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转载自知乎,作者:MagiK)
作为百度秒哒的产品负责人,看到大家在关注秒哒,既像看到自家孩子被围观时的紧张,又有被认可的开心。借这个问题和大家聊聊秒哒,分享下我们做秒哒的初衷和秒哒的实际体验,以及谈谈为什么说它能够把 “人人都是开发者” 从梦想变成现实。
先上结论:我们致力于实现 “创意即应用”,人人都可以公平的表达创意、实现创意。秒哒构造了一群 “各显神通” 的智能体,抹平了从创意到应用的一切专业壁垒。在这里,用户只需要表达想法就可以实现创意!
比如一个花店老板想做一个会员管理系统,一个老师想生成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或者一个自媒体博主想做一个个性化的个人主页 —— 这些需求以后都不需要任何代码能力了,只要对着屏幕打一行字,或者说一句话,就能让秒哒帮你在几分钟内搞定。(PS:秒哒现在全部免费)
我作为这款产品的设计者,也真从来没想过有这么一天!
我是典型性 90 后,伴随着中国入网出生的一代。千禧年接触计算机,初中开始写代码,写到博士毕业。修炼了二十年代码,刚准备出山大杀四方,发现再也不用写代码了,只需要和 AI 聊聊天,就能做出应用,也就是所谓的 “氛围编程”(Vibe Coding)。秒哒,也正是一款 Vibe Coding 产品,它更为极致,是所有普通人都可以用的 Vibe Coding。
从上机、到入网、到编程,到最后被大模型狠狠打了一记耳光,新时代笑嘻嘻的告诉我再也不用写代码了。回顾这神奇的走马灯三十年,一时真有种时空遨游、在多个世界平中穿梭的恍惚感。不得不感叹!
话说回来,
#背景
为什么当初要做秒哒?因为传统开发门槛太高了
有这么一个数据:全球有 80 亿人,但只有 3000 万程序员。
也就是说,只有千分之四的人能较为自主、自由的实现自己的应用创意,而 99.6% 的人被挡在了 “创造应用” 的大门之外。
传统开发门槛太高了,想要做一个应用:
要么自己会编程,但也更倾向于 “用现成的改” 而不是 “从头写”。
要么自己学编程,对普通人来说相当于重新读一个专业;
要么花大价钱找人外包开发 —— 有个用户跟我们说,他拿着几万找了一家开发公司,居然因为预算太低被拒绝了;
要么找一些模板 —— 能调整的地方很少,非常不灵活,千篇一律,大家做出来的都长得差不多,而且有很多隐形消费陷阱,加一个功能收一次费用。
我们观察到太多潜在的创意和需求因为编程门槛而无法实现。修车大爷想要有个系统帮他管理学生们修车的需求,广场舞大妈想要有个广场舞大赛报名系统,果园老伯想要农产品溯源系统…… 这些五花八门的长尾创意,其实都隐藏着价值,只是受限于能力无法实现。
所以我们想,能不能做一款只要说一句话,就能把无限创意秒变应用的产品呢?
比如我说,“帮我做一个飞翔的小鸟小游戏”,系统就能直接帮我生成一个游戏,而且能够按照我的想法随时修改细节。
所以,我们把秒哒做出来了。这是一款无代码应用搭建平台,满足所有普通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高潜长尾开发场景,瞄准 “普通人有创意但无技术” 的核心需求:
官网,个人站,邀请函,问卷
电商站点,营销网页,私域小程序
办公、学习小工具
创意、社交小游戏
企业管理系统,一个人的公司
……
#秒哒的体验
到底有多 “小白” 友好?我们是一款 “张嘴就来” 的应用
很多人担心 “我连做个网站需要什么都不知道,能行吗?”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秒哒就是一款 “张嘴就来 “的应用,真正做到 “一句话,做应用”。
流程非常简单,以开发一款 “社区活动报名工具” 为例:
用户一句话说需求(比如 “做个社区活动报名工具,要统计人数、发提醒短信”)
秒哒的智能体 “虚拟团队” 听到命令开始工作:策划智能体先解析用户需求,明确 “报名表单、数据统计、通知提醒” 等核心功能;开发智能体基于需求生成数据存储逻辑、表单交互代码;设计师智能体优化页面布局与按钮样式;最后通过中枢调度引擎整合各环节成果,生成完整应用。
等 3-5 分钟,应用直接生成,能发网页、小程序,数据自动存数据库,连服务器配置都不用你管,非常方便。
需求无法清晰表达也没关系,我们会努力给用户打好 “辅助”:
需求输入阶段,输入简单描述再点击 “指令优化”,系统会帮你扩展成更完整的描述
需求确认阶段,系统会引导你进一步说明,通过多轮人机对话的方式把需求逐步细化出来(比如你说 “做个网站”,它会问你网站叫什么名字、风格喜欢哪种)
应用生成阶段,秒哒也有产品经理智能体来预判你的常规需求并细化(比如网站通常会有登录、主页、导航栏等功能,秒哒会自动加上)
如果想复刻一个应用,秒哒也支持多模态输入,可以上传图片(截图、页面草图都可以),秒哒会照着图片生成应用
如果还是没有想法,想学一下别人,可以去应用广场,看到海量的创意和落地过程,也可以一键复制、进行二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实这也揭示了我们秒哒背后的实现原理,也就是多个 AI 智能体分工协作,把一整个 AI 团队打包进秒哒,让用户通过一句话指挥这些智能体干活。
很多非程序员用户反馈给我们秒哒体验很好,本质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设计将出发点从 “人适应技术” 转变为 “技术适应人”。
比如我们在设计时采取了两种交互结合的方式:首次创建以 LUI 自然语言交互为主,后续迭代时支持 LUI 对话修改 +GUI 图形界面编辑,提升效率和灵活性。(LUI—— 语言用户界面,GUI—— 图形用户界面)
秒哒也提供了调用大量工具的能力。秒哒接入了百度生态下的多种能力工具,例如百度地图、百度搜索、语音功能、验证码短信服务等 AI 能力和云服务,用户通过对话就可以调用这些工具,开箱即用,快速生成功能完整的应用。
我们为用户提供 “全栈一站式” 的服务,一键部署后端,支持自动接入数据库以保障数据长期存储,同时,通过点击 “发布” 按钮将直接部署到百度云,其间所有资源配置和环境设置均无需手动操作;甚至用户若有域名购买需求,也可在平台内一站式完成,真正实现用户不操心、后台全搞定的便捷体验。
我们正在不断优化这些能力,帮助用户更顺畅地完成 “想法到产品” 的转化。
#使用场景和案例
大家在用秒哒做什么?分享几个真实数据和真实案例
很多人好奇 “无代码 + AI” 是不是真的能让普通人动起来做开发。这里可以分享几个真实数据:秒哒是 3 月底上线的,上线首日就有 2 万多个用户涌入,当天创建的应用突破了 3 万个;到现在刚过一个季度,平台生成的应用数已经超过 20 万个,远超我们的预期。这其中,大多数应用是教师、小微企业老板、职场白领这些 “非技术人群” 做的。很多应用的创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比如我最近就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工具,叫「上班摸鱼神器」,让我觉得特别有趣,也挺需要的。
他们做了一整套搞笑但实用的 “摸鱼” 工具比如:
一键模拟蓝屏死机,老板走过来的时候立刻 “蓝屏”;
模拟电脑中病毒、弹出警告窗口;
假装打印机故障;
假装自己在写代码……

摸鱼助手网站(小心,不要被老板知道了):https://console.bce.baidu.com/miaoda/design/app-square/app-4tc3pfv16fb6?s=s
像蓝屏模拟,还有模拟病毒警报,弹窗效果看着都让人头皮发麻,非常生动。这些功能实在是脑洞大开,非常有创意。
我们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规划了多个应用场景类别,包括:教育、生活服务、科技、游戏、营销、智能硬件等,每个领域都有很多有趣且实用的案例,举几个给大家感受下:
一位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 50 岁医生大哥,在发现秒哒后,灵感突发,尝试为自己的医院制作官网,已经成功发布上线。现在就在百度搜索中,能看到该医院的官方网站;
艺术家王华墨媛用秒哒做了她自己的个人艺术馆,展示她的书画和收藏,我们联系到她的时候,她说很乐意跟大家分享她制作的个人主页;
百度内部也有很多人在用,我们一个同事的团队为了解决新用户拉新管理的问题,用秒哒自主开发了一套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推广员二维码分发、用户数据追踪、KPI 统计,支撑了大规模用户拉新活动。内部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项目用秒哒搭建的活动官网

△艺术家王华墨媛用秒哒制作的个人作品集
我们特别高兴的一点是,很多用户主动希望把他们做的应用分享给更多人看,甚至愿意给大家二开。所以我们也上线了用户广场,不仅可以展示应用成品,还能看到用户的最初版本的需求表达方式。更多有趣的用户案例,也很欢迎大家到秒哒用户广场上看(悄悄说:应用广场里有超多现成案例,不会写需求的可以去抄作业)。
#技术原理
秒哒是如何实现 0 代码生成应用的?技术是不是噱头?
很多人也对秒哒背后的技术很感兴趣。总有人问 “背后是不是真有技术,还是套模板?” 坦诚说,秒哒靠的是 “多智能体协作”,李彦宏说这是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多智能体协作工具”,它的实现原理就是把一整个开发团队装进一个秒哒里。
这些智能体分工明确:策划智能体相当于人类产品经理,把模糊需求变成需求文档;开发智能体相当于人类程序员,写代码;设计师智能体相当于人类的 UI/UX,调样式、做交互;写作智能体相当于人类的编辑,撰写文稿;还有测试智能体、安全智能体,确保万无一失。
智能体之间的实时协同是技术难点,秒哒通过两大协议实现:一是 A2A 协议(Agent-to-Agent),解决智能体间的通信问题,类似 “发邮件” 的机制,确保信息高效传递。目前,秒哒智能体间的协同误差率控制在 0.5% 以下。二是 MCP 协议(Model Control Protocol),统一工具调用规范,让不同智能体调用百度智能云或第三方工具时 “用法一致”,无需重复学习。
我们也必须承认,AI Agent 依然是非常前沿的方向,面对着很多挑战 —— 上下文管理、性能优化、模型竞争,秒哒也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与数据飞轮构建护城河。
在上下文管理上,秒哒设计了 “智能记忆单元”,通过代码分片、函数关联等算法,解决长文本处理难题。例如,用户修改某应用的支付逻辑时,系统会自动关联历史代码中的订单生成、数据统计模块,确保修改不影响其他功能,这一技术被称为 “Context Linking”,处理准确率达 98% 以上。
在性能优化上,依托百度智能云的算力调度能力,秒哒实现多智能体协同效率的动态提升。当同时有上万用户开发应用时,系统会自动分配算力资源,将单个应用的生成时间稳定在 3 分钟以内,峰值并发支持 10 万级用户同时操作。
更深层的护城河是 “数据飞轮” 机制 —— 用户的每一次操作、每一个需求反馈,都会成为模型的训练数据,推动系统持续进化。例如,当多个用户都要求 “应用增加登录模块” 时,模型会自动学习 “多用户应用需默认包含登录功能”,后续无需用户提醒即可主动生成。这种 “人机共同成长” 的模式,让秒哒的能力随用户规模扩大而增强。
技术可以模仿,但数据资产无法复制。秒哒沉淀的不仅是代码,更是应用背后的业务逻辑与场景理解 —— 这些创意与需求数据形成的 “内容壁垒”,比单纯的技术优势更难被超越。
#未来愿景
未来会往哪走?不止想做工具,更想做开发生态,实现 “人人都是开发者 “愿景
我们的目标不是只做个 “生成应用的工具”,而是想搭一个生态:
现在有 “应用广场”,大家可以直接复用和二开别人的创意(比如有人做了 “企业调休工具”,其他团队改改规则就能用,这就是一种 “创意接力”)
接下来会上线 “开发者社区”,可以交流技巧、需求共创(比如 交流 “怎么用对话快速生成数据看板”,或者提出 “希望增加微信支付集成”)
长远看,还有可能做 “应用交易市场”:比如花店老板想做个会员系统,不用找外包,直接在平台发需求,有人接单用秒哒做完交付,低成本解决问题。
另外,秒哒和百度生态的联动也是个优势:未来在秒哒做的应用,可以直接在百度搜索分发,开发者不用愁推广,用户也能更方便地找到工具。
最后想说句掏心窝的话:我们做秒哒,不是想让每个人都变成程序员,而是想让每个人都能当 “自己创意的实现者”。毕竟这个世界上,最懂某个小需求的人,往往不是专业开发者,而是每天和这个需求打交道的普通人。
如果大家有具体场景想试试,或者对功能有疑问,或者对产品迭代有什么建议,欢迎在评论区聊,我和团队同学都会看的。也可以戳我们的小助手,二维码贴在下面。
最后,当然是欢迎大家直接去体验秒哒(https://miaoda.baidu.com/,或者百度搜索 “秒哒”,主要是电脑端,移动端即将上线!另外秒哒目前完全免费~),生成你的第一个应用真的只要几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