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了 微观管理 频道下的 50 篇内容
微观管理是指管理人密切监视或控制下属工作的管理方式,通常给人不好的印象。敏捷开发和微观管理看起来可能一点也不搭边,但实际上它们是紧密相联的。
畅销书《项目管理艺术》和《创新的迷思》的作者Scott Berkun最近写了一篇博客《一封公开信:写给喜欢微观管理的经理》,建议还在拥抱“微观管理”的经理们赶紧放弃这种做法,还在文中分析了这些经理之所以要微观管理的原因。
我们观察到,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所以我们需要“业务敏捷性”。这是系列文章《领导自组织团队》的第二篇,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自组织团队。
从Sandy Mamoli开始试用Kanbanfor1以来有四年的时间了。在敏捷2012大会上,她第一次介绍这个概念以及Snapper采用个人看板的故事,从那会到现在也有两年了。在本文中,她分享了与Kanbanfor1相关的五个首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她在过去四年里使用、培训和介绍Kanbanfor1的收获。
人才、知识和领导力是当今竞争力的通货。人力资源团队开始思考,他们创造就业体验的角色将会处于现代职场的前沿。这篇文章探讨了如何使用人力资源的消费化(或“TalentSumerization”)来创建一个社交的、移动的和消费者风格的员工体验。
我认为大多数定期使用 React 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它落后了多少。
Johanna Rothman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师,负责向IT经理和项目团队提供管理方面的咨询,并出版了多本管理领域的著作。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她提出了一个比较尖锐和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能管理多少人?
敏捷转型是一种涉及管理层的组织级变革。我们常说,管理层的认同对于敏捷是否能取得成功很关键,缺少管理层的支持,敏捷转型就可能会遇到巨大障碍。公司中管理层支持敏捷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某个优秀的工程师晋升为管理者后,从此公司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工程师,而得到了一个蹩脚的管理者。
近日,Tasktop发布了一个敏捷规划工具,该工具使用了MyLyn连接器来提供规划支持,可以跨越多种项目管理工具,如Mingle、Team Concert、Rally、Scrumworks、JIRA及VersionOne。其Eclipse集成可以将规划项目与源代码文件自动链接起来,这样开发者就可以直接从Eclipse中创建并管理规划了。
如果传统管理人员希望自己的公司在数字化转型的新世界中生存下去,他们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方式。
Esther Derby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管理者思维”,及太关注员工个人发挥最大的能力,对团队合作、团队交付最大价值是有害的。她质疑了一种普遍的看法:团队需要“看上去”是在努力奋斗,才会被认为是工作“努力”。此文也提到了工作太长时间对生产效率的危害。
作为码农的我们,经过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打拼,怀着美好的向往,我们终于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进入了管理层,成了经理。然而,梦做到最真的时候,往往也是梦醒的时刻。从码农到经理,其实也是”才出狼窝,又入虎穴”。要知道,做一个合格的经理,比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可谓难于上青天,不亚于脱胎换骨。从码农到管理层过渡,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从内而外的改变和提升。今天,我们翻译了 Toggl 的新晋经理 Thiago Duarte 分享他从码农过渡到管理层的经历和心得。
一个称职的项目经理是项目延期或失败风险最低的保证。
在《The Age of Surge》一书中,作者Brad Murphy和Carol Mase介绍了如何在扩展敏捷中采用人为本的方法,成功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书中提出了一种称为“数字浪潮”的模型。使用该模型,企业可以颠覆并重建组织的结构和业务功能,以适应数字化环境
自我管理的公司将会成为未来的工作方式之一。标准的层级管理组织转型到扁平结构的组织毫无疑问是有好处的,但显然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这篇文章探讨了波兰软件公司SoftwareMill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Manish深入探究敏捷和Scrum过程的细节。贯穿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新手如何主导敏捷项目。这篇文章讨论了站会的重要性、找出团队的优势和劣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你的团队以及如何避免微管理。
Pia-Maria Thoren写了一本书,名为《敏捷人力》,书中质疑了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作用,指出现有方法在哪些状况下会失效,以及为什么需要改变这些策略以支持现代组织思维。
试错对于员工来说,使他能够有收获、有成长,最终不仅能拿到满意的结果,同时团队配合度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