事就交给下一代年轻人吧
现年 42 岁的 @leet_thow 表示自己早已不关注“什么头衔啊、传统职称那些无所谓的东西”。
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我觉得能保持居家办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再拿到本地最高薪酬的 75%左右就完全可以了。这种工作状态可以说是我这辈子经历过的最重大的社会进步。另外我也不打算结婚,希望能在 50 岁左右正式退休、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个人爱好上。既然目标都确定了,干嘛还要在职场上挣扎呢?为了买套根本用不上的大户型?
我珍视当下,奋斗的事就交给下一代年轻人吧。年纪大些的 @notacoward 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自己一年多之前就已经退休了。之所以退得这么早,“主要是考虑到我自己想做什么、我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企业希望我这样的工程师做什么之间确实统一不起来。”
不过,对于 @leet_thow 所说的“50 岁退休”,有不少人认为可行性不高。@nly 表示,对欧洲的大多数软件工程师来说,除非是不要命地干活、而且对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要求,否则 50 岁前退休真的非常困难。而且从风险序列的角度来看,在 50 岁退休也非常危险,必须把每月开销定在很低的水平。但这时候的我们还相对年轻,花钱的地方还很多。他进一步分析道:
假定你的存款目标是 200 万欧元,希望退休之后每年能拿到 6 万欧元,从开始上班到退休一共 25 年。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吗?就像咱们刚毕业时候过的那几年穷日子,而且一直要过到退休哦。
在这 25 年里头,就算每年的投资回报一直保持在 7%的牛市,咱们每个月也至少要投资 2500 欧元。换算下来,每年至少要存下 5 万欧元(假定税率为 40%)。欧洲大多数软件工程师的年薪可能还不到 5 万欧元……而且我们还没考虑到税务、抚养子女、购买房产以及日常娱乐等方面的开销。这事真的很难,大家不要想得过于美好。
学会理财
虽然大多数人每年 5 万都赚不到,却假设每年有 6 万退休收入的说法看起来是矛盾的,不过 @nly 表示就算是那些年收入 20 万欧元的精英阶层,仍然很难每年投入 5 万欧元来实现这个 25 年退休的计划。高税收、高日常开销、全职主妇/主夫和孩子,都会大大延后其退休时间。因此他认为,除非大家才刚二十来岁、而且一入行就拿到了相当高的薪酬,否则就别惦记什么提前退休的问题了。拿笔钱出来投资子女可能都是更好的选择,至少用 20 年时间帮他们先建立一点领先优势。如果后续还能在成年生活里帮他们一把,效果会更好。
“我真心建议各位开发者能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拿出来进行储蓄和投资。”@asdfman123 强烈提醒道,大家可能对自己的开发技术和效率都很自信,但人一过了 40 岁,职业生涯就变得凶险万分,而且这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会一直伴随到退休。而且大家也别指望着可以回归个人开发岗,市场给高龄程序员的待遇非常低,你根本接受不了。
@franciscop 认为,只要生活在欧盟的开发者知道自己能赚多少钱、该怎么打理,那完全有机会在正常的退休年龄享受到富裕的退休生活;或者靠一点运气/额外的努力,让自己提前十年甚至二十年就清闲下来。
“序列风险在第一个十年内显得尤其重要。只要大家随时可以重新开始工作,那么就算投资收益不如预期,我们也可以免受序列风险的直接影响。但如果已经年龄较大、又处于经济低迷期,那工作会非常难找。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备用计划,例如做一阵子兼职形式的咨询服务或者非技术角色,而且最好能逆行业周期而动。”@robocat 建议道。
大厂是个好选择吗?
有部分建议指出大厂依然是个不错的去处。因为 FAANG(Facebook、亚马逊、苹果、Netflix、谷歌)这些科技巨头对首席以上级别的工程师一直有着巨大的需求,也知道怎么引导并支持他们走好职业生涯。因为业务规模巨大,大厂能吸纳的员工也更多,可以让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薪酬水平等更趋于标准化。
@HarrisonFisk 直言在小企业当首席工程师确实相对容易,但正如题主也提到的,这类公司往往不知道要怎么定位这类人才。所以首席工程师最终成了首席架构师或者其他类似的角色,甚至更多偏向于项目经理。所以,如果真的想走这条道路,那锻炼自己的项目管理技能才是最靠谱的选择。
@notacoward 则指出大厂也有大厂的问题:
为要追求极致的效率,每位员工必须接受企业中已有的技术堆栈与开发文化。通过内部晋升上来的管理者可能已经熟悉了一切,但外部空降的就不行。事实上,你在其他企业积累的经验越丰富,反而越是可能在这些巨头里面水土不服,甚至跟老员工们爆发冲突。靠谱的资深/首席工程师们需要先跟团队中的大部分成员建立起紧密联系,所以公司才往往更倾向于内部选拔人选。就算勉强进去,你在跟老员工们比产出时往往都会落后一截、更不要说后发反超了。这种状况确实让人挺没自信的,甚至会迫使我们永久留在原地或者寻求内部转岗。虽然也有一些人能逆势成长,但大多数人只是在这里白白浪费时间和机会,甚至最终决定重返外部的小公司。
另外,我觉得大厂工作经验也是把双刃剑。外面的人去了会觉得不适应,他们走出来也会浑身难受。他们对技术堆栈和开发理念太熟悉也太依赖了,同时缺乏跟外界沟通的经验,所以他们去了小公司价值会下降得更厉害。
@martincmartin 对此深以为然,“最重要的,就是认同公司的技术堆栈与开发理念。”
你得把姿态放低,先承认公司已经拥有一套完备的技术堆栈和开发理念,并意识到自己是拿钱来帮助他们的。也许你知道更好的实现方法,但在这里你的工作内容就是帮他们按他们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大厂的开发理念也不是无法改变,但这是件大事、需要大量的人脉资本。如果你真能让大多数人都觉得你的办法更好,那你早就成高层技术管理者了。但如果你想改变的只是绩效评估方法等现有激励措施,建议你不要费劲了、学着接受现实比较好。
“要成为领导者,你先得有追随者。”有时候,领导者需要的不是最好的产品——谷歌的搜索产品就明显不足以支撑他们在行业中的地位。这更像是竞选班干部,本质上是一场人气竞赛。作为领导者,你的工作就是理解大家在抱怨什么、在提倡什么,然后把好的变成现实。而如果每个人都习惯了一种开发理念、甚至把它当成唯一的解决方法,那别总想着跟大家作对、没意义的。@notacoward 则认为上述工作内容的部分可以再讨论一下。在员工层面,“帮助企业”和“按照他们熟悉的方式行事”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其表示,技术管理者之所以能拿那么高的工资,目标就是引入企业当前所不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观点。这种要求与对基层员工的考核不同,而且新兴技术市场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很多高级工程师都对除自己当前解决方法之外的探索思路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其他答案(当然,也不排除很多大厂工程师仍保留着自己的想法和改变方针)。而企业当然清楚这类问题,所以他们才会雇用外来人员、用新鲜血液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
40 岁,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
虽然提前退休没那么容易,但如果能把工作和生活较好地区分开来,也是能让幸福指数提升的路径。
@emerged 最近刚满 40 岁,拿着高级软件工程师的薪水过上了居家办公的“幸福生活”(每周远程办公约 16 个小时)。换句话说,他每天都有半数时间可以在没什么压力的环境下自由安排生活。现在,他打算在日常工作之外拿点时间开发自己感兴趣的软件。他觉得这种方式既能抵御风险,又能让自己探索出一条通往高品质生活的道路。
有时候,我也会考虑要不要去申个自己能胜任、而且工资明显更高的职位。但最后,我还是想要继续享受这种自由的生活体验,真的太爽了。
“40 岁之后最大的职业变化,就是我终于有了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的能力。”@zackmorris 详细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目前我每周工作 30 个小时,在办公室工作 3 天,在家工作 1 到 2 天。我们都听说过某某人实现了财富自由,但却没有什么真正可行的路线。我个人认为,每周给自己保留 1 天纯粹的个人发展时间是实现财富自由的一大前提。我现在拼命工作,就是为了将来能够不再为钱而工作。我的目标很简单,为“阳光朋克”那种美好的未来生活而努力。
我 20 多岁和 30 多岁时一直在为没完没了的项目搏杀,包括给别人干和给自己干。到 40 岁,我的健康出了大问题。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的一年之前,我感觉自己身心俱疲,甚至觉得自己脑袋里头负责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的部分失灵了。我失去了工作能力,甚至没法正常起床。于是我强迫自己重新学习怎么按时做事、怎么制定计划,努力重新适应工作和生活。
后来证明,我是出现了严重的食物过敏问题,免疫系统紊乱引发了抑郁。于是我开始补充必要的营养素,包括 B 族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益生菌、酸奶等等。好吧,好像有点跑题了。总之,我开始在 TikTok 上关注多动症和自闭症话题,并用了两、三年时间成功恢复健康。除了饮食调节,我还开始冥想、尝试跟自己对话等等。
“我承认,年过 40 确实可能让很多人感到焦虑。”@zackmorris 说自己的秘诀就是把“我为此感到焦虑”转化为“我为此感到兴奋”。现实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与应对态度,随时间推移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过了 40 岁之后,他发现自己开始有了更强的同理心与帮助他人的意愿——“我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而以零和博弈的形式抢夺同一块蛋糕除了摧毁各方的人生以外没有意义。所以,我与其说是在‘度过难关’,不如说是在‘做出一些有益于他人的尝试’。”
参考链接:
评论 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