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9 月 25 日上午,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意外出现在模力工场 xAI 交易所的展台前。一个研究商业趋势的老江湖,和一个做 AI 应用发布平台孵化的创业者,他们会聊什么?

吴晓波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一个问题:"其实现在很多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做服装的,做童鞋的,或者我有一个贸易公司、工厂,不知道哪些工具可以帮到我。"
这句话点明了现在 AI 应用落地的痛点: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连接的问题。
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和 CEO、模力工场创始人霍太稳的回答很有意思:"现在很多人说模力工场是 AI 应用的大众点评,确实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说法的确如此。我们正在针对各行业乃至金融领域的合作,专注于找到千行百业中的 AI 应用实践,来帮个人和企业找到好用的、合适的 AI 应用。"

AI 应用的“大众点评”?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把事情说清楚了。
十年前我们想要找个餐厅,是不是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街上餐厅那么多,哪家好吃?哪家适合你?哪家性价比高?大众点评解决的就是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现在的 AI 应用市场,不就像十年前的餐饮市场?
开发者生态的"繁荣悖论",酒香也怕巷子深
作为持续关注 AI 领域发展的朋友,大家肯定也关注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AI 领域在技术侧日渐繁荣。GitHub 上 AI 相关项目数量从 2020 年的不足 70 万激增到 2023 年的 181 万,仅 2023 年 AI 项目星标数量就达到 1221 万,是前一年的 3 倍。全球开发者对 AI 技术的热情前所未有。可表现在商业侧却十分冷酷:麦肯锡调研显示,仅有 25%的企业认为自己成功落地了 AI 项目,只有 10%的公司正在大规模落地人工智能。更残酷的是,仅有 15%的公司认为使用 AI 后企业收入真正增加。
这个巨大的反差揭示了当前 AI 生态的关键缺失:技术很多,但缺乏从技术到商业化的桥梁。
云栖大会的时代背景:AI 基础设施已就绪
吴晓波的这次探展,恰好发生在一个历史性的时间节点。
就在前一天(9 月 24 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系统发布了从 AI 大模型到 AI 基础设施的一系列重大进展:
通义千问家族推出 7 款模型更新:Qwen3-Max 预训练数据量达 36T tokens,总参数超万亿;Qwen3-Next 训练成本较密集模型降低超 90%,长文本推理吞吐量提升 10 倍以上
Agent 开发迎来突破:阿里云百炼平台模型日均调用量增长 15 倍,发布全新 Agent 开发框架 ModelStudio-ADK
开源生态成果显著:通义开源 300 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 6 亿次,全球衍生模型 17 万个
阿里巴巴 CEO 兼阿里云董事长 CEO 吴泳铭明确提出要打造"AI 时代的 Android",构建超级 AI 云。Gartner 数据显示,国内生成式 AI 采用率从 2024 年的 8%飙升至 2025 年的 43%。
底层技术基础设施已经成熟,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应用层的繁荣。
而模力工场恰好在这个节点承办了云栖大会的"AI 超级交易所",这不是巧合,而是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前瞻性布局。
模力工场:链接生态关键缺失环节
模力工场承办的 AI 超级交易所,本质上是在解决开发者生态的核心痛点:如何让技术真正变成可用的商业解决方案。

交易所的设计很有意思:
需求诊断台:阿里云专家帮助企业梳理需求
超级大屏:实时滚动展示应用功能、亮点与报价
交易撮合路演:上午提需求,下午见方案,晚上谈合作
这个流程设计精准击中了当前 AI 应用落地的三大障碍:
需求不清晰:企业知道要用 AI,但不知道具体怎么用
方案不可见:开发者有好产品,但缺乏展示渠道
对接不顺畅:需求方和供给方缺乏高效的撮合机制
模力工场带来的 7 个应用,恰好验证了这个逻辑的有效性。
七个应用背后的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这 7 个应用不是随意拼凑,而是精准对应了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痛点:
云运维自动化:从"救火"到"预防"
行业痛点:2024 年全球工业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 436 亿美元,其中运维自动化需求占比超过 30%。传统运维模式下,企业平均每月要处理数百个运维事件,其中 70%是重复性工作。
模力工场解决方案:
Chaterm(合合信息):通过自然语言远程管理 EC2、RDS、K8S 等云资源,将复杂的命令行操作简化为对话

Castrel AI(云智慧):整合跨系统运维数据,帮助企业实现从"救火"到"主动工程"的运维升级

招投标效率革命:从"人工苦力"到"智能助手"
行业痛点:中国每年招投标市场规模超过 20 万亿元,但传统标书制作平均耗时 3-5 天,废标率高达 15-20%,主要原因是人工处理效率低、错误率高。
模力工场解决方案:
智能投标助手(吴佳祺):用 AI 完成 5 分钟招标文件解析、15 分钟标书编制,将废标风险降低 80%以上

人力资源数字化:应对"招聘难、管理难"双重挑战
行业痛点:2024 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突破 2.5 万亿元,但企业普遍面临招聘周期长(平均 45 天)、人才匹配度低(仅 35%)的困境。
模力工场解决方案:
聘才猫(陈浩):全链路 AI+HR 解决方案,覆盖人才招聘、管理和发展,将招聘周期缩短 60%,匹配精度提升至 75%

内容创作效率提升:解决"创意枯竭"与"制作繁琐"
行业痛点:中国新媒体市场规模 2024 年超过 1.2 万亿元,但内容创作者普遍面临创意枯竭、制作效率低的问题。传统图文制作平均耗时 2-4 小时。
模力工场解决方案:
Seede AI(杨沐锦):零门槛 AI 图文创作平台,将创作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内,解决新媒体长图中文字排版和编辑痛点

自动化办公:让"重复劳动"成为历史
行业痛点:麦肯锡研究显示,知识工作者 60%的时间花在重复性任务上,如合同审核、报表生成等,这些工作完全可以自动化。
模力工场解决方案:
Aipy(知道创宇):自然语言驱动 Python 自动化,无需编程即可快速完成合同审核、报表生成等任务

DeepPath 时踪(王泰):通过 AI 对话完成目标探索、计划制定和知识整合,成为决策辅助的智能伙伴

这些应用的共同特点:它们都不是"PPT 概念",而是解决真实行业痛点的可落地工具,每一个都能为企业带来可量化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

模力工场:AI 应用开发者商业化的"加速器"
在技术到商业化的鸿沟面前,模力工场为 AI 应用开发者提供的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一整套商业化加速服务:
流量与曝光:突破"酒香也怕巷子深"
数据支撑:尽管阿里云魔搭社区集聚 4600 多个优质模型、1300 多个数据集,覆盖 450 万活跃用户,。但大多数开发者仍面临"产品好但没人知道"的困境。
模力工场解决方案:
顶级舞台展示:场子里的应用有机会随模力工场登上云栖大会、腾讯数字生态大会、百度智能云大会、华为全联接大会和 InfoQ 自己主办的 AICon、QCon 等顶级舞台
媒体矩阵推广:通过 InfoQ 网页专题、InfoQ 和 AI 前线公众号、InfoQ 和 AI 前线视频号矩阵获得持续曝光
周榜排名系统:优质应用进入模力工场周榜,获得持续关注
用户反馈与迭代:从"闭门造车"到"用户驱动"
行业痛点:GitHub 上 181 万个 AI 项目中,真正有用户反馈和持续迭代的不足 10%。大多数开发者缺乏真实用户的使用反馈。
模力工场解决方案:
真实用户测试:直接获取企业用户的使用反馈
行业需求对接:与金融、制造、教育等千行百业的需求方建立联系
产品迭代指导:基于用户反馈优化产品功能
技术生态协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技术趋势:通义千问开源模型累计下载量突破 4000 万,成为仅次于 Llama 的世界级模型群。开源生态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底层支撑。
模力工场优势:
模型厂商合作:与各大模型厂商深度合作,为开发者提供底层大模型支持
技术栈整合:帮助应用快速集成先进 AI 能力
成本优化:通过规模化降低开发者的技术使用成本
商业化路径:从"技术 demo"到"商业产品"
关键数据:虽然中国企业对 AI 态度积极(53.7%的企业已积极落地 AI),但仍有 46.3%的企业在观望,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模力工场价值:
需求匹配:精准连接开发者产品与企业需求
商业模式指导:帮助开发者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投资人对接:优质项目有机会获得投资关注
换句话说,模力工场不是简单的"应用商店",而是帮助 AI 应用开发者跨越从技术到商业化鸿沟的"助推器"。
秋季赛:构建开发者生态的"飞轮效应"

目前启动的 2025"秋季赛",设计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自增强的生态循环:
开发者:上传应用,获得评审推荐、产业资源对接与大会展示机会
体验官:深度使用应用,提交体验评论,影响榜单排序
推荐人:邀请优质应用加入,成为社区的"伯乐"
这个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价值获得,同时为整个生态贡献价值。开发者获得曝光和反馈,体验官获得最新工具和奖励,推荐人获得影响力和回报,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的"飞轮效应"。
结语:抓住 AI 应用的黄金窗口期
从吴晓波在云栖大会的探展,到七位开发者的现场路演,再到模力工场构建的多维生态,我们看到:AI 的下半场已经开始,竞争的焦点从技术突破转向应用落地。
数据很清楚:
底层技术已经成熟(通义千问全球下载 6 亿次,开源 300 余个模型)
市场需求巨大(中国 AI 产业规模 9000 亿元,企业 AI 采用率 43%)
但落地成功率仍然很低(仅 25%的企业认为 AI 项目成功落地)
这个巨大的落差,就是模力工场和所有 AI 应用开发者的历史性机遇。
现在,就差你的参与。
扫码提交你的 AI 应用作品,一起在模力工场开启从技术到商业化的加速之旅!或者来模力工场参与 AI 应用的推荐与点评,共同投入这场 AI 应用的全员加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