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 23 日,2025 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韩夏,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国家人工智能基金负责人张建华,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总编辑王保平,中关村朝阳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娄毅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敏,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周平,以及来自产学研用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 500 余名代表参加线下会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主持开幕式。大会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实践与前沿趋势展开深入探讨,发布多项标志性成果。

韩夏在致辞中指出,信息通信科技委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以支撑重大战略决策为导向,以助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己任,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持续探索工业智能化升级路径,打造“技术赋能工业应用,需求牵引技术创新”的融合创新联合体;坚持推进技术成果赋能产业发展,开发更多普惠好用的智能产品;加快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技术融合创新,开拓更多高价值工业应用场景。
杜广达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产业部门职能定位,组织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系列活动,成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部人工智能行标委以及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建成 230 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后续将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撮合作用,研究编制“十五五”规划,围绕算力、算法、数据等底座技术加大创新攻关,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分级分类推动标准研制,深化标准应用推广,强化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会上,南京、济南、青岛、武汉、深圳等先导区和部属单位代表,共同启动“模数共振”行动。同时宣布,新一轮“2025 年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即将启动,希望通过机制创新,汇聚各方智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标委会”)介绍了成立以来在人工智能行业标准研制、生态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对人工智能十大重点方向的标准进行了宣贯。截至目前,标委会共征集到 167 项人工智能标准立项建议,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推动 20 项人工智能标准发布,推动形成标准报批稿 7 项、送审稿 19 项、征求意见稿 14 项。
成果发布环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情况分析及监测体系”。经中国信通院测算,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 9000 亿,同比增长 24%。受到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基础层增速达到 54%,规模接近 3100 亿元;模型框架层增长 18%;应用层规模增长 13%,其中,智能硬件层增长 15%,智能软件层增长 1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发布了《2025 年人工智能产业十大关键词》。2025 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不断,涌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新模式,技术、应用和生态三频共振,中国信通院通过研究洞察、词频统计,结合 130 余位行业专家的意见,提炼总结出 2025 人工智能产业十大关键词:基础超级模型、自主性更强的智能体、走向实训的具身智能、萌芽中的世界模型、AI 正在重塑软件、开放智算生态、面向行业的高质量数据集、开源成为标配、缓解模型幻觉、人工智能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巫彤宁发布并深入解读了“方升”3.0 大模型基准测试体系。相较于方升“1.0”聚焦基础语言模型测试、“2.0”聚焦多模态大模型、模型应用(代码、智能体等)测试,“方升”3.0 新增了模型的基础属性测试、未来高级智能测试,进一步深化行业及应用测试。基于“方升”大模型基准测试体系 3.0,中国信通院对国内外 141 个大模型、7 个智能体进行了测试,本次测试分别公布了大语言模型基础能力,复杂推理能力,代码能力,多模态生成和理解以及智能体场景能力等多个测试结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总编辑王保平发布了“2025 年 AIIA 人工智能先锋案例”。本届案例征集活动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中国信通院共同组织开展,共收到来自全球多个地区的申报案例 507 项,覆盖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和工业、能源、农业、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的 34 个细分领域,并最终遴选出 20 个最具落地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会上,由中国信通院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分别共建的“天然气产业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实验室”“具身智能测试实验室”正式成立,联合实验室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培育、行业应用、产业发展及治理监管等关键问题,前瞻性体系化布局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测试验证-场景对接”的全链条服务。
大会主题演讲环节,南京钢铁集团首席信息官孙茂杰分享了人工智能+钢铁实践案例;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斌介绍了小米擎天柱工业大模型赋能压铸全链路工艺的案例;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嘉庚创新实验室副主任洪文晶围绕“基于科研智能的高分子材料研发”进行了分享;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聆动通用公司总经理季超作题为“多模态具身通用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探索”的报告;华为昇腾 CANN 生态总监围绕“昇腾 AI 开源开放,共建共赢未来新生态”进行了分享。
圆桌对话环节分别从技术创新和应用赋能两个维度出发。“AI 赋能产业的新路径”圆桌,主持人央视总台资深记者孙蓟潍坊与中国商飞通用基础总师王琛、中国钢研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张云贵、中国银行总行金融科技部主管级高级经理王伟南、中国移动 AI+新型工业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周威等嘉宾共话人工智能场景赋能、价值回报、智能原生等最新行业洞察。“AI 技术进化的下一站”圆桌,阶跃星辰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系统负责人朱亦博,商汤科技大装置事业群产品总经理卢国强,中国联通集团领军人才、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模型平台研发部总经理王恺,千寻智能董事、副总裁孙荣毅等嘉宾与主持人新浪科技记者周文猛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要素、具身智能及未来发展愿景等开展了深入交流。
本次大会的召开,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和发展指引,将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助力产业各方将“人工智能+”行动落到各行业各领域的实处、取得实效,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持续注入源源不断的智能动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