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成立一年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已然拿下了全球顶级资本的青睐。
9 月 15 日,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宣布完成 1.2 亿美元 A 轮融资(约合人民币 8.5 亿元),公司估值一举突破 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2.7 亿元)。

背后的投资团队十分豪华:除硅谷老牌 VC 巨头 CRV、投资圈著名的 First Round Capital 外,英伟达旗下 NVentures 也在参投方中占据重要席位,亚马逊、三星、LG 等国际巨头纷纷跟进。
今年四月,DYNA Robotics 推出了其首个商用机器人基础模型 DYNA-1( Dynamism v1),展示了基于这个模型的机械臂连续工作 24 小时的效果:叠了 800 多张餐巾纸,并保持 99%以上的成功率。而到现在,Dyna 的机器人已经进入到酒店、餐厅、自助洗衣店和健身房等场景“上岗”了。
Dyna Robotics 的创始人、浙大校友杨世远(York Yang)表示,目前大多数模型只能在非常明确、精调的环境中成功运行;而 DYNA-1 的突出亮点,是能把在一个场景学到的本事,迁移到新的环境里继续用。
换句话说,DYNA-1 机器人不再只是传统的、只会做一类事情的专用机器人,而是更接近真正的“通用机器人”。
一位 CRV 的合伙人评价道,Dyna 团队不仅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深厚的技术,还懂得如何把 AI 规模化商业化落地,这在业内十分罕见,也是让他们加码投资的原因之一。

全华人的创始团队
Dyna Robotics 成立于 2024 年 9 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 Redwood City;这里是硅谷腹地,不仅有甲骨文等科技巨头的总部坐落于此,还聚集了不少初创公司。
根据其官网介绍,该公司主要致力于打造通用且强大的 AI 机器人,希望能走在实体 AGI 的前沿,把机器人从研究室带到现实商业环境中去。此前,在今年 3 月份,他们已经获得了 235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除了公司业务让不少投资人觉得可圈可点,三位创始人的组合也很吸睛:一位浙大校友,一位哈佛学霸+DeepMind 研究员,还有一位连续创业者;而且都是华人。
先来说说创始人杨世远(York Yang),他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后到美国深造,获得 UCLA 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图源:领英
在 Dyna Robotics 之前,杨世远还有一段出彩的创业经历:
2016 年,他联合 Lindon Gao 等人创立过 AI 购物车公司 Caper AI,还带着 CaperAI 加入了 Y Combinator 的冬季加速项目,在那里拿到了早期投资、导师辅导和创业资源。
2021 年 Caper 以 3.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4.9 亿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零售配送公司 Instacart,杨也加入 Instacart 并先后担任 CTO、 首席研究工程师,主导 AI 、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任务。据维基百科介绍,他在 Caper 的技术被部署到了多个北美零售商(例如加拿大的 Sobeys 等)。
另一位从 Caper AI 出来的联合创始人 Lindon Gao,11 岁时随父母从中国移民美国,从 14 岁就开始创业,具备丰富的商业视野和跨文化管理经验,擅长把前沿技术转化为可规模化的商业产品。

图源:X
据 Gao 自己在采访里所述,14 岁那年,他在游戏电商领域创办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两年后卖掉了。19 岁那年,他又创办了第二家公司 LPG Crafts,是一家珠宝供应链管理公司,如今价值数百万美元。
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本科毕业后,Gao 加入了高盛;在投行工作了两年半后,他意识到创业更“合口味”,于是离开了银行业,创办了 Caper,因为他觉得实体零售业严重缺乏创新,比如结账等任务,可以通过技术更好地实现自动化。
在 Caper 的创业初期,他带领团队与零售商做 pilot 项目,迭代产品 V1、V2,不断在真实商铺环境中调试购物车识别、结账、摄像头识别商品、重量传感器组合等功能。
2020 年,Gao 被评为“福布斯 30 位 30 岁以下精英”。
最后一位联创则是学术派代表,Jason Ma 本科就读于哈佛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后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 GRASP 实验室攻读博士 ,专业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 ,2025 年刚刚毕业。

据其个人主页介绍,加入 Dyna 之前,他还曾在谷歌 DeepMind、英伟达的 AI 部门和 Meta AI 工作或实习过。
在 DeepMind 时,他的工作主要围绕“怎么让机器人学得更聪明”;还曾以一作身份合著了一篇论文,里面主要探索了如何让视觉+语言模型来判断机器人任务是否完成、如何给强化学习设定“奖励信号”。

Ma 还研究过仿真到现实(sim-to-real) 的迁移问题:即机器人先在模拟环境里学,再把技能带到现实世界继续用。
除此之外,他还在尝试把多模态学习和基础模型引入机器人,让机器人能像大语言模型一样,不只依赖特定任务数据,而是能从大量真实世界信息里自我改进。
总而言之,这个团队既有全球顶尖学术机构的科研实力,也有把 AI 技术成功推向市场的实战经验。三位联创的履历几乎覆盖了“技术—产品—商业化”的完整链条。
在获得 1.2 亿美元融资后,Dyna Robotics 计划进一步扩充研发和工程团队,加快新一代机器人基础模型的开发,并推动其通用机器人在更多商业场景中的规模化部署。
英伟达布局具身智能
这两年,英伟达 CEO 黄仁勋开始押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将其当成英伟达下一步的重要增长点。除了 Dyna Robotics,英伟达还参投了 Figure AI。据 FAF.AE 消息,2024 在 Figure AI 的 B 轮融资中,英伟达投了 5000 万美元。此外,今年 Figure AI 的 C 轮融资里也有英伟达的身影。

去年 6 月,在中国台湾的科技会议 Computex 上,黄仁勋在演讲中公开提出具身智能是 AI 的下一个浪潮:“下一波 AI 的浪潮是‘物理 AI’(physical AI),即能理解物理定律、能在我们身边工作的 AI。”
在投资策略上,英伟达不仅拿钱投这个领域的相关公司,还在构建整个生态系统。
比如,英伟达还在硬件端加大投入,推出 Jetson Thor 系列,这是一系列小巧但强劲的 AI 计算模块,适合装在无人机、机器人里做“边缘计算”,让它们不用每次都连云端,也能本地处理感知和决策。
还有 Blackwell 架构 GPU,英伟达最新一代“大显卡”,算力超强,适合训练和运行大型 AI 模型。
对于计算平台,英伟达推出了号称“机器人专用超级芯片”的 Thor 平台,把 CPU、GPU、AI 加速单元合成在一起,价格比数据中心 GPU 更低,专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嵌入式 AI”场景设计。
当然,从 CUDA 起,老黄就深知硬件再强,没有好用的软件也没法落地。于是英伟达在软件这边也给了一整套工具,希望机器人公司不必花几年时间从底层研究算法、建仿真场景,只需要像“搭乐高”一样调用模块,就能把一个能跑能干活的机器人做出来。
一是 Isaac 平台:这是一个机器人开发工具箱,里面有感知、导航、运动控制等模块,开发者不用从零写代码,可以直接调用现成的“积木”。
二是 Omniverse 仿真环境:相当于给机器人建一个虚拟“训练场”,比如模拟超市、工厂、仓库环境,让机器人在虚拟世界里先练技能,避免现实中摔坏或出事故。
此外,还有 GR00T N1 基础模型:这是英伟达最新推的机器人基础模型,能让机器人理解语言指令、结合视觉信息,再转化为动作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你开口,它能看懂、能想明白、还能动手”。
总的来说,老黄在具身智能领域已经布局下一盘大棋。英伟达如今的动作有点像曾经押注 CUDA 的翻版:当年是让 GPU 跳出游戏机,进入科研和 AI 训练;这次则是想让 AI 跳出数据中心,进入机器人系统。
至于英伟达能否在机器人领域迎来“CUDA 时刻”,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参考链接:
https://www.dyna.co/blog/dyna-robotics-closes-120m-series-a
https://generative-value-learning.github.io/?utm_source=chatgpt.com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