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了 人员架构图 频道下的 49 篇内容
架构图对于系统的设计和文档化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它们必须是自描述的,并且与代码保持一致性。为了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看懂架构图,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适当数量的软件架构图可以极大地改善开发团队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我们需要对目标受众有很好的了解,以及对内容的深思熟虑。不要因为有很多不好架构图就认为架构图是不必要的或者没有用的。
本文是架构设计实践五部曲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架构与架构图。本文将对架构作深入的阐释,并教你什么时候画架构图、怎么画架构图。
本文是架构设计实践五部曲系列文章的第五篇,技术架构的战略和战术原则。本篇讲述如何保证在做技术架构时,实现一个稳定、出色的系统。
软件架构图可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沟通工具,但很多团队减少了图表的创建,即使有创建图表,也往往模糊不清。C4模型由用于上下文、容器、组件和代码的分层软件架构图组成。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计算引擎已经从原先最早的Hadoop生态系统演变到了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计算引擎,比如Spark以及Flink等;存储引擎也是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如支持MPP的关系型存储、分布式存储、时序数据库等。
设计好业务架构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要做到业务隔离、业务与技术隔离,从业务架构中看得出整体业务的流程运转、业务产品的能力、业务领域对象......
企业级转型,或者搞中台,都不是“一锤子买卖”。
从 2019 年初开始,东方证券确定了企业大中台战略,大力推进“薄应用,厚中台,稳后台”的架构转型
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传统企业和成熟互联网企业的应用架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本文将通过一个线下小型门店成长为多元化集团的发展历程,逐步向读者展示企业应用架构的演变和设计的理念。
多数架构师都是停留在“技术架构,或软件架构的层面。少有人能做到“开放性思维”,从商业问题的本身出发, 带领团队让“理真的越辩越明”。
架构师应该如何有效地沟通?本文提供了三个建议。
P&P(设计模式与最佳实践,patterns & practices)自2002年推出第一个.NET项目分层架构图至今已经6年多,面对服务化、移动及智能化、富浏览器客户端、P2P应用的需求,原有架构需要结合.NET最新的技术进一步细化,这样才能为架构师和开发人员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近期微软P&P团队启动了应用架构指南V2.0项目。
现在包括 Google、Facebook 和 eBay 等一线互联网巨头公司都在逐渐推行“没有专职测试,测试工作由开发人员完成”的全新模式,原本专职的业务功能测试团队的规模逐渐缩小,有些甚至已经完全没有了,而原本的测试开发团队逐渐在向工程效能(Engineering Productivity)团队转型。
将模型化的业务架构转化为需求方案,及其落地的关键。
Mitchell Hashimoto,Vagrant的联合作者,Kiip公司的系统管理员,在Gothenburg的DevOps Days上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个基于经验的、将组织由传统的黑盒运维文化转型为(理想的)白盒文化的路线图,在白盒运维文化的环境中,开发人员可以自由的改变生产环境。
Apollo(阿波罗)是携程框架部研发并开源的一款生产级的配置中心产品,它能够集中管理应用在不同环境、不同集群的配置,配置修改后能够实时推送到应用端,并且具备规范的权限、流程治理等特性,适用于微服务配置管理场景。
设计意图的传达是架构可视化关注的重要维度,在技术方案评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架构图或设计图,这些图形化表述在设计意图传达效果层面表现不一,本文从图形化的视角为软件架构图的评审关注点提供了参考。
本文介绍阿里资深技术专家六铢的架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