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了 网络基础架构 频道下的 50 篇内容
Roy Fielding博士是IETF发布的HTTP和URI协议的主要设计者。HTTP和URI是两个最为重要的Web基础技术架构协议,因此Fielding博士可谓是Web架构的奠基者之一。这篇论文很不容易读懂,作为论文中文版的译者,笔者试图在这篇导读中为读者梳理出一个阅读的脉络。不过笔者还是希望读者能克服困难,亲自去读一下这篇论文,因为这篇论文实在是太精彩了。
资深工程师Judith M. Myerson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讲述了内部部署的 COBOL 程序成功地转化为基于 Java 的软件即服务 (SaaS) 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应该小心提防多线程问题。
在企业拥抱数字化转型、员工队伍不断发展之际,勒索软件和其他高级攻击仍然困扰着企业
移动互联网的下一幕,用户体验将会成为产品的重要比拼点。
当我们有了几百个上千个应用后,不仅仅需要单个项目的架构设计,还需要企业总体架构做顶层思考和指导。企业总体架构需要在 技术、业务、管理 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它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
F5公司发布安全通告,指出NGINX HTTP/3 QUIC模块存在四个中级CVE漏洞,包括三个DoS攻击类型和一个人信息泄漏风险,建议用户更新至修复版本或禁用该模块以避免影响。
TPU 芯片和算力调度。
UCloud 最新发布了名为“Sixshot”的可用区特性,用UCloud VP陈晓建的话说,“可用区就好比云计算的太祖长拳,看似平平淡淡,但要打得好着实不易。”本文是解密「云计算的太祖长拳」系列的第一篇,将全面解析UCloud可用区特性技术内幕,阐述基础网络的改造和外网新特性技术实现。
本文探讨了Java虚拟线程在云原生Java负载中的表现,发现其在CPU密集型负载下吞吐量低于传统线程池,但在加速时间上表现更优,同时指出虚拟线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性能问题,需要进一步与OpenJDK社区合作解决。
5月16日晚,腾讯大讲堂·深圳站《架构之美——开放环境下的网络架构》活动在腾讯总部腾讯大厦多功能厅举办,腾讯网络架构中心总监马志强在两小时的演讲中揭开了腾讯网络架构背后的秘密。
“不可变基础架构”这一术语最近在运维社区不断被讨论。InfoQ采访了几个富有经验的运维工程师,咨询了不可变基础架构的定义和边界,以及它的优缺点,尤其对比于当前十分流行的“理想状态”配置管理解决方案。
本次分享介绍结合网易电商应用双十一压测的真实场景,来介绍逐步定位和排查应用网络问题的经验。
在Kubernetes中,Overlay和Underlay是两个术语,用于描述不同层次的网络架构。以下是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区别的简单描述:
本次分享以容器生态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分布式高性能域名解析为切入点,讲述京东如何重新定义和实践基础软件支撑容器生态建设。
所有位置的地方都涉及到代理性的技术存在。
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当下,出海成为企业寻求业务增长的一个新选择。但是企业若想保障海外业务的顺利发展,网络是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HashiCorp发布了一个Terraform推荐实践指南来帮助那些希望拥抱云技术和架构即代码(IaC, Infrastructure as Code)的企业。其中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推荐Terraform工作流,还给出了一个“供应成熟度模型(provisioning maturity model)”,同时它还提供了许多建议来指导企业如何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来对当前的实践进行演进。
2018年10月份,UCloud数据中心基础网络完成了V4新架构的落地,自此,新建的数据中心(下简称DC)全面升级到25G/100G网络,极大提升了DC容量和DC间互联的性能。
本文主要介绍为了统一管理不同编排系统的网络模块,简化虚拟网络功能的开发流程,虚拟网络工作组实现的新虚拟网络架构–C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