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华卫
“日均调用量突破 10 亿次。”当下,阿里国际 AI 服务的调用量正持续高速增长。在 2023 年,这个数字还是 100 万。两年半的时间,暴涨了 1000 倍。
据悉,目前阿里国际旗下所有电商平台均已接入了 AI 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共享,阿里国际也向集团外的生态伙伴提供 AI 服务。外部伙伴的 AI 调用量增长了 23 倍。头部跨境电商服务商均已接入阿里国际 AI 服务,如店小秘、三态、妙手、店小宝等。
在昨日(7 月 26 日)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国际跨境电商 AI 解决方案 Marco 斩获本届 SAIL 之星奖,成为该领域的首个获得者。
Marco 由阿里国际 AI Business 团队研发,支持 30 余种语言,覆盖电商全链路 60+场景,从生成式大模型到 AI agent,为商家解决营销、合规、售后等一系列问题,且成本低于主流大模型。
并且,包括大语言模型 Marco、多模态模型 Ovis、Agent 应用开发框架 Agentic ADK 等,阿里国际的 AI 核心技术均已开源。
从小模型全面转向大模型,翻译占增量大头
对于 AI 服务调用量的提升,阿里国际副总裁、AI Business 负责人张凯夫表示,AI 帮你找到场景之后,第一是爆发式增长,第二确实是会越来越慢的,不可能两年都 100 倍。
据介绍,过去一年,商家们使用频次最高的 AI 功能分别是:图文翻译、图像识别并完善商品信息、营销文案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国际 AI 服务的调用量增量很大一部分是翻译驱动的。在欧洲 TOP 语种中,因为翻译效果的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提升了 30%;在 SEO 场景下,AI 提供的 SEO 占到了整体 SEO 的近 4 成,未来有望达到一半甚至更高。
“单纯从调用量来看,我不一定是用户最喜欢的,但一定是用户认为最有价值的场景。”阿里国际 AI Business 算法负责人骆卫华指出。
骆卫华谈到,翻译在去年底实现了全面从小模型向大模型的转换。据他介绍,“转移过程中本身不是很顺利,经历了大量技术优化的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是成本调用速度上的问题。要让大模型也能做到小模型一样的调用速度、RT 要求,同时也要把成本降下来,否则服务成本对业务侧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因此,阿里国际在 AI infra、算法模型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
除此以外,他们在多模态上做了一些面向电商优化的工作,尤其是加强对电商商品的理解,代表模型是 Ovis。该模型不仅全面向社区做开源,而且可以在效果和成本之间做好平衡。
“Agent 通用能做的就几家,剩下机会是垂直的”
“过去一年,我们对 AI 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反映了行业变化。一方面,在模型上,通过场景构造和训练闭环,推理模型的效果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在应用上,我们正在从生成式大模型进入到 AI Agent 时代,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垂直 Agent 解决。”张凯夫说道。
据了解,目前阿里国际已经推出了智能退款 agent、海关编码 HScode agent 以及在线招商 agent。其中,智能退款 agent 通过多模态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智能退款服务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最佳的退款方案,为商家降低 15%的退款成本。海关编码 HScode agent 帮商家满足关税合规,准确率提升了 23%。而在线招商 agent 将获取的邮箱有效率提升了近一倍。
“在 Agent 领域,很多时候我们的 Knowhow 或者某个领域的 Knowhow 可以给产品带来巨大的增益。对于通常 OpenAI 和 Manus 做不好的 Agent 场景,有一个自己专有的 stack 就可以把它做好。”
张凯夫指出,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是做 Agent 的一个重要 know-how,并非喂给模型的内容越多越好,而是需要针对性提供关键信息。
“最通用或最垂直都可以,就怕卡在中间的地方,在中间有时候没有壁垒。但特别通用能做的人不多,可能全世界就这么几家,剩下的机会是垂直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