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需点击“自动生成工程图”按钮,一份包含主视图、俯视图、剖面图、精确孔标注和标准图纸格式的完整 2D 工程图便瞬间生成。过去可能耗费数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手工绘图工作,在 AI 的加持下,压缩至几秒。
在日前举行的 SOLIDWORKS 2026 新品发布会上,这个演示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当业界还在争论“AI 是否会取代工程师”时,SOLIDWORKS给出了自己的答案:“AI 既能帮助工程师减少工作量,同时也能帮助他们产生创意。” 达索系统 3DEXPERIENCE Works 与客户角色体验高级副总裁 Gian Paolo Bassi 强调——AI 不是替代者,而是赋能工程师释放创造力的智能助手。
效率瓶颈:工程师的真实痛点在哪里?
近几年来,SOLIDWORKS 一直持续押注 AI,而要理解背后的逻辑,可以先厘清当前工程师面临的核心挑战。
首先,是文档负担。尽管 3D 模型已成为设计主流,但在制造、质检和供应链环节,2D 工程图仍是不可替代的“通用语言”。然而,出图过程高度依赖人工,选择视图角度、添加尺寸公差、标注孔类型、调整布局……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生产返工。SOLIDWORKS 2026 的 AI 工程图功能,正是针对这一高频、低创造性任务的自动化尝试。
其次,是模型规模膨胀。现代产品日益集成化——一台新能源装备可能包含上万个零部件,涵盖机械、电气、流体等多个子系统。传统 CAD 软件在加载和操作这类大型装配体时,常因内存和性能限制而卡顿。为此,SOLIDWORKS 2026 引入“部分下载”机制,仅加载当前工作相关的组件,其余按需调用。Gian Paolo 在采访中坦言:“以前客户可能只做一部分三维模型就可以交差了,而现在多学科一体化,模型会变得越来越大。”
第三,是工具使用门槛。高级仿真、拓扑优化、复合材料分析等能力虽然已经存在多年,但因为操作复杂、依赖专业知识,长期局限于少数专家。普通工程师即便有验证需求,也往往可能因为“不会用”而放弃。这导致设计与验证脱节,大量问题被推迟到物理样机阶段才发现。
这些痛点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提升效率的关键,已从界面交互优化,转向对工作流本身的智能重构。
AI 不是魔法,而是“工业知识”的延伸
面对上述挑战,SOLIDWORKS 并没有选择追逐通用大模型的热点,而是走了一条更垂直的路径。
Gian Paolo 明确区分了两类 AI:“目前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在 Chatbot 对话机器人,但是我们认为跟工业相关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他举例说,当工程师询问“如何设置五轴 CNC 加工路径”或“碳纤维铺层顺序”,通用 LLM 或许能生成流畅语句,但如果缺乏底层工艺知识,答案可能完全错误。
达索系统的策略是:将 AI 建立在自身 40 余年积累的工业知识库之上。这些知识来自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装备等数十个行业的项目实践,涵盖材料属性、失效模式、制造约束、仿真边界条件等结构化数据。AI 的作用,是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并通过自然语言或上下文感知的方式,提供给一线工程师。
例如,在 SOLIDWORKS 2026 中,AI 不仅能识别螺栓、螺母并自动装配(即使是非 Toolbox 零件),还能在用户绘制草图时预判下一步操作(如“指令预测器”)。这些功能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对数百万次用户行为的机器学习,以及对紧固件标准、装配逻辑的深度编码。
值得注意的是,SOLIDWORKS 刻意避免将 AI 包装成独立模块。“我们没有特别指出这个模块叫 SOLIDWORKS AI,”Gian Paolo 解释道,“很多客户在用我们的 AI 工具,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种“无感集成”策略,确保了技术服务于流程,而非打断现有工作习惯。
平台化战略:从工具到生态
AI 的落地离不开平台支撑。SOLIDWORKS 正加速从单一 CAD 软件,向基于 3DEXPERIENCE 的协同平台演进。
这一转变开始于 2012 年 3DEXPERIENCE 平台的推出,但真正加速是在这几年。通过该平台,SOLIDWORKS 整合了达索系统旗下多个专业品牌的能力——比如用于高端仿真的 Abaqus。关键在于,这些原本面向科研或大型企业的工具,正通过 SOLIDWORKS 的易用界面,向中小企业工程师开放。
“我们希望保持 SOLIDWORKS 一直以来的易学易用性,”Gian Paolo 强调,“就算原来是从其他品牌引进来的,客户对我们也有同样的期待。”
这种平台化不仅体现在功能整合,也体现在协作方式上。例如,通过 3DEXPERIENCE 平台,用户可在 SOLIDWORKS 环境中直接访问官方社区、3DDrive 云存储和 3DSwym 协作空间;平台内置的 AURA AI 助手可对社区帖子和 Wiki 内容进行自动摘要。对于分布式的研发团队而言,这意味着知识流动效率的提升。
在中国,这一战略更具现实意义。SOLIDWORKS 自 1995 年诞生起就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而今天,中国正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它们贡献了 60%以上的 GDP 和 70%以上的技术创新。
“毫无疑问,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SOLIDWORKS 亚太区高级技术总监陈超祥(CC Chan)表示,“这跟我们的初衷完全一致。”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已普遍掌握 3D 设计,但仿真、数据管理、多学科协同仍是短板。SOLIDWORKS 的下一步目标,是推动“每个工程师桌上不仅有一套 SOLIDWORKS,还有一套 Simulation”。为实现这一点,达索系统正加强在中国的本地化投入,并计划针对医疗设备、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提供行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AI 的尽头是“工程”
回望 30 年,SOLIDWORKS 的演进逻辑始终清晰:技术必须服务于工程实践,而非反之。
从 1995 年将 3D CAD 带入 Windows 桌面,到今天用 AI 自动化工程图、简化大型装配、降低仿真门槛,其核心从未改变——让工程师从繁琐事务中解放,专注于定义问题、探索方案、创造价值。
在这场变革中,AI 不是终点,而是桥梁。它的价值不在于生成多少行代码或图像,而在于能否真正嵌入工程师的工作流,成为那个“懂行”的伙伴。正如 Gian Paolo 所言:“每一个设计工程师都应该用仿真,因为它可以验证他的产品设计是不是最优的。”
这或许才是工业 AI 最朴素,也最深刻的使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