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从技术编辑到 CEO,情怀真能当饭吃

  • 2018-04-27
  • 本文字数:11424 字

    阅读完需:约 37 分钟

看新闻很累?看技术新闻更累?试试下载 InfoQ 手机客户端,每天上下班路上听新闻,有趣还有料!

第一次见到 Kevin(霍太稳,在公司大家都叫他“Kevin”)是在 2009 年的 4 月 7 日。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刚入行不到一个月的菜鸟技术编辑,脑子里带着老杨总编的一句“把名片都发出去”的任务,背着一盒名片就跟着思楠主编跑到了会场。

路上,思楠兴致勃勃的说让我去采访 Martin Fowler——那是他心目中的大神。那是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第一年在北京举行。当时还只有五个人的 InfoQ 中文站跟 51CTO 是很好的朋友,思楠跟 Kevin 打了个招呼,介绍我跟 Kevin 认识。

然后,Kevin 非常自然的向我举起了右手,亮出他的巴掌。

于是,我下意识的也举起了我的右手,跟他当空拍了一巴掌。

大概从那一刻开始,我就在想,如果以后能有机会跟这个人一起合作,大概是一个不错的事情?

***

一转眼,时间到了 2012 年的 11 月。当时的我虽然有了一些技术编辑的从业经验,但却仍然是个菜鸟,“技术媒体在未来到底该怎么做”这个问题让当时的我产生了极大的焦虑与困扰。

这个时候,我看到 Kevin 在微博上发了一个消息:

看到之后,我立刻给他发了条私信:

三小时后,我到了望京星源国际的大楼下,才发现我还不知道Kevin 的手机号。星源国际是商住两用楼,我到的时候正是午饭高峰期,瞅了一眼电梯口的盛况,我便右转进了楼梯间,一路小跑爬到了24 层。

办公室很小,但是却明亮宽敞。可能是因为一共也没有几个人?

那时,Kevin 正在跟PC、Frank 缩在办公室里唯一的那个小会议室里讨论第二年QCon 北京的讲师邀约方案。按理说这也算是“商业机密”了吧,但是Kevin 却很大方直白的邀请我:要不要一起来讨论?

我想也没想就很Happy 的加入了他们。之后不久,Kevin 就成了我的新老板。

***

又一转眼,时间到了 2014 年。此时的 Kevin 忽然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双鱼座,而是一只白羊座,这个新的信息给他接下来想要做的事情注入了一滴鸡血。

2014 年是中国互联网的涨潮期,那是任何一个“白羊”型人格都不会愿意错过的大潮,那是一个资本、概念、技术、产品与人头喧嚣的时代。Kevin 开始意识到,“小而美”不再是他想要的东西。

“小而美”实际上是 InfoQ 国际站创始人 Floyd Marinescu 的理念。虽然 Floyd 与 Kevin 都是程序员出身,都热爱技术媒体,但是他们两人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那就是:

Floyd 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加拿大,而 Kevin 生活在北京。

Kevin 表示自己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想要影响更多的技术人,想要吸引更好的人才,想要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想要把国内的先进技术输出到国外去。Floyd 虽然觉得 InfoQ 现在这样就挺好,但是看到 Kevin 坚持,他也就同意了 Kevin 收购 InfoQ 大中华区业务的提议。

于是,Kevin 就这样变成了极客邦科技的创始人兼 CEO。新公司所开展的新业务之一,是一个名叫 TGO 鲲鹏会(原名 EGO)的组织。之所以叫做这个名字,是来自 Kevin 在 EO 组织(Entrepreneurs’ Organization)当中的经历:他觉得,EO 是面向 CEO 的非盈利性组织,他自己在里面收获很大;那么 TGO 是面向 CTO 的组织,我们可以让 CTO 们在里面也收获很大。

当时的我有幸参与了数次最初期阶段的 TGO 活动。一群来自不同公司的技术大牛们围坐在一桌,身为技术编辑的我在旁边给他们记会议纪要,听着以前的我没听过的各种小道消息,而这些被记录的东西不再是以“发表”为目标。这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然而,当时的我虽然感到兴奋,却也同时被更深的焦虑感所困扰。与 Kevin 看到大潮涨起的兴奋不同,我看到的是那些想要过上正常生活的技术人们,被整个大潮卷进一个没有人能够脱身的漩涡。虽然的确有人在心甘情愿日夜加班、实现他们的梦想,但是我看到的是更多人正在被迫过着他们并不想要的生活,只不过他们还要努力装出一副自己很 Enjoy 的模样。

我退出了。

Kevin 说,理解我的决定,随时欢迎我回来。

我问 Kevin,能不能保留我的邮箱?

Kevin 说,当然可以啊,你是 InfoQ 终身荣誉员工:)

***

经过了几年时间的游山玩水、闲云野鹤,我开始觉得无聊起来。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段来自 InfoQ 的视频:

当时我就震惊了:原来技术人的纪录片还可以拍成这样?!

我当下就找到Gary 总编说:请让我一起玩。

Gary 很慷慨大方的说:来一起玩吧!

就这样,我与嘉豪导演和他的小伙伴们组成了新的队伍。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艺术家组队,体验很奇妙。

二叉树短视频的宗旨是“记录与时代并行的技术人”,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意义。在 InfoQ 二叉树团队的这段时间,我认为我收获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所贡献的东西,这就不展开讲了。

然后就到了 2017 年 12 月 8 日。那天早上 Gary 忽然跟我说,Kevin 要跟阿里巴巴的王坚博士在 ArchSummit 大会上一起接受采访,安排了一圈别人家的记者之后才忽然发现,好像没有 InfoQ 的记者?要不你来吧!

于是我就来了,到的时候正好赶上了王坚博士的主题演讲。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 Kevin 跟王博士组上了队,要一起搞一个大会。博士那天讲了一堆 Dartmouth、年青人、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2050,不过我猜,Kevin 最关心的点可能在于那是“一个两万人的大会”。

那天采访完了之后,我写了一篇报道,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翻篇了。

大约半个多月后,Kevin 在钉钉上跟我说:博士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加入 2050 的志愿者阵营。

我当然是说一句:“我的荣幸:)”

然后,似乎也没发生什么事情,我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翻篇了。

直到又过了两个月之后,博士答应成为二叉树嘉宾,这件事情让二叉树团队兴奋了一阵子。结果在拍完这一集二叉树之后,我莫名其妙的发现我自己掉进了 2050 大会的坑里。

***

大约是三周前的一天,我们的市场总监 Yilia 同学(同时也是 2050 核心志愿者)忽然问我:要不要采访一下 Kevin?TGO 鲲鹏会要在硅谷成立分会。

其实我对 TGO 鲲鹏会的事情已经很久没有关注了。但是我忽然发现,我的确还没有认真的采访过一次 Kevin,而我还真的很想认真的跟他做一次严肃的对话。

于是就有了 2018 年 4 月 11 日傍晚的一场对话。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聊到技术社区的未来,聊到技术圈的生态,聊到 CEO 与 CTO 组织的不同,聊到对产业浪潮的看法,聊到对 Floyd 的感谢,聊到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聊到信念与坚持,聊到人性与反人性,聊到工作与家庭,聊到如何打开更大的视野,聊到如何让硅谷的技术人知道国内的这些创新,聊到极客邦科技的影响力,聊到 2050。在那次对话的结尾,我们都在各自沉思着什么。

我们都已经不是那个九年前的彼此。但是仍然有一些什么,从九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

后来,Kevin“语重心长”地开玩笑跟我说:“极客邦终身首席记者”是一个 Title,更是一个责任。

我嘿嘿一笑。

记者的第一责任就是,采访了就要出稿,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一些美好的东西:)

2018 年 4 月 11 日傍晚的采访记录

对话者简介

Kevin = 霍太稳,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早年在杭州从事软件研发工作,后北漂北京开始技术传播者之路,入职《程序员》杂志社。2007 年联合创办 InfoQ 中国,并将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引入国内。2014 年创办极客邦,收购 InfoQ 大中华区业务。个人微信公众号“精进学堂”。

Sai = 杨赛,极客邦科技终身首席记者、自由笔者。毕业于牛津大学物理系,对互联网社区、开源技术社区、Linux 系统运维、云计算基础架构领域怀有特别的情感,相信技术人比技术更重要。个人微信公众号“懒菜杂谈”。

Kevin:你的稿件计划写成什么样子?

Sai:想把你这几年对于技术社区的思考都梳理一下。

Kevin:写完之后计划怎么发?

Sai:除了 InfoQ 公众号,我还能发哪里呢?总不能我去发懒菜杂谈,你去发精进学堂吧?

Kevin:可以啊,我再给你打个赏:)

Sai:OK OK,那就先从技术社区的理解开始说起。你现在对于技术社区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解?

Kevin:和以前肯定不太一样。我是 2004 年开始就做技术媒体,我刚开始做的时候就是去做内容,把内容做好,内容就是一切,内容为王,当时的我确实也是那样做的。你看 InfoQ 从 2007 年到 2009 年、2010 年其实都没有特别的商业化,网站都是做内容。当然也有一些商务上的合作,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别人找过来的,有广告位就放。然后做一些会议,有人赞助,摆个桌子,但并没有说给它上升到一个社区的概念。

现在理解肯定是不一样。我现在对社区的理解,真的就是一个生态。所谓社区,比如那种线下的居住的社区,如果说它只是一栋楼,咱们肯定不会叫它社区的。只有那个地方有住的地方,有个运动场,有个娱乐的场所,有理发的,读书的地方,还有物业等等,给它加起来,整个加一块,你才会有一个成熟的社区,有时候还要有幼儿园,还要有小学中学之类的。

所以对应到技术社区我觉得也是一样。原来只是做内容,你只是有个住的地方;但是其实还有周边的,比如说这些人是不是有个地方去经常进行交流。另外我们说再大一点,如果说这些技术人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比如假设说有的技术人得什么大病,像我们作为技术人服务的一个组织,能不能为他提供一些帮助?我认为这也是社区的一部分。那技术人他去创业了,技术创业有时候别人是很难理解整个他想做的事情,但是对于咱们来讲的话,我们能理解他的一个价值,那你能不能去给他提供一些帮助?

另外,你要再去想大一点。我们现在做职业教育,你有线下的产品,有线上的产品,你能不能让他随时随地想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成熟的东西让他去做?比如原来说我要去线下参加个培训班,后来他参加 QCon 大会就可以了,但是我想线上学习,其实我们提供不了,对吧?

所以原来只是做内容的观点,我觉得比较狭隘了,只是满足了最基本的一个诉求。所以说我现在是把技术社区理解成一个生态。那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这个美团,美团现在有几十个公司,做小微贷,我觉得特别惊讶,我那朋友就解释说,你看美团现在有很多数据,他和很多商户打交道,然后他通过大数据分析,他就能大概知道你企业做的好不好,你需要钱的时候,我给你提供贷款,你做的好,你还需要钱的时候,我还给你提供投资。你看它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全生态。

Sai: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有没有考虑过什么事情不做?

Kevin:目前可能还没这样想过。** 因为首先我们太小了,有无限的可能。** 如果说什么不做,我觉得犯法的事情不能做,是吧?我觉得所有其他的都是合法的,都可以去尝试。

Sai:极客邦科技从 2014 年开始扩张之后,到现在其实也试了很多东西,其实有一些是试了之后放弃掉的、决定不做的东西,然后有一些是决定然后花更大精力做的事情,是这样吗?

Kevin:对。但这个东西我不认为原来那些东西是做错了。其实因为没有合适的人去做。我认为那个方向都是对的,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然后你没有把它做出来,将来如果找到合适的人,肯定我还要去继续接着做。

我始终认为做互联网的产品,把咱们现在积累的这些经验,通过互联网的产品去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觉得我们的服务是非常专业的,它的价格也是能够承受的,我觉得大的方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只是会用不同的形式。像原来我们做斯达克学院(StuQ)的时候,用那种方式也是 OK 的,他和极客时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传递的知识服务的形态或者是形式不太一样而已。其实现在极客时间里面我们还是有很多视频的课程,我觉得那是对斯达克学院的一个延续。

其实未来我觉得我们还会围绕技术相关的,包括线下的培训,包括咨询,如果说将来极客时间容纳不下的话,可能还是需要借助斯达克学院这样的方式去完成它的使命。举个例子来讲的话,你比如说做一些线下的培训班,他不是那种完全的企业内训,是长期的,好像长江商学院,极客时间可能很难去承接这个事情,我觉得也许去换另外的一个品牌或者另外一个方式去做比较好。但现在还是希望基于极客时间 App 这一平台来实现。

所以说简单总结来讲的话,只要大的方向没有问题,中间你用任何的一种方式去做,我认为都是可以的。它不存在什么放弃和失败,事实上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Sai:那么,回到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的问题。为什么会找不到?

Kevin:因为人的认知是慢慢的去演化的。当时你个人的认知就那个层次,然后一般你找的人也不会比你认知高多少,对吧?当时没有研发团队,也没有成熟的产品经理,这样的话大家想一想,你要去做一个互联网产品,但是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你找的人也没有任何的经验,那不是胡闹?

所以说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你很多时候你只有踩了坑,你才能知道。一开始你确实不知道,你先试,只要公司账上还有钱,你拿出一部分——比如说 20%——作为一个创新的尝试,你踩踩坑我觉得也是必要。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作为一个 CEO 来讲的话,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确保你要不停的去学习,去快速提升你的认知。你犯错不要紧,但你要快速的从错误里面去找到到底哪儿错了,怎么去下一步改正,然后该调整的去调整,特别是不要有丝毫的犹豫。我觉得可能对很多 CEO 来讲的话,是一定要去做的,而且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你有时候会陷入很多的人情世故,会陷入别人的一些说法,可能就不会特别的快的去采取一些措施,那个时候就会浪费很多的机会。

Sai:其实 2014 年之前,我们 InfoQ 的理念一直是“小而美”,喊了很多年,后来你忽然转变了。所以那时你究竟遇到了什么事情,让你产生这样的转变?

Kevin:我觉得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事情,就是我们 2013、2014 年其实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那一波。当时很多人都在谈移动互联网,去做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会议,但为什么我们错过?其实 2012 年在布拉格开会(InfoQ 国际年会)的时候,我就提到说移动互联网这个东西会火,而且在中国火的会比较快。但是在中国火,在国外并没有那么火,Floyd 他们讲的还是后端的架构。然后你要和他沟通,去说服他们还是比较困难。一方面语言问题,就算是我觉得我英文还不错,但是你要尝试着去用很多的理由去说服大家,大家的思维体系不太一样,就比较困难。另外有时候觉得平时工作也比较忙,我说服一次不行、两次不行,我就算了,反正现在也有很多事情去做。就这样错过了一个浪潮。

然后另外来讲的话,因为 InfoQ 网站在国内访问速度还是非常慢,当时整个的服务器全部在国外,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去改进,还是不行。然后我就在思考,如果说有些大的方向,有时候你很难去快速的达成统一,然后你实际操作的这个平台网站也那么满足当地人的需要,这肯定会很大程度限制你的发展。然后我就开始跟 Floyd 去谈,看看我们有没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去做这个事情。

然后第三个比较大的改变也是和 Floyd 相关的。Floyd 给我带来非常多正面的影响,包括 2012 年他推荐我去加入 EO 全球创业家协会。2012 年到 2014 年之间,经过两年在 EO 的学习,慢慢的把我从一个工程师思维变成一个企业家思维,或者一个商人的思维模式。然后我在想,你做企业,你是让它增长,你让它快速的去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你要让你的公司有更大的能量去做事情。你如果只是停在小而美,其实是你也可以日子过得很舒服,但你整个的个人的价值,包括你整个企业的社会价值是发挥不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就要去做一个调整。所以当时我就跟 Floyd 去谈,我们有没有可能给中国团队更大的自主权,相当于我出钱 C4Media 中国给买下来,谈了很长的时间。我觉得也是花了比较大的一个代价,我们又拿现金,又拿股权去做交换。然后我觉得我们比较幸运的是,Floyd 虽然有时候他会不同意你的一些想法,但如果你铁了心去做,他愿意支持你。

我一直非常庆幸和 Floyd 有这么多年的合作。一开始他给你一个平台,让你去折腾。然后在你转型非常关键的时期,他又给你去提供支持。其实他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做。对吧?

现在回头看的话,我觉得非常正确。一方面对于整个极客邦来讲的话,我们有更大的一个能量去做很多原来你二三十个人做不了的事情。然后另外来讲,你也取得了很多的社会的声誉,别人也会认为极客邦科技更加有能量,做的事情也更加有意思。如果没有 2014 年的转变,也不可能去把池建强老师给吸引过来,也不可能把很多优秀的人才留下来。他们能够留下来,因为有一个更大的平台。你看咱们又吸引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去加入进来,我觉得这都和一个公司的快速发展是非常相关的。

Sai:说回 EGO 这个事情。当然现在不叫 EGO 了,叫 TGO 鲲鹏会。TGO 发展过程中都踩过哪些坑?

Kevin:我觉得 TGO 就是一个创业项目。跟任何一个创业项目一样,你一开始方向肯定不是那么精确,你的整个团队也不是那么稳定的。然后你要不停地去投入,不一定见得有产出。所以说各种各样的坑在 TGO 鲲鹏会都有踩到。

一个是方向,因为原来我加入的组织 EO 全球创业家协会,它是针对 CEO 的,针对创始人的。CEO 和 CTO 有非常大的区别。虽然说大家各管一摊,但是最大的区别就是 CEO 时间自由,经济上也相对比较自由。但 CTO 不一样,时间上不是那么自由,财务上也不是那么自由。虽然你薪资很高,但是你要去花公司的钱去做事情,你还是会受到挑战的。你首先告诉我什么理由,为什么去加入活动?加入这个组织到底能够给你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当初我们沿着 EO 的方式来去做,很快就会发现,原来这个方式还不能完全照搬在 CTO 这个级别上。

所以你就要去调整方向。虽然大的框架结构没有特别变化,但是里面的很多内容就需要去做调整,包括会费。我们原来设定了一个比较高的会费,我印象中应该是两万的标准。我们说第一年是 2.5 折,第二年可能是五折,第三年慢慢涨上去。其实后来我们涨到五折的时候,就不涨了。9000 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讲已经非常高的一个数字。

然后,EO 是一个非盈利机构,但 TGO 鲲鹏会天然是一个商业组织。然后你在里面做事情的时候,你怎么去用一个商业的团队去运营一个类似于公益非盈利的组织,中间是需要去平衡的。大家加入进来之后,你得有很多的自由度,但是你又要为商业提供服务,让它去产生商业上的价值。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存在很多的矛盾,这也是在一开始方向不停地在调整的原因,也是一开始我们团队都觉得我怎么又变了的一个原因。

团队这一块,其实整个过去两年,人员变化还是非常大。现在看过去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老人换了一拨又换了一拨。其实我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因为每一次都还是蛮伤心的。但是也没有办法,你这个业务不是非常成熟,没有给团队成员太多的信心,然后他就走掉了,但是现在回头看也是非常正常。

其实这个坑来讲的话,你对于一个不是那么成熟稳定的业务,如果说你要去做的话,你要找到一个人,他对这些事情有非常坚定的信念,认为这件事情一定能够去做成功,想尽各种办法要去做成功,而且思路上和你一开始的思路应该是保持相对的一致。他不要说为了一些商业上的事情,就去完全不按照你的初心去做,即使他赚了钱,也不是你想要的。所以我在团队管理这一块也是踩了很多坑。但好处是现在明白过来,现在我们有合适的人再去做这一块事情,然后团队也慢慢的从原来的一些迷茫过程里面去找到了方向,所以说我觉得还是做的非常好。

像投入这一块我觉得还好,因为公司在这块一开始就做了决定,三年之内不盈利也 OK,留了这些预算。到三年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差不多就持平了,相对有惊无险地就过来了。

所以说我觉得总结来看的话,将来我们再要去开拓一个新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当务之急最主要的是先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合适的人最好是来自公司内部,TA 对公司是非常有感情的,然后 TA 绝对相信公司的发展,然后 TA 能力又是非常强的,让 TA 来去挑头来去做这样一个事情。

Sai:所以现在 TGO 鲲鹏会的定位,或者说宗旨是什么?

Kevin:从一开始定位就是非常清楚的。我一开始想做的时候,就是要把全球的这些高级的技术管理者,或者我们称他为杰出的技术领导人,给他去连接在一块,这是它的定位。

我一开始定位成中小型公司里面的 CTO、技术合伙人,而不是大公司的技术 VP 或者技术总监。为什么这样定位?首先一定要非常清楚,那些大公司的人不需要你去给他们提供什么东西,他们自己的培训已经做得非常好。而且,大公司的体系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身上都背负着非常大的压力,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投放在公司之外的学习。所以说我觉得这个一定要认识非常清楚。

但对于中小型公司的技术高管就不太一样。首先他们是在创业阶段,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他的学习欲望最强烈,然后他又没有那些大公司那样非常正规的体系去学习,他也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上一个商学院,可能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咱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也是 CTO,我也是 CTO,你有什么经验,我有什么经验,大家互相聊一聊,可能就互相弥补一下短板。

所以我觉得为什么社群对于很多学习能力强的人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觉得它背后是有这样的一个理论支撑的。整个 TGO 鲲鹏会,我希望将来大家一提到他就想到,里面全是 CTO 这些顶尖的技术高管,它里面组织的活动非常有意思,会经常请一些技术大拿去做一些分享,能够让这里面这些人能够有非常好的私密性学习。

Sai:其实像这种组织形式会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在里头会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有的人进去之后感觉好像没什么收获?

Kevin:是会有这种情况,这肯定非常正常。包括在公司里面,有的人觉得这个公司挺好,别人干了一段时间就离开,这个太正常。

但是我比较信奉一句话: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你越投入,你就越有收获。投入包括你金钱上的投入,包括你时间上的投入和精力上的投入。如果你交了钱,然后分会组织的学习活动你不去参加,小组每个月一次聚会你也不参加,然后你再去抱怨说组织没有什么价值,我不认为这种做事方式是对的。

学习这个东西,像很多人说的,它就是一个反人性的、不是那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它有时候可能就需要你努一把力挑战一下自己,才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成长。所以说,基本上那些不续费,或者说觉得价值不大的,我们看统计,都是因为他们没有非常积极地去参加分会组织的学习活动,所以他也没有从里面获得非常大的价值。

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咱们不再去努力,让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参加这些活动?但这个事情的一个悖论就在于,我们能做的所有事情都做了,我组织这些人去跟你一起学习,然后我也通知到你了,但你还不去,你又是一个技术高管,我不可能拽着你去。所以我觉得我们把我们所做的事情给它去做好,然后在这种情况只能是希望这些会员,他能够认识到自己投入一点才能够有一点收获这样的一个道理,然后再去互相配合,才能够让自己的投资获得比较大的一个回报。当然我们这边有责任,但是我觉得可能双方都需要去努力。

在活动设计这一块,我觉得过去一两年还是有非常大的改进。原来人少的时候,咱们基本上都是全职团队在运营这个事情,尤其是那些学习活动。但是现在我们有 500 多位会员,这时候你再去这样中心化的运营就非常麻烦。而且每个人、每个地区的胃口是不一样,你用一套方式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显然不现实。所以我们在去年年底就成立了董事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资金,咱们会费的 60% 让董事会去支配,你用资金去组织符合当地特色的学习活动。然后如果说你需要帮助,比如说去找到更好的讲师,我们都可以提供帮助。我们有当地的区域经理去配合,但是你要自己去组织。

另外来讲的话,原来我们经常会组织一些学习性的活动,但现在我们是把学习、娱乐、加上家庭的活动给放在一块:你不仅仅有事业上的学习,你还有对家庭的责任。这样来讲的话,我觉得很多人的积极性就比从前高。我觉得这也是 TGO 鲲鹏会所带给他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不要总是一味的去工作,你背后还有一个家庭,你自己也要多花点时间让自己有好的成长,让你的家庭有更好的一个成长。

Sai:TGO 鲲鹏会硅谷分会的成立,跟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Kevin:整个的运营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你先去找会长,找一个有影响力、有热情、对价值观又比较认可的一个会长,然后组建董事会,然后去招募会员,基本上这是一样的。

但我觉得他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大陆和美国肯定不一样。比如说我们这次想用在国内成立分会的流程去操作,硅谷的会长就说不太合适,这边的人相对是比较随意的,我们别再去弄一些戴红领巾什么的仪式感,咱们只要相对随意的把这个事情做了就可以了。

那我觉得对于 TGO 鲲鹏会来讲的话,或者对极客邦科技来讲的话,在硅谷成立分会有代表性的意义,我觉得至少表示我们在走向海外。TGO 鲲鹏会一开始我们提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先把国内的技术高管给连接在一块,第二步是把全球的华人技术高管联系在一块,第三步就是把全球的不论中文还是英文的技术高管给联系在一块。咱们现在是通过进入硅谷在做第二步,所以说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意义的。

而且你也知道,像国内现在很多公司在硅谷是设立了研发中心的,硅谷的整个技术还是比国内先进个一两年。但是对技术公司来讲,很多时候他们对当地不了解,不知道这些人在哪里,也不知道当地的行情。还有时候这些在硅谷的华人工程师,他也想回国看看国内的情况,他也不能贸然回来,总是想问问自己的同学,聊聊他们的情况。

这样来讲的话,如果我们用的方式让他在一个组织里面去进行交流,我觉得他的连接的效应就会出来。单纯从最基本的连接去交换资源的一方面,它的价值就很大,要比在国内成立一两个分会的价值。

Sai:最近这一年 TGO 鲲鹏会你最满意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Kevin:上一次我们去微软亚洲研究院,去看他们那些黑科技,包括他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那一次还是比较有意思,然后去的人也比较多,他们招待的也非常好,而且去请他们的技术高层出来分享。那次我们所谈的不仅仅是软件编程这一块,也谈了很多应用。因为微软的很多东西是走得比较靠前,包括这些技术在农业怎么用的,在工业怎么用的,就叹为观止,原来技术还可以和农业结合那么紧密,和医疗结合那么紧密,所以我觉得那一次活动带给大家比较大的震撼。

然后上次去京东去参观,他们的无人机和物流系统,我觉得也是让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其实我觉得在跨界和提升认知这一块,也是整个 TGO 鲲鹏会一直在强调的。为什么我们强调每次学习活动尽量的酷一点,不仅仅是谈技术,不仅仅谈管理,我们也希望谈一谈艺术,谈一谈生活,谈一谈认知,比如说组 IT 禅修营,很多北京的小组都去过龙泉寺,他们去和法师进行交流,我认为也是 OK 的,就是你要去从另一个方面去去把你的脑洞去打开,去挑战一下自己,让你变得更加的立体,更加的完善。

Sai:TGO 鲲鹏会硅谷分会成立后,接下来计划做什么活动?

Kevin:目前还没有特别大的计划,我还在和当地的会长去交流,看看我们怎么去制定学习计划。现在是在组建董事会阶段,还在找学习委员。当然我是希望他能够——我觉得最基础的——先把这些华人工程师给去联系在一块,然后如果做一些比较酷的事情,可能就不是参观当地的公司了,因为他们可能都是从 Facebook 这样的公司过来,对他们来讲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但是我们的优势是在国内:是不是可以经常让他们回国跟我们国内很多人进行一个交流?然后再做一些相对比较跨界的认知,比如也许去波音公司去参观,去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去参观,他们可能也没有去过,我们就一块去体验。

Sai:你现在对于中国技术走出海外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Kevin:我个人认为,其实现在国内,确实我还是非常相信技术是比较领先的。为什么我坚信这一点?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很在很多地方的业务发展太快。原来做过一个比较:整个澳大利亚对移动电话的使用量可能还不如一个山东省。什么意思?就是说它的一个同时的并发量,中国移动可能管控的是整个全国的一个量,亿级的一个量,而澳大利亚可能是一个千万级的量。那我们看看双 11 这样的,每秒十几万的交易量,对吧?这种情况下,它需要你在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不是仅仅靠堆服务器堆出来的,这样的技术是有突破的。我觉得这个东西对于国外的一些使用场景来讲,是比较领先的。相当于我们从前在学习他们,那现在也许他们有些地方需要突破,我们在这一块既然已经做了,那么为什么不去把它分享出来?

所以站在一个分享者的角度来讲的话,我认为还是可以去做。虽然说现在来讲别人可能比较难理解,比如也许他们会觉得你们量做的大,技术上可能没有那么大的一个创新,可能相对比较土一点,我觉得也没有关系。先去做,去尝试。

当然国内我们很多去做分享,其实目的性也是比较明确,就是希望去多招揽一些优秀的人才,我也觉得无可厚非。这个东西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去分享显示我的技术实力,我去吸引更好的人加入进来,如果你愿意加入进来,愿意回国,我觉得也很好,所以说我觉得技术所谓的交流,一方面是技术上的交流,可能一方面也是人才上的交流。

Sai:感谢你的分享!那么,我现在向 TGO 鲲鹏会硅谷分会献上我的真诚祝福:)

Kevin:谢谢:)

2018-04-27 19:002890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开讲了!龙蜥社区走进北大课堂

OpenAnolis小助手

开源 操作系统 龙蜥社区 北京大学 走进高校

【技术分享】历经16年猪八戒网如何成功实现双活流量架构

八戒技术团队

架构

系统学习 TypeScript(五)——联合类型

编程三昧

typescript 前端 3月月更 联合类型

基于XuperChain的区块链项目从0到N

刘旭东

区块链 XuperChain

一文带你认识 SOFARegistry 之基础架构篇

SOFAStack

开源 架构 注册中心 SOFA

华为,在行星的十字路口

脑极体

2021 “科创中国”开源创新榜单公布,优麒麟荣登两榜!

优麒麟

Linux 开源 开源社区 优麒麟

融合通信常见问题2月刊 | 云信小课堂

网易云信

音视频 融合通信

ToB月报丨二月融资总金额超152亿元;「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全面启动

ToB行业头条

HertzBeat赫兹跳动v1.0.beta.4 发布, 易用友好的高性能监控告警系统

TanCloud探云

开源 APM 监控 监控系统 监控告警

与容器服务 ACK 发行版的深度对话第二弹:如何借助 hybridnet 构建混合云统一网络平面

阿里巴巴云原生

阿里云 云原生 ACK Distro

Linux之crontab命令

入门小站

Linux

澜起科技加入,龙蜥社区再迎领先的芯片设计厂商

OpenAnolis小助手

Linux 开源 操作系统 生态 龙蜥社区

火山引擎、阿里云、腾讯云联合发布"超低延时"直播技术标准

字节跳动视频云技术团队

音视频

白话大数据 | 从买菜这件小事来聊聊数据仓库

星环科技

【C语言】数据类型存储、原码,反码,补码

謓泽

C语言 补码 原码 反码 3月月更

网络安全kali渗透学习 web渗透入门 使用msf渗透攻击Win7主机并远程执行命令

学神来啦

网络安全 Web 渗透 kali kali Linux

OceanBase 社区版 OCP 功能解读

OceanBase 数据库

分布式 OceanBase 社区版 工具家族

【BBC learningenglish】with Tango

IT蜗壳-Tango

IT蜗壳教学 3月月更 Tango English

Serverless常见的应用设计模式

亚马逊云科技 (Amazon Web Services)

Serverless 架构

cdr2022序列号CorelDRAW2022绿色密钥

茶色酒

CorelDRAW 2022

2023届校园招聘正式开启!OceanBase 想和你在这个春天约一场面试

OceanBase 数据库

招聘 校园招聘 oceanbase

创建公司内部文档的入门指南

小炮

工作效率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软件

Rainbond 5.6 版本发布,增加多种安装方式,优化拓扑图操作体验

北京好雨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Excel文件解析转换成JSON格式

入门小站

工具

前端架构三大巨头之一Angular | 深度讲解

云智慧AIOps社区

开源 前端 Web angular 数据源

招聘宣讲会|Rust 如何为量化行业加速赋能?

非凸科技

对信用卡欺诈 Say No!百行代码实现简化版实时欺诈检测

沃趣科技

数据库表

Serverless 底座的持续创新

亚马逊云科技 (Amazon Web Services)

Serverless 架构

直播带练 | 30 分钟用阿里云容器服务和容器网络文件系统搭建 WordPress 网站

阿里巴巴云原生

阿里云 云原生 课程 容器服务 直播回放

揭秘视频千倍压缩背后的技术原理之环路滤波

拍乐云Pano

音视频 RTC 视频编码 音视频开发 视频压缩

从技术编辑到CEO,情怀真能当饭吃_语言 & 开发_sai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