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十周前才写下第一行代码,如今颠覆 9 个行业?员工人均 10 万粉,00 后创业者狂言:我们将超越 OpenAI

  • 2025-06-30
    北京
  • 本文字数:9312 字

    阅读完需:约 31 分钟

大小:4.36M时长:25:22
十周前才写下第一行代码,如今颠覆 9 个行业?员工人均 10 万粉,00 后创业者狂言:我们将超越 OpenAI

整理 | 华卫、核子可乐


几个月前,他还是个住宿舍的普通大学生。现在,却一跃为科技圈的“中心”人物,轻松拒绝 Meta 开出的十亿美元收购报价,甚至让投资人、马斯克都追着交朋友。


他就是最近饱受关注与争议的 00 后 AI 创业者 Roy Lee,年仅 21 岁。今年 4 月,Roy 发布了一款桌面 AI 助手 Cluely,可以帮助用户在求职面试、考试和销售电话中“作弊”。


刚推出不久,Cluely 就获得了来自 Abstract Ventures 和 Susa Ventures 的 53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6 月,Cluely 又获得了 Andreessen Horowitz(a16z)领投的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如今,Cluely 的估值已达 1.2 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 Roy 在公开平台透露,Cluey 已实现盈利。刚刚,Roy 又宣布,其初创公司的产品正在颠覆 9 个行业,这一消息引发了 60 多万人关注。



但与此同时,Roy 也被不止一家科技巨头拉入黑名单。对此,有网友发出疑问:如果品牌本身就充满争议,真的能建立信任吗?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人对于 Cluely 这一 AI 产品及 Roy 有着负面的看法。一位网友认为,“看起来 Cluey 算不上真正的产品,不过是任何大模型的一个应用场景,其主要卖点就是那个隐藏功能。把窗口移到屏幕外这种操作并不难。把这种毫无价值的东西当成宝贝不卖,真是大错特错。”


并且,质疑 Cluely “技术含量”的不在少数。有位开发者称,“我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为这个孩子的应用编写了一个更好的开源版本。”


还有一位网友这样评价 Roy,“这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根本没有像样的产品,就算作为 GPT 包装公司也毫无价值,至少以目前的估值来看是这样。这小子不过是在播客上咋咋呼呼,但本质就是个没什么真才实学的孩子,完全没给世界带来任何价值。”


“如果病毒式传播不是一种策略——而是整个产品呢?”就在几天前,a16z 合伙人 Erik Torenberg 和 Bryan Kim 与身为 Cluely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的 Roy Lee 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不仅首度公开揭秘了 Cluely 取得如此高热度的关键以及团队工作情况,还探讨了 AI 时代下的产品留存演变。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 InfoQ 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和整理。


6 个月翻转人生,被马斯克、Meta 抢着要


Erik Torenberg :Roy,你如今无疑成了最传奇的风云人物、行业关注的焦点。出名之后,肯定有很多人喜欢你、有些人讨厌你,而更多是持中立态度。你对这些反应有什么看法?


Roy Lee: 说实话,这太疯狂了。短短 6 个月前,我还是个天天待在宿舍里的普通大学生,而现在却感觉自己成了科技圈的中心。更让人惊讶的是,我对病毒式传播的预测也是对的。我感觉能够掌握 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上算法开发思路的人们,与传统科技领域(如 Twitter、LinkedIn 等)从业者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少。正是因为如此,我的预测才能够实现。但无论如何,亲眼见证这一切的落地还是太不可思议了。


Erik Torenberg :对,听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联系了你,Meta 还开出了 十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但 Bryan 说你拒绝了?


Roy Lee: 当然,必须啊!


Erik Torenberg :看到这一切成真,你有什么感受?


Bryan Kim:Roy,这太不可思议了。我记得在项目公布的 24 小时前,你就给我发来了视频。我看了内容,当时就感觉这事应该能成,只是没想到火成这样、也没料到会引发这么多争议。与此同时,我也低估了人们对项目的积极认可和支持。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你的深度分析,这真的很酷。我甚至读到一篇文章,对 A16Z 和 Cluely 做了一番剖析,还谈到了思想的可替代性之类更深层的议题。


Roy Lee: 我完全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Bryan Kim: 但一切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Erik Torenberg : 感觉人们像是在做文学批评。


Bryan Kim: 我没开玩笑,有人还写了篇分析 A16Z 和 Cluey “思想可替代性” 的文章呢!


Erik Torenberg : 人们总爱过度解读,觉得 “哦,这是 A16Z 的总体规划,他们想布局整个领域”。


Bryan Kim: 别戳破他们,Erik,咱们在下一盘“大棋”呢……


Roy Lee: 还有人分析我左手握手的姿势,写了十条推文,哥们儿,放过我吧!


Erik Torenberg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很少聊你的完整经历。刚才提到亚马逊面试的事,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聊聊你童年的成长经历还有往昔种种,如何成就了如今的你。


Roy Lee: 我感觉从出生起,我就是那种喜欢搏人眼球的家伙。我是那种特别大胆的孩子,经常表达种种疯狂的想法,而且毫无顾忌。所以喜欢我和讨厌我的人都很多。而这一切在高三那年达到了顶峰,我申请了哈佛的提前录取名额并且成功通过,但后来又因为疯狂的举动而失之交臂。我偷偷溜出学校实地考察、违反了宵禁,最后是警察护送我回到学校(当时我们才十六七岁),被学校停学,哈佛也因此取消了我的录取资格。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父母开了一家咨询公司,教导孩子们怎么进名校。而讽刺的是,这时候他们的小儿子却被哈佛踢出来了,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当时我们决定隐瞒此事,想着我成绩和申请材料都没变,第二年或许能进其他学校。于是我在家待了一整年 —— 这比我想象中更折磨人,我可能是你见过最外向的人,连八小时不说话都做不到,而独自待一年让我意识到:人生已经够疯狂了,不如把所有疯狂的想法都付诸实践,活得更精彩。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创业,这也是我唯一的选择。


Erik Torenberg : 我本以为你会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不对、或者应该有所收敛。但从现实来看,你反而选择的是放飞自我,坚持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也一定会成功”。


Roy Lee: 对啊,当你独自在房间待了 12 个月,你最疯狂的想法都会变得合理。大脑里只有自己的声音,所有念头都会被放大。这就是为什么我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敢于做出现在的赌注。后来,在父母的坚持下,我去了加州的社区大学 —— 这算是折中方案:既能创业,又能满足亚洲父母对 “教育” 的执念。之后我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为了让父母安心,至少读了一个学期。在哥大,我唯一想做的两件事就是找联合创始人、找妻子(妻子还在寻觅)。入学第一天,我就遇到了联合创始人 Neil,开始捣鼓各种项目,其中就有 Cluey 的早期版本。


Erik Torenberg :那你父母有没有试图改变你,还是说他们就接受了你的天性?


Roy Lee:有啊,从小到大他们一直都想改变我,直到收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他们才消停下来,觉得“哇,这孩子还真有两下子”。可到被哈佛踢出来时,他们又开始对我严加管教,直到我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反正他们特别希望我能走比较“正统”的成长路线,一旦偏离就会慌。


Bryan Kim: 但你之前提到过,父母还是很爱你的。


Roy Lee: 没错,但我也好奇他们现在会怎么想。等我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后,他们又变得宽松起来,我想做什么都支持。当我告诉他们我想辍学搞创业的时候,我妈说“行啊,但为什么要待了一个半学期之后才做?”我说是因为我得花时间说服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跟我一起辍学。她说“早该如此”……总之现在他们对我是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


Cluely 的爆火秘诀:玩转算法


Erik Torenberg :之前谈到病毒式传播时,你说 Twitter(现改名为 X)比 Instagram 这些新兴平台要落后好几年。那能不能聊聊你的“挑衅风格”是如何适配这类数字平台的?你的策略是怎么演变的?以及各个平台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


Roy Lee: 这事要从很多年前说起。当时 YouTube 刚刚出现,改变了一切。媒体内容开始大众化,大家不需要为商业广告付费了。内容能被多少人看到不再单纯取决于砸下多少广告费,而在于内容本身质量过不过硬。


五年前,TikTok 又引领了短视频算法的发展,再次改变了基本逻辑。换句话说,这时候拼的不是谁的内容更好、而是谁创作的内容更多。市面上根本没有足够好的内容供观看,所以普通用户才会反复刷到那些脑残视频。


我觉得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几件事:第一,制作更多消费者会喜欢的内容——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怎么制作病毒式内容,不知道怎么制作每个人都能观看和理解的东西。总有些人想证明自己最聪明、最有思想,但他们搞出来的东西可能全世界也只有几百个人能理解和接受,那就不可能实现病毒式传播。


第二,算法其实更倾向于推广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我玩 Instagram 和 TikTok 有十年了,我很熟悉要把争议控制在怎样的程度上。只要稍加设计,X 和 LinkedIn 上就炸了,因为算法本质上会更乐于推送这些内容。于是我的想法被推送到每个人的信息流中,他们虽然不一定理解,但实际上就是把 TikTok 上那种鼓励争议的作法搬到了 X 和领英上,而他们对此毫无准备。我之前也说过,我的视频在 Instagram 和 TikTok 上不会那么火,唯一的原因是,在那些平台上,我的视频还不够有争议。


Bryan Kim: 这有点像互联网上的梗传播路径,比如最早从 Reddit 开始、之后到 X、再到 Instagram,然后是 LinkedIn 和 CNBC。但当你把病毒性和争议性反过来看时,这个路径可能就颠倒了。


Roy Lee: 没错,我觉得那些在 X 评论区吐槽内容太有争议的人,要是花一小时刷我的 Instagram 动态,大脑可能会爆炸……他们根本无法理解,那边的用户是怎么连着接受这么多信息的。


Erik Torenberg : 有趣的是,自从马斯克接掌 X 以来,人们开始抱怨 X 总在推富有争议或者不那么正能量的内容。然而,这只是一波大趋势的开端。


Roy Lee: 是的,未来内容传播的方向就是这样。随着创作者越来越年轻,他们就是会走上跟我一样的路子。我只是个探路者,但我保证大趋势绝对就是这样,无论愿不愿意接受。


Erik Torenberg :那你是怎么规划公司经营方式的?自主分发转载确实是关键,但很多创作者没办法把分发跟科技结合起来,那你是怎么做到的?


Roy Lee:我想,当我持续做出爆款内容时,我意识到自己掌握了 X 和 LinkedIn 用户们不知道的诀窍,那就是怎么玩转算法。


一切始于我之前做过的 Interview Coder,它就是 Cluely 的早期原型。我用它成功通过了亚马逊的面试,然后公开了这件事,而且到处发布,最终导致自己被科技巨头列入了黑名单并遭到学校开除。这段经历本身就有病毒式传播的潜力。毕竟,史上哪有人从常春藤盟校被开除后还能融资 500 万美元?这几乎是破天荒的事。


当时我完全没意识到这是可复制的模式。但后来,我们的产品发布视频火了。我对病毒式传播有了强烈的直觉。于是开始在 Twitter 上转来转去,我刷到 Avie Schiffman 用 friend.com 证明的模式,心想“为什么一年了还没人跟进?”于是自己尝试,结果成功了。接着,我做了“50 个实习生”的视频,也奏效了。我就持续产出爆款视频。


既然走得通,那我就一条又一条地不断制作病毒式视频。直到某天,我突然意识到:天啊,X 和 LinkedIn 上的人们还没反应过来。这就是我试图抓住的巨大优势:他们还不明白掌握短视频算法意味着什么。结果就是,在过去几个月里,我几乎主宰了平台信息流,就因为他们至今还没醒悟过来,而且出于某种原因,他们仍然拒绝醒悟。


Erik Torenberg :说起你的公司,好像你只需要工程师和创作者。


Roy Lee: 对的,只有这两类角色。你要么是能够打造产品的优秀工程师,要么就是能左右公众观点的意见领袖。我们的员工至少要在某个社交平台上拥有超过 10 万粉,这证明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病毒式传播的精髓。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的营销团队负责人自己,都至少要能过 10 万粉这一关。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Erik Torenberg :所以你觉得其他公司也应该走这个路子喽?建立一支创作者大军,再让他们帮助达成业务目标?


Roy Lee: 对呀,我们还发过一条很火的视频,说公司打算招聘 50 名实习生,专门负责制作内容。我们有 60 多位合作 UP 主,他们会按视频播放量领取报酬。他们要做的就是坐在镜头前,制作关于 Cluely 的 TikTok 和 Instagram 短视频,这就是营销的新形态。短短几年前,这样的工作还不存在,当时人们无法想象坐在镜头前制作几条十来秒的愚蠢视频,就能持续获得数百万观看量。


但这就是现代营销的基本形态,我们只需要按观看量支付很低的成本,而其他企业却仍然砸下几百万美元就为在超级碗上露脸。只要 2 万美元,就能实现同样数量和质量的受众浏览。这才叫真正的转化率。


创业伙伴如何看待 Roy?


Erik Torenberg :Bryan,能不能跟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被 Cluely 吸引的,怎么跟 Roy 相遇并建立友谊,最终确定要跟他合作创业?


Bryan Kim: 当然。我在纽约有个好朋友,她专门物色年轻而且有才华的目标。她发来的一份名单里就有 Roy。我关注了大家在做的事情,这有点像是星探,但同时也是病毒式传播在现实中的映射。我觉得有趣,所以跟 Roy 主动联系。


刚开始他甚至挺抵触的,回复说“我不太想跟你谈,我的顾问也觉得不应该跟你谈,算了。”但我没有放弃,对他说“我保证不谈融资,只是想见个面、跟你随便聊聊,至少交个朋友。”幸亏 Roy 同意了,我们通了电话、聊了一会,Roy 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我心说这小子太牛了,虽然很遗憾他不打算接受投资,但也无所谓。后来我关注了 Roy 的 Twitter、关注他做的事情、关注他招聘 50 个实习生还有搬到旧金山的动向。


我已经想得很清楚,等下一次机会来临时,我一定会出现。第一次见面其实不能算严肃的拜访,我就是看着 Roy 和他的团队成员怎么做事,有人开发产品、有人在制作视频。但在看了 Roy 展示的指标之后,我意识到他们真的能把关注度和流量转化成金钱。我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段时间,我正在筹划一篇《动量才是最可靠的护城河》的文章,结论是能够明确业务路径并且以最快速度行动起来的公司将在 AI 时代获胜。后来我又很快安排了一场跟部分合作伙伴的小规模线下聚会……Roy 觉得里面有些人很油腻、很无聊,但好在最终交易还是达成了。


Erik Torenberg :咱们深入聊聊“动量才是最可靠的护城河”这个观点吧。Bryan,你一直在消费领域工作,之前还曾供职于 Snap 等知名企业。我记得之前有人说不管 Snap 发明了什么,Meta 都会马上照搬,所以 Snap 就得不断创新。消费级企业越来越难以建立护城河,所以就得不断创新、不断自我迭代。那你理解的“动量”具体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于 AI 企业,具体该怎么操作,又该怎么落地呢?


Bryan Kim: 我以前不太相信这一套,我还是觉得只有能够真正触及痛点的产品才能吸引到用户。其实直到现在,我也仍在某种程度上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类似艺术品的方案需要消耗时间而且非常微妙,所以高留存率的背后是高成本和长周期。或者说,这套理论更多适合移动时代。


但如今 AI 出现了,旧有框架可能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事情变化太快,既然基座模型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变化,那精心打造产品的企业只会被淘汰出局。我们不能再深思熟虑地慢慢构建产品,而是得不断加快自己的行动速度,包括产品本身、也包括分发机制。AI 太神奇了,我们就像是建立了一个数字的神,而它委身于聊天机器人之内。


现在,成功的创业者得抱着坠崖自救般的信念快速行动才能生存下去,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未来的赢家。而 Roy 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营销分发和产品构建方面都秉持着这样的观念,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开发出耐用且生命力长久的产品。


当然,目前我们仍处于 AI 早期阶段,所以“动量”仍然会是最可靠的护城河。我之前跟 Roy 聊过 Cluely 的分阶段发展计划,他一直说 X 和 LinkedIn 上的用户还没搞清状况,但他们终究会跟上变化,所以我觉得“动量”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如何抵御 OpenAI 等大厂的阻击?


Erik Torenberg:我想聊聊 Roy 的产品策略。有趣的是,当初 Paul Graham 创立 Y Combinator 的原因,就是发现很多技术创始人被低估了。当时市场上的投资者总觉得创业者得有 MBA 学位,但 Paul 意识到技术创始人做起业务的成功几率要远高于传统生意人。接下来的 15 年验证了他的判断,AWS、低代码、AI 等让产品开发变得越来越容易,而分发成为真正的难点。市面上的软件生态太过拥护,而传统营销渠道效果都很差。


所以现在,技术创始人需要找到跟自己合拍的受众创始人,为产品打开分发通路。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那些粉丝无数的大 V 只卖巧克力或者化妆品,却没想过出来做个新平台。而 Roy 成功把这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所以 Roy,该聊聊自己的心路历程了,你的这套产品策略是怎么一步步演变到如今的状态?


Roy Lee: 好啊,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Cluely 的第一行代码是十周之前才写下来的,而它的雏形正是 Interview Coder——我周末在宿舍里弄出来的产品。它的作用是帮助用户在面试中作弊。而在网上获得了 2.5 亿次浏览之后,我意识到原来真的有人在关注这个东西。如果我们能再接再厉,做出一款更加通用的产品、提供类似的用户体验,也许可以赚到很多钱。


这就是 Cluely 的来历,我们只是把它当成通用版的 Interview Coder,相当于隐形的 AI 覆盖层、无处不在的作弊工具。这将是 AI 的全新用户体验,我们打算把它广泛推送,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现在我们产品的总浏览量超过 10 亿次。而结合使用数据,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确产品卖点,据此判断未来的开发方向。


我觉得这就是分发的核心优势所在——不必费心去主动适应市场,因为用户会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的使用数据会提供信息。有过创业经历的朋友都知道,产品的开发方向是最令人头痛的,需要反复跟用户交流。但现在只要分发机制足够强大,我们就不需要跟用户交谈,只需要看使用数据就行。


Erik Torenberg:所以你其实是在重新定义什么叫“最小可行产品”,然后看看人们会如何使用。以往人们会花很长时间先把产品做出来,然后看大家接不接受。而你是先创作合适的宣传内容,用人气来测试想法可行性、看它能不能在受众中引发共鸣。


Roy Lee: 是的,我们在发布视频时,甚至还拿不出功能完备的产品。在大概测试了核心功能后,我们就会开始发布视频,接着就是成千上万用户的观看。接下来,我试着发一条新视频,说产品可以用来打推销电话,突然就有上百万美元的账款汇进来,大家都愿意尝试。


这样迭代速度就更快了,观看次数、点赞数、分享数等数字已经足以反映产品策略的效果。总之,这种以病毒式传播来衡量创意的方式,要比之前实际推出产品来测试更加有效。


Bryan Kim:所以说,你其实是在让受众来决定产品的开发方向?


Roy Lee: 是的,一点没错。


Bryan Kim: 咱们也可以聊点更具体的。Roy 提到的隐形覆盖层其实在技术上并不难,而它又是产品的核心卖点。现在有了 Cluely,我可以随时获取 AI 提供的作弊提示,比如伪装成名校毕业生之类,这真是一款不可思议的工具。


Erik Torenberg:那关于产品的未来,你是怎么看的?特别是该怎么抵御 OpenAI 等大厂的阻击?他们不也可以直接提供这类功能吗?面对这样的冲击,你要怎么保证自己的产品能够生存下去?毕竟 OpenAI 的分发能力也不弱。


Roy Lee: 我想我们是第一个用新颖用户体验打造产品的厂商,也确实实现了隐形 AI 覆盖层的效果。我觉得这就是未来 AI 的基本形态,而且我相信我们的分发机制最终将超越 OpenAI。我们现在其实就是在抢地盘,看谁能说服更多的消费者和企业,让他们接受 Cluely 作为隐形覆盖层。


当初跟 Neel(Cluely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 Neel Shanmugam) 在宿舍搞开发时,我们每天都在考虑怎么让 Interview Coder 在面试中更隐形。最终我们想到了以半透明方式把答案覆盖在问题上的方式,于是奇迹发生了,这就是产品的最佳形态。我们又很快意识到,为什么要把应用场景局限在编码和软件工程大幅度上?这个市场还是太小了,作弊功能应该普遍适用于各类场景,以隐形方式无缝集成进生活的各个方面。


产品成功策略:去做真实的事


Bryan Kim:我觉得 Roy 可以谈谈所谓分段式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就是分发,随宣传进展构建产品。第二阶段开始投入大量工程能力和开发资源。这个值得更具体说说。


Roy Lee: 首先是在网上掀起期待的热潮,让更多人盼着产品早点出来。而我们就日以继夜地工作,把自己头脑中和用户们期待的产品实际做出来。与此同时,我发布的每一条跟产品相关的视频,也都是在为最终成果加温。我会保证掀起病毒式传播,而且不怕用预发布的形式拿出还不成熟的产品。


预发布的好处是,我们能更明确地知晓自己要做出什么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产品还没推出,Cluely 就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无数的用户乃至拥趸,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不成功?


Erik Torenberg:我觉得你这个思路很有趣。以往人们总爱拉大旗给自己背书,甚至羞于承认自己是小作坊。但你们不一样,你们喜欢强调自己的独立身份,而且不怕掀起争议、甚至把争议当作策略。哪怕有人觉得这东西很假,但你这个人表现得很真实,会让更多人了解你。所以哪怕有所夸大,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很有真实感。


Roy Lee: 是的,这反映了社会的一种转变。过去几十年来,内容创作已经越来越趋于大众化。最早的 YouTube 创作者就是在宿舍里起家的,这才是真实,人们也喜欢这种感觉。他们不想再看广告或者软文,他们想看真实的人去做真实的事。出于种种原因,大企业似乎还没有理解这一点。但真人真事可以把关注扩大百倍,而传统的企宣内容则根本没人看。


我们设想 Cluely 的最终分发状态应该是,感受上完全不像广告——只是某个人生活中的平凡之事。我会尽量朝这个方向努力,希望能比 99% 的硅谷科技企业都更透明、更真实。


Erik Torenberg: 但有趣的是,有一部分人对你这个路子特别反感。有人认为病毒式营销是好事,但也有些人觉得这就是在对受众洗脑,还是应该回归产品为先的传统。但从现实看,他们暴跳如雷却也无计可施,他们根本逆转不了这股趋势。


Bryan Kim: 病毒式营销确实很强大,靠的就是人传人。所以每当有人骂 Cluely,实际上都是在为它积累曝光度,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Erik Torenberg:那引发争议这个路子有没有给你带来过麻烦?你有没有不小心玩过火了的时候?


Roy Lee: 也有一些吧,我的体会就是可以捧自己,但不要踩别人。所以哪怕是对于黑粉,我也会发表很真诚的回复,类似“谢谢,我非常尊重你的意见。”算法也喜欢这种回复,因为它符合大多数人质朴的感受。只要足够坦诚,算法会帮助我们推流的。要说谁在坦诚真实方面可以当作前辈,那就是马斯克吧——在商业上他真是个很好的榜样。


Bryan Kim:那你要怎么靠短视频,把 Cluely 宣传成消费者和企业都想要的首选产品?


Roy Lee: 四十年前的工程师需要穿西装、打领带去上班,不这么做就是不礼貌、不合群。但现在穿正装反而奇怪,搞技术的都穿卫衣加运动裤。这就是人们对于真实感的追求。出于某些原因,现代社会中很多企业仍然在无聊地坚持那种刻板和严肃形象、避免说出会引发争议的话。我不知道这怎么会成为社会规范,但实际上人们更想看到有趣的东西。


我的意思是,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这里。别那么强调“专业”,用短视频把最疯狂的想法发布出去,效果反而更好。就像马斯克大谈他的政治观点、奥特曼为 GPT 模型造势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争议的力量。这种趋势不会消失,而我只是那个先走了一步的人。也许再过几年,就没人会再关注什么品牌形象和专业精神了。


如果 Cluely 真能取得成功,我不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觉得如果每家企业都 100% 透明,那整个世界肯定会变得更有趣。


Erik Torenberg: 就像马斯克说的,最有娱乐性的结果才最可能成为现实。


Roy Lee: 没毛病。


参考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1-JrGbwxY&t=213s


https://techcrunch.com/2025/06/20/cluely-a-startup-that-helps-cheat-on-everything-raises-15m-from-a16z/


2025-06-30 14:3416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Java中&、|、&&、||详解

Sakura

4月日更

全球案例 | Dropbox: 在 COVID-19 时代通过 Atlassian 为远程工作提供动力

Atlassian

敏捷 Atlassian Jira 远程工作 Dropbox

BOE(京东方)成都数字医院开诊,投资60亿打造西南智慧医疗创新典范

爱极客侠

近期值得关注的四款工具

彭宏豪95

效率 工具 Mac 4月日更

面向软件 IT 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打工人!

IT 问卷调查 职业生涯规划

Rust从0到1-代码组织-路径

rust 路径 代码组织 paths

20年研发安全积累,5大研发安全能力让软件“天生安全”

华为云开发者联盟

DevOps 安全 DevSecOps 华为云 devcloud

全球案例 | Dropbox: 在 COVID-19 时代通过 Atlassian 为远程工作提供动力

Atlassian

DevOps 敏捷 远程办公 Atlassian Jira

新疆重点人员管控系统搭建,指挥调度系统开发

curl使用

Hex

工具

老爷子这代码,看跪了!

why技术

Java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核心属性、演进脉络与应用前景

CECBC

区块链

拍立淘创始人潘攀博士为你揭开“以图搜图”的神秘面纱!

博文视点Broadview

FusionInsight MRS:你的大数据“管家”

华为云开发者联盟

大数据 数据湖 云原生 华为云 FusionInsight MRS

MySQL 死锁套路:一次诡异的批量插入死锁问题分析

AI乔治

Java MySQL 架构

南京的春天

小天同学

随笔 4月日更 春天 南京 散文

【Node专题】Buffer理解

南吕

后端 nodejs 4月日更

Python异常的这些知识点你都get到了吗?

老猿Python

Python 编程语言 异常处理

基于MySQL存储的自研消息队列架构设计文档

Geek_2e7dd7

Java-技术专题-多线程顺序执行的8种方案实现

码界西柚

Java 并发编程 AQS 多线程 JUC

硬核系列 | 手写脚本语言编译器

九叔(高翔龙)

Java 编译器 脚本语言 词法分析器 编译器原理

6 张图带你彻底搞懂分布式事务 XA 模式

阿里巴巴云原生

Java 数据库 云原生 存储

如何快速准备高质量的AI数据?

华为云开发者联盟

AI 数据 华为云 modelarts 数据标注

低功耗深度休眠后无法唤醒、烧录程序,怎么办?(华大半导体HC32L136)

不脱发的程序猿

嵌入式软件 单片机 4月日更 华大半导体 HC32L136

RocketMQ 在使用上的一些排坑和优化

AI乔治

Java 架构 分布式 RocketMQ 高并发

Golang easyjson

escray

学习 极客时间 Go 语言 4月日更

谁说 Java 不能用来跑 Serverless?

张晓辉

Java Serverless Knative Quarkus

应“云”而生的 Java 框架 Quarkus:构建小而快的镜像

张晓辉

Java Docker Serverless CloudNative Quarkus

CloudIDE:为开发者写代码开启“加速”模式

华为云开发者联盟

开发者 代码 华为云 CloudIDE HDC2021

连续三年入围 Gartner 容器竞争格局,阿里云容器服务新布局首次公开

阿里巴巴云原生

容器 运维 云原生 k8s 边缘计算

软件 IT 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卷调查

五分钟学大数据

问卷调查

十周前才写下第一行代码,如今颠覆 9 个行业?员工人均 10 万粉,00 后创业者狂言:我们将超越 OpenAI_AI&大模型_华卫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