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阿里王坚:我最大的长处,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2018 年 11 月 29 日

阿里王坚:我最大的长处,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我在阿里的这些年


我知道,很多人想了解和马云一起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对此我觉得非常幸运,我还是更喜欢叫他马总,这是对他的尊称,能够有机会跟他一起工作,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和他相处也没什么压力。大家都知道他在公众面前做了很多次演讲,我可能是少数真正理解他为什么会那样讲话的人之一,很多时候,我可以明白他的所思所想,他说出的话和他的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让我感到非常佩服。


他是真正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事情的人,你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对企业家的尊重和对中小企业的尊重。马总经常谈到 CEO 和企业家的区别,我觉得,直到今天我也没办法用语言描述清楚这二者的差别,但跟他一起工作后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差别,也让我懂得如何尊重企业家,尊重商业,这非常了不起。


马总是一位非常谦虚的人,他经常说自己不懂技术,我会跟他讲,懂不懂技术并不是核心问题。他真心地尊重技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比一些懂技术的人还要尊重技术,这一点我可以感受得到。


在阿里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原因有二:第一,有马云在。第二,大家谈到阿里,会说这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阿里是一家坚信互联网是商业基础设施的公司。用我自己的话讲,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代表着一种潮流,这些元素叠加起来,你的能量就会被放大。我经常讲,很多人在阿里工作的时候,他(她)的能量被放大了,边界也随之扩张,学到的东西自然会变多。


阿里是一个平台,这句话比较抽象,但我还是喜欢挂在嘴边。人和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但你身处潮流的中心,边界又足够大,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学很多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你的成长很有帮助。


其实,我们做技术也是在拓展业务的边界,业务会反过来推动技术的发展。我定义业务和技术的关系,是铁轨跟火车头的关系,这里并不是说铁轨一定是业务或技术,这二者都没问题,你很难讲,是火车头还是铁轨将你带到一个地方的,因为铁路修不到那里,火车就到不了那儿;铁轨修到了那里,没有火车也无法抵达,这二者是统一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业务在推进技术,技术也在创造崭新的业务,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二者是一体的,这也是我说这是最好的时代的理由之一。



身处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尽管这句话放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是正确的,但我仍然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非常特别,是历史上少有的几次,年轻人最好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讲呢?


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美国最好的时代就是爱迪生诞生前后的三五十年,那时候涌现了很多新的发明,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科学技术都是最近几百年发明创造的,和美国那段时期非常相似,是所有可能性集中爆发的时代,至于具体会创造出什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年轻的时候,身边的人为我创造了足够的空间。所以,我也想为年轻人创造空间,只要有充足的空间,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成长,这是我坚定相信的。现在年轻人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的空间不够,行动就会受限和变形。现在,社会的总体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可以为大部分人创造出足够空间,要相信他们,不要让他们把事情做变形,这也是我能为他们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有人问我,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写好代码当然是最重要的,代码都写不好,再说别的都不靠谱,这是技术使用层面的问题,是最基本的。但一个好的技术人不仅该知道如何使用技术,还要有能力创造新技术,这可能是我们国内技术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使用技术和创造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不是说谁比谁更高级。我们的历史责任是为全世界创造技术,这不是所谓的“为国争光”,而是对世界的贡献,要想一想,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如果想保持年轻的心态,就要享受现在所做的事情,只要你真正热爱一件事,做起来就会觉得是种享受。有些人希望一辈子都生活在海边,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将去海边度假当成逃离工作的方式,就是人间很悲剧的事情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对我而言,我每天都坐在海边。


所谓享受,和喜欢的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喜欢,或许你做起来会觉得有点苦什么的,也就谈不上“享受”二字了。我看到那些年轻的 2050,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乐趣,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只要你足够享受自己做的事情,就远比坐在海边要来的舒畅、快乐得多。反正我是蛮享受我做的事,做对做错都不重要,做好做坏也不重要,不要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你是否享受的标准。


独处的时候,那些真正安静的时刻,我会坐下来读一些书,大多数都比较冷门,畅销书看得比较少。比如,我会看那种专门研究头部骨骼的书,类似这种大家不太关注的事情,其实对我的启发蛮大的。我们经常会追求一些看起来很深奥的东西,但那些东西并不能告诉你有价值的道理,倒是那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可以告诉你一些非常朴素的道理。


有时候,我会和人开玩笑,说自己具备一种本领:只要我看到书的封面和标题,就基本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阅读了,这是未经大脑思考的,其实也挺形而上学的,就是一种直觉,这也是我喜欢逛书店的原因,我可以很直观的去感受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


我喜欢看科教片和纪录片,这也是会让我安静下来一个人做的事。我不看电视剧,并不是说电视剧不好,而是我不享受。如果你享受看电视剧,那也无可厚非,有些人觉得看纪录片很无聊,但我就觉得很享受。


虽然不享受看电视剧,我也不排斥它,这个世界的好处就是多样化,追求多样化是好事,电视剧本身也没有问题,但如果大多数人都去看电视剧了,就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找到这么一件事,我愿意坚持做 10 年


如果你想寻求一种力量指引自己前进,对我来讲,就是要找到这么一件事,你愿意坚持做 10 年。因为,在做这件事之前,你没办法确定事情的对错或伟大与否,甚至无法判断能否有结果。而这种意愿,这种一件事情我愿意干个 10 年的愿望,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的,人生又能有几个 10 年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有这样一种决心,就是你的定海神针,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外部的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比如这几年,从虚拟现实到大数据,从人工智能到区块链,再到无人驾驶,我当时说过一句玩笑话: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一哄而上”,而是“一哄而下”。你不需要回答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哪个更重要,你要回答的只是,是否愿意干上 10 年。


另外,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然我在阿里云那会儿就完蛋了。但是,这些意见不论好坏都不会伤害到我,这可能是我和别人比较不一样的地方,我有一套独立的判断标准。不说对错,至少我可以将自己解脱出来,做错了不纠结,做对也不会沾沾自喜。


说真的,做管理还是挺难的,如果允许我自夸一下的话,我觉得所谓的创新工作或治理工作,这方面的直觉是相当重要的,至少对我来讲是这样。这里面有一个诀窍,就是你要精准地知道:哪些是你要做的事情,哪些事情一定不做。很多时候,我们最艰难的环节都卡在“纠结”这件事情上,于是做了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这个判断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依靠直觉完成的,直觉是支配你的巨大资源,有了它你才会进入流程的管理,这方面我的体会蛮深的。


要平衡商业、技术和管理这三者的关系,对我自己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受别人的帮助。我经常会讲,一个人有长处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他的短处是需要别人帮忙填补的,但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我觉得我最大的长处,并不是自己有多优秀,而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有些做企业的人很担心和政府打交道,但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于此。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不会因为他(她)的工作性质就不是一个基本的人了。所以,无论对方在政府还是在企业工作,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其他行业,我们都要对其保持同等的尊重。不要给任何人贴标签,这会将自己和他人都束缚起来,大家就没有交集了,去掉标签我们才会有交集。



关于 2050:年青人永远是创新的主体


作为 2050 的志愿者和发起人,我想和大家聊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现在,绝大部分会议都是为成功人士举办的,而 2050 恰恰是为那些还没有获得成功的年青人举办的,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创新。科技的作用,也不能仅以是否有用去定义,年青人有这样一种使命——让科技像音乐和体育一样将人团结在一起,让不同的人因为科技而产生关联,这就是我发起 2050 的两个初衷。


今年 5 月第一届 2050 落幕了,会议本身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我们成功地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做志愿者举办的大会,这是我觉得最骄傲的一点。对于明年的 2050,我希望可以向大家证明,志愿者可以做到很多大家原本觉得不可能的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志愿的精神,相信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志愿者是如何为年青人,或者说,如何通过年青人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的。


年青人就是要做一些大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任何一个时代的年青人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时代本身。而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才是那个帮助整个社会突破原有框架的群体,他们永远是创新的主体。


从阿里云到 2050 再到城市大脑,这些事情能够促成其实得益于很多自然条件,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认为,大家还是要多多发现问题,不只是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虽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很重要,但总要有一些人去发现新问题。因为我的兴趣和背景,我永远会观察有哪些新问题,所以,在大家忙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在做前者。


那么,发现问题后谁来解决呢?我的习惯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解决,而不是交给别人去解决。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有作弊的嫌疑,但从我自己的角度上讲,这就是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逻辑。所以我鼓励大家从身边发现问题,就算是那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也有可能变成社会性的大问题。之前,我看到过一个数据:30 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世界总人口的 50%,而且这个数字是持续增长的,并非呈下降趋势,是人类历史的峰值,这就是我发起 2050 时想到的问题。


城市大脑也一样,我们都觉得城市交通堵塞,普遍的解决办法就是多修路或限行,从没有人认真想过我们对交通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从交通堵塞问题延伸到社会资源的使用问题。发现问题非常重要,年轻人会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可能也是年轻时的我与其他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其实,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我就已经意识到数据和计算的重要性了,这二者是一体的,你不能把它们拆开。既然认识到计算对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就知道计算的形态是一定会改变的,而变化的物质基础就是互联网,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谈到,云计算就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的计算,其实是来自于我对计算本身的认识。


后来,大家逐渐对这种计算形态的变化有了共识,就把它命名为“云计算”了。尽管最初我并不愿意这样称呼它,我的设想是叫它“通用计算”,就像通用电器一样,但一般人很难接受这个叫法,所以就叫“云计算”了。


为什么我总是用电来举例子呢?其实是有原因的:就像电刚出来的时候只有电灯泡一样,阿里云的第一批客户都是中小网站,我觉得这些中小网站就是那个电灯泡,他们无法自行发电,但随着客户逐渐增多,你可以想象,电冰箱出现了,洗碗机也出现了……直到现在,云计算已经变成了通用计算。所以,对问题的思考会影响你做事情的方法,而发现新问题是思考中最重要的一环。


城市大脑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2016 年 4 月在云栖小镇,我提出了城市大脑的设想和构架,很多人好奇城市大脑和智慧城市二者的区别,我觉得这个不能算是区别,而是毫无关联的两件事,是对城市的不同看法。我经常会说,我们搞了那么多年智慧城市,才发现我们是在谈论一个没有大脑的城市。因为我们没有想清楚智慧城市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就像计算机没有操作系统一样,技术人员要把里面的资源用好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结果就演变成将各种技术生硬地塞到一个城市里面去,比如自动驾驶、无人机、物联网等,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现状。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理解城市大脑,如果从技术的角度讲,它就是一个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使得其他技术在城市的应用变得无缝。今天,我们谈论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些东西都需要有一个基础设施去承载,这就是城市大脑。当我们谈智慧城市时,谈论的是把技术用到什么地方;而城市大脑是让我们思考技术是如何推进城市演化的。


它不仅刷新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还改变了之前在城市推行的行之有效的规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过去交通堵塞,百姓和政府都觉得应该多修路,而在城市大脑之后,你会思考,是不是应该用少修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转变,恰恰也是城市大脑最独特的贡献。


再用另一个例子讲讲它的实现难度,做技术的人都知道自动驾驶,我自己也不是该领域的行家,没有资格评判这个技术到底怎样,但因为我做了城市大脑,所以我会说:任何不能够解决当下车辆所引发的问题的新技术,都是不够彻底的,所以无论你创造了何种车辆新技术,都应该问问自己,车辆带来的交通问题,你能解决吗?今天的自动驾驶,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新能源车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因为它至少改善了车辆带来的污染问题,但也没有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说到底,无论技术多高端,只要没有解决车辆带来的问题,就是不够彻底的,这也是我觉得城市大脑的推进有难度的原因。


关于城市大脑目前的进展,在杭州主要体现在交通上,我觉得还是卓见成效的,前几天公安部的交通管理局还开了个现场会,会上他们将推行城市大脑称为“杭州经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还谈到接下来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所以各地的交警也都到杭州来了。其他地方也在做城市大脑的相关实践,11 月 6 号习总书记来到上海浦东,他侧重从城市精准治理的角度讲了一些具体做法,这就不仅仅是交通层面了。所以,大家都在为其努力。


11 月 26 号,杭州和上海浦东推行城市大脑的负责人将会到云栖小镇跟大家交流经验,届时很多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也会出席,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负责城市规划的人通常在一端,而实践者却在另一端,这两拨人从没有坐下来好好讨论过,而现在因为城市大脑,他们做到了。


城市大脑的落地让我看到了志愿者的力量。在技术界我们经常提到开源,而在城市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用到开源的精神,我们技术工作者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你有想法的时候可以用写代码来实现,而其他人或许只能停留在思考层面。


过去我们谈开源项目,实质上是为技术界打造公共产品。现在换了一种形式,为整个社会做一个公共产品,相当于技术人对社会的直接贡献。过去我们将技术贡献给开源代码,代码通过其他方式变成产品再逐渐影响社会,而现在我们探索出这种更便捷的方法,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


我很难描绘未来的城市大脑是怎样的,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期待和想象的,用我自己的话讲,只要用现在 1/10 的资源就可以支撑整个城市的发展。之前听到过一个说法,我们国家在规划一个城市的时候,25% 的土地是用来修路的,所以如果我们从天空俯视大地,会发现城市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人和人就这样被隔离开了。那么想想看,如果只有 5% 的土地用来修路,那剩下 20% 的土地就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


将想象力的闸门打开,未来我们只需现在 1/10 的资源就足以支撑城市的发展,那么剩下 90% 的资源可以用来做什么?毫无疑问,在那样的城市生活,一切都会将发生彻底的改变。


2018 年 11 月 29 日 10:422532

评论 4 条评论

发布
用户头像
格子衫里的程序员
2018 年 11 月 30 日 09:40
回复
用户头像
格子衫,哈哈
人越厉害,越谦逊!
2018 年 11 月 29 日 13:56
回复
用户头像
博士是真的谦虚!!!
2018 年 11 月 29 日 12:26
回复
用户头像
朴素而至深,城市大脑部分可不可以认为是对第一性原理的应用?
2018 年 11 月 29 日 11:06
回复
没有更多了
发现更多内容

新媒体小编一年工作心得

彭宏豪95

职场 感悟 工作

B端产品经理养成记(3):访谈

涛哥

产品经理

述职报告的一些建议

黄大路

职场

架构设计文档之食堂就餐卡系统设计

itrickzhang

架构设计 架构文档 架构样例 架构分析 架构总结

ARTS 第 1 周

乌拉里

ARTS 打卡计划

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四)业务中台建设思路和路径

泡菜小仙

行业资讯 银行数字化转型

架构方法:运用合适的工具表达设计

NORTH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MySQL 笔记(一)基础架构

奈何花开

Java MySQL

对文化的态度,早在日常中

zhoo299

历史 随笔 文化

我是这样给同事分析幂等性问题的

flyer0126

幂等性 服务设计

食堂就餐卡系统设计

体验碎片-06/06

黄大路

产品经理

游戏夜读 | 核心能力是什么?

game1night

「架构师训练营」第1周作业 - 食堂就餐卡系统设计

guoguo 👻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在 Windows WSL 2 中使用 Docker Desktop

FeiLong

Docker WSL2

架构师课程第一周作业

杉松壁

Spark Launcher Java API提交Spark算法

杨仪军

spark spark launcher

人生元编程

欧雷

人生 程序人生 个人感悟

「翻译」测试用例最佳实践

HackMSF

翻译 单元测试

近邻算法介绍

黄大路

数据挖掘 数据分析

练习--食堂就餐卡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jason

产品周刊 | 第 18 期(20200607)

Herbert

产品 产品经理 产品设计 产品推荐

【摘】Git-从零单排 03期

卡尔

git 效率工具 工具链

UML统一建模语言

哼哼

Backend Roadmap

陈皮

Backend Developer

现在的我们想要获得成功,除了付出努力之外,还要具备见识。

叶小鍵

食堂就餐卡系统设计

上山砍柴

极客大学架构师训练营

test

PQY

话说 Java vs C#

阿喜伯

初识 Docker 与安装 | Docker 系列

AlwaysBeta

Docker

线上故障处理实践

心平气和

故障分析 故障定位

NLP领域的2020年大事记及2021展望

NLP领域的2020年大事记及2021展望

阿里王坚:我最大的长处,是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帮助-Inf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