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高考志愿报考进行时,但是,当 AI 大模型已经能够流畅地吐出代码,甚至能调试程序、优化算法时,一个“灵魂拷问”摆在了高考生和家长面前:AI 都会写代码了,还要不要报考计算机专业?
围绕这个话题,InfoQ 采访了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OpenKG 轮值主席王昊奋,北京赛博英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谭晓生,以及北京中关村学院工程素养发展部负责人邹欣。同济大学王昊奋非常笃定地认为“前景毋庸置疑最好”,谭晓生提醒如果是“码农天赋选手还是算了”,邹欣则强调应该“在巨人肩膀上创新”但未必是 “靠人力敲代码” 的那种前途。
以下是快问快答全文,所有问题的假设前提都是“AI 大模型持续爆发,AI 技术持续发展”:
InfoQ:您如何看待未来 10 年计算机专业的前景?您认为高考考生还要报考计算机专业吗?
王昊奋: 计算机专业肯定会一直存在,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越来越强烈,赋能千行百业一定是大势所趋。其前景毋庸置疑也是所有专业中最好的,因此报考计算机专业一定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谭晓生: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天才类选手,可以学,AI 中短期还无法替代高级的程序员、架构师,更别说计算技术的理论研究,但如果自认为就是个码农的天赋,还是算了。
邹欣: 有很大的发展,就像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机车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各种铁路相关专业的发展一样。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仍然会有前途,但是,未必是 “靠人力敲代码” 的那种前途,而是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创新的前途。 但是,可能不需要那么多毕业生了! 再来一个比喻, 百年前大家种地都是个人扛着锄头牵着牛,搞人海战术,育种技术靠经验传承; 现在有各种挖掘机,化肥,种地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了,但是种地的需求仍然存在,农业科学有巨大的发展,大家要学各种现代化的知识,才能种好地。
InfoQ: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价值和学习目标正在发生哪些转变?
王昊奋:核心价值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理解事物的规律,构建满足人类工作与生活各种需求的计算机。随着建设目标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到智能化,学习也会加入更多智能方面的内容,学习目标也会侧重于 AI 相关的原理理解、技术掌握、工具平台的运用以及应用开发的实践能力培养。
谭晓生: 计算机相关专业创新类的技术,不管硬件还是软件、算法依然有价值,但重复劳动类的工作会被 AI 代替。
邹欣: 和前几十年的发展类似,从底层逐步向高层发展。 从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编程技术等基础技术向 “深度学习原理” 转化。 学习目标还是不变的, 学到如何让计算机技术 /AI 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满足用户需求。当然,还是有不少人会学习并在计算机技术的各个层面做出创。所以,只要你有兴趣,任何子领域都会有机会。
InfoQ:对学生来说,哪些新的核心能力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大学阶段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王昊奋: 运用大模型等新型 AI 能力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快速学习新技术,跟踪某个方向的技术演进非常重要。其次是实践能力,计算机是一个强调实践和落地的工科,可能几天就有人复现或改进了某个热门的技术或工具。只有持续的实践并有很强的执行力,才能跟上步伐,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以及相关的创新力 变得更重要了,尤其对于应用型研究或应用开发来说,一个好的点子往往是成功的开端。
谭晓生:创新思维能力。大学阶段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如何挖掘自己的特长,并且让特长变得更长。
邹欣:动手,探索,提问,创造,不怕失败快速迭代。
InfoQ:(如果是大学教授)贵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面向 AI 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如果不是大学教授)假设您现在是一名要报考的高中生,您还会选择报考计算机专业吗?为什么?
王昊奋: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在低年级的通识课程中尤其是数学类课程中增加并强调了和 AI 之间的关联,让学生们更有目的性的学习这些基本知识。编程类的课程也会增加对于 AI 原生应用和 AI 算法开发的篇幅。而在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和数据库等专业课程中也会探讨和 AI 之间的关系 等。
邹欣: 向 “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转化。
InfoQ:除了计算机专业,考生还有哪些不错的专业选择?
王昊奋: 拥抱计算机,具有行业壁垒的专业(交通、汽车、航天航空、机械等)。
谭晓生: 计算机专业已经不是如之前那么“好的专业”了,看哪些专业短时间内被 AI 替代的可能性更小 吧,我也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邹欣: 首先,是你喜欢的任何专业。喜欢,就去追求!其次,生物、医学、能源、物理、数学,这些能让人类生活得更好,更健康的专业。
所以,你认为在 AI 技术狂飙突进的下一个十年,计算机专业的光环是更耀眼了,还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答案,或许比简单的“是”或“否”复杂得多。
6 月 30 日晚 20:00-22:00,《太稳不太稳》直播栏目 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 / 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彭鑫,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OpenKG 轮值主席王昊奋 ,腾讯 Tech Lead、腾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 TF 研发效能 SIG 主席茹炳晟,将围绕以上话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同时在线解答来自应届考生、在校生、从业人员的各种问题。
欢迎扫码预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