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围绕“五篇文章”调整价值导向,银行 2024 年“开门红”可否带头退“卷”

  • 2023-12-18
    北京
  • 本文字数:6159 字

    阅读完需:约 20 分钟

大小:2.96M时长:17:15
围绕“五篇文章”调整价值导向,银行2024年“开门红”可否带头退“卷”

近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召开,为明年的经济工作、金融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综合学习三次会议的公告精神,调整银行经营方向,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 2024 年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2024 年宏观政策综合学习

 

三次会议均包括对明年经济形势的重要研判和方向指导,总基调上,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目标上,做好三个“统筹”(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握三个关注点(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增长。

 

落实措施上,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财政政策重点是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货币政策重点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二者都体现了时度效的要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细节的工作要求上,货币政策强调了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科技创新是方向之首,强调对“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先立后破”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引领产业升级的增长点,这是实现增长动能转化的基础;


扩大内需方面,“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都是榜上有名的消费促进方向,会议公告也提到供给、消费两侧的调整,产业升级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要有人消费掉,所以,产业升级也意味着消费升级,有了消费升级才有更好的产业升级,“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当然,消费升级关键的还是离不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改革方面,对国企的要求是增强核心功能,民企则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迎来新机遇,还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是会重点支持的;


开放方面,由于既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又要保持汇率稳定,那么从汇率形成的角度看,增加投资吸引力是必然要采取的措施之一;


风险防范方面,重点是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三个领域,“先立后破”对地产领域的反思应该不仅限于最近几年地产业出现的状况,而有可能是回顾整个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三农”方面,提到了“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对引导人员合理流动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三农”也是数字时代的“三农”了,这与 “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是相呼应的,“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规模过大会造成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低碳发展”方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是需要多动脑筋的点,“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则已经是非常现实的需要了;在民生方面,“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发展银发经济”可以说是政策重点导向,少有所为,老有所养。

 

笔者一直认为银行各级人员都需要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方向,因为国家政策要求的内容不是银行要做的,就是银行服务的客户要做的,最终都会跟金融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上述对会议通告的介绍,都属于银行该关注的业务方向。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点要求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了,那么,银行自己的“一盘棋”又如何、该如何呢?

二、如何做好银行的“五篇大文章”

(一)统筹学习,认真领会

 

既是“五篇文章”也是“一篇文章”,一个银行,一套答卷,不是五个科目分别交卷,不同银行规模、禀赋不同,不是每家银行都能完美交上五张答卷,何况有的银行要先交的还是风控的卷子,一地一策、一行一策,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银行经营也一样。


“五篇文章”也有分工,比如数字金融”,既是所有文章的基础,也是自成一体的文章,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这个课题中,对实力不足、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进行地区性整合可能是必由之路,但是整合不能只是资产、负债,更要整合的是数字化能力,将小机构负担不起、执行不来的数字化工作落实到位,自身数字化不到位,如何理解客户的数字化?如何支持数字经济建设?大型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工作资源充足,进展显著,正是将数字化能力和经验用于支持客户数字化的好时机,支持客户数字化就是在实体层面支持数字经济建设,这正是体现“业技融合”能力的地方。


不要把“五篇文章”简单转化成任务指标,这其中蕴含着执行货币政策“存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要求,如何在存量适度增长的情况下,完成 230 多万亿金融资产结构的转换,这是从 2024 年“开门红”起就应体现的工作方向。

(二)加强“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推动结构转换

 

就结构调整而言,“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是有“扳道岔”能力的,毕竟这两项业务可以做成“体量”,有足够的“体量”才能转换结构。从会议精神看,“科技金融”命题范围很大,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新质生产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等等,都属于该命题,它是科技突破,也是产业升级,既有风险投资,也有传统的技改贷款,银行需要在贷款类别上进行重新规划,精确统计资金流向,笔者之前会议精神解读文章提到的可灵活调整的“客群规划”能力也很重要,没有这些调整能力,很难做到在业务方向上随时跟进政策导向。


“普惠金融”的范围更大,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角度看,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抓好“三农”工作、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方面都与“普惠金融”有着密切联系,即便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也提到关注“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所以,“普惠金融”真的该认真关注。

 

对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这三个“稳”字当头的政策目标而言,如果说“科技金融”侧重的是从前瞻性的视角实现“稳”,“普惠金融”则是实打实的从基本盘上实现“稳”,对银行来讲,这不仅是业务,更是责任。这两篇文章是银行需要特别关注的,而且,在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银行的市场竞争应当适度,“科技金融”、“普惠金融”需要的可能是整体信息体系、信用体系、联合风险分担机制的完善,需要更多的分工合作而非简单竞争,尤其是在业务结构转换过程中,银行体系里还有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这个命题。关于“普惠金融”的一些开展建议可以参考笔者上一篇文章的介绍

(三)做好“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助力持续发展

 

就总量而言,“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确实未必能在整个银行资产体系中占比很高,但仍需要银行将其作为业务调整方向进行重点关注,就业务而言,“绿色金融”具有地区性特征,“养老金融”更具普遍性,但是二者都涉及金融产品的持续演进和创新能力,可以在全盘业务的关联性上进行考虑,不应苛求一点,而是纵观全局,这一点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尤其如此。

 

“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供应链的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研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落地应用是需要关注的;“养老金融”中提出的“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发展银发经济”都需要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如笔者之前解读文章提到的,这两篇文章代表的可持续性、文明性也是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立足“数字金融”,转换、提供金融动能

 

本部分一开始就提到,“五篇大文章”各有分工,在之前的解读也中提到过,“科技金融”可以关注先进性,“绿色金融”可以关注可持续性,“普惠金融”可以关注稳定性,“养老金融”可以关注文明性, “数字金融”可以关注时代性,本文中则提到,“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可以支持对银行资产结构的大幅度转化,“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则助力长期的持续发展,但是这四篇文章想做好,都离不开“数字金融”这个基础,因为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银行的基本特质。

 

“数字金融”方面首先需要做好的依然是人员数字素养的提升,这包括专业开发人才梯队建设、充当融合桥梁的业务架构人才队伍建设、业务侧人员结构化思维和数据资产基础能力提升以及对技术趋势发展的了解、中高管理层架构思维能力提升,通过合理设计、定制具有本行特征、结合本行战略、融入本行实践(不是总盯着别人)的数字化能力训战融合体系,完成对数字素养的基础性提升;


加强对人才结构的调整,持续引进技术人员,既包括 IT 人员,也包括具有目标行业(比如科技金融中的细分赛道)学习背景或工作背景的业务侧人员;


加强对业务侧可深度利用的低零代码等低强度开发工具的引入和使用,让业务人员有机会亲身体验数字化能力,据笔者观察,低零代码应当成为银行开发体系的有益组成部分,以提供对具有结构化思维的人才、对值得投入开发的应用设想的筛选能力;


积极研究业务知识转化成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的工作,提升系统对业务效能而不只是办理过程的支持;积极研究中小金融机构联合共享数字化能力的方式;


积极研究整体转型、布局设计能力,这是数字时代银行不可或缺的业务发展能力,是实现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的基础。


通过自身的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银行自身增长动能从经验、关系、规模向数据要素、数字生态、金融效能的转换,先完成自身增长动能的转换。

 

在自身数字化的基础上,做好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实现更大范围定义的“数字金融”。须牢记,能做好自己的数字化,才能更好地支持别人的数字化,这也是需要业务侧更多参与数字化的原因,只有在自己身上理解了数字化的价值,知道业技融合创新的逻辑,才能更好地发现、评价别人的数字化价值,如果自己业务中的痛点都不知道、不鼓励、不坚持用数字化方式方法去解决,总是试图以各种理由绕开该深化的数字改革,只能说明自身对时代的理解尚有待加强。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对于银行而言,需要的不是别人告诉自己什么有价值,而是自己能培养起什么样的框架去观察、发现价值,如果在自身的转型实践中,都没能培养起合理的数字化价值观、没有长期理性思维指导的业技融合观念,那也很难认识到整个社会的数字化价值,难以树立正确的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理念,更难谈及从先进性、可持续性、稳定性、文明性、时代性的角度去做好“五篇大文章”。银行对“数字金融”的理解和定位反映的是银行自省、演进的能力,“数字金融”的定位也很容易与其他四篇文章出现交叉,这也是对银行布局能力的考验。

 

面对“数字金融”,银行系的科技公司该如何定位也需要借机思考一下了,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经成立了一批,该如何定位自身的发展,面向内部、面向同业还是面向客户,需要结合本行的“数字金融”这篇文章要怎么做去定位一下。

(五)调整价值导向,带头退“卷”

 

“五篇大文章”将体现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调整,笔者在之前利用价值链视角分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落实策略时,曾提到,导向的改变离不开考核方式的调整,考核是有效的指挥棒,如果考核依然是盯着旧指标、旧方向,那手段当然也只能是旧手段,换汤不换药,就像对规模的非理性追求始终未曾真正停止一样,每年的“开门红”依旧“动力十足”,当然,“开门红”的存在有其合理因素,尤其是信贷类资产,年初放款一年的收益能够最大化,放款越晚,当年收益越少,额度还有可能被调剂。


但从新的发展要求来看,考核是要建立长期考核意识的,2024 年货币增量是要适度的,但精准投放要求提高了,所以,2024 年是结构转换年,结构转换在存量调整方面的工作要求更高而不是新市场份额的扩展上,但这个行为变化需要考核指挥,因此,在 KPI 下达上,要深入研究,想好新的 KPI 体系调整前,建议暂停原有的“开门红”经营方式,省一省营销费用,先过个不那么“卷”的新年,将时间、精力先花到思考上。如果依然有开展的,也可以先不将其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2024 年的新“开门红”可以用如下方式开展:

 

1、学习的“开门红”。认真组织对三次会议文件精神的深入解读、落实建议征集,为经营模式调整做好思想动员。

 

2、研究的“开门红”。针对“五篇大文章”,总分支行开展对自己现状的认真梳理,整理自己的当前业务特征,注意,这个整理不是要求每个分支机构都完全转变成可以做“五篇大文章”的分支机构,而是确认好当前的业务模式,当前所在区域的环境,以便于从总体上确定棋盘的“布局”,有些分支机构仍然是基本盘,有些则要加速向“五篇大文章”的方向尤其是其中的某个细分方向转型,从而在全行层面构成合理布局,不是简单将“五篇大文章”作为指标任务下达,而是有针对性地调整,并且坚持长期动态调整。

 

3、推演的“开门红”。基于对业务特征的研究,科学计算结构转换的成本,稳妥制定调整方案,将“五篇大文章”的蓝图一步步实现,而不是一次性实现,“先立后破”的原则要求同样适用于银行经营模式的转换。“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这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要求,银行的“开门红”也可以把握在这个原则在资产结构转换方面进行一些尝试,以利于对更大范围的调整进行测算。

 

4、创新的“开门红”。这个创新的核心指的是考核激励体系,这一点也需要监管层面与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同步开展,对银行管理层的考核和银行内部考核体系在导向上结合,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这将是一次很有挑战性的调整,要体现地区的差异性、进度的差异性、反馈时效的差异性,是一盘高难度的“统筹棋”。

 

2024 年是银行调整的一年,需要思考如何在数字中国、数字经济中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把对规模和增速的关注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银行的经营思路确实要改变了,因为银行眼中的不应只是行业,更是国家,不应只是客户,更是人民,要关注政治性、人民性。

作者介绍

付晓岩,《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银行数字化转型》和《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三书作者。北京天润聚粮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数孪模型科技公司高级副总裁;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数字金融分会首批执行委员;信通院企业架构推进中心、组装式推进中心技术专家;中华全国数字化人才培育联盟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产教融合产业实践教授;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大数据应用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CIC 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

内容推荐

11 月 19 日-20 日在上海成功举办的首届 FCon 全球金融科技大会,以「科技 + 金融,激发创新力量」为主题,汇聚了来自金融龙头企业的数百名技术高管,掀起一场探讨新时代金融科技未来的高潮。经征得大会分享嘉宾同意,InfoQ 数字化经纬为您奉上精彩演讲 PPT!关注「InfoQ 数字化经纬」,回复「金融创新」即可获取 PPT,深度洞悉科技趋势,助您引领金融创新未来!



2023-12-18 13:024873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围绕“五篇文章”调整价值导向,银行2024年“开门红”可否带头退“卷”_银行_付晓岩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