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底,CR450 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其试验时速达 450 公里,运营时速 400 公里,标志着中国速度即将迈入 “400 公里时代”。中车集团作为国资委 “人工智能+” 行动中首批唯一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正紧抓数字时代机遇,肩负探索 “人工智能+装备制造业” 的使命,为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9 月 9 日,在 WAVE SUMMIT 深度学习开发者大会 2025 现场,中国中车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数字化创新处副处长、人工智能办公室推进组长陈鉴围绕 “AI 助力中国速度,中车与飞桨文心锻造智造新标杆” 主题展开分享,阐述了中国高铁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创新成果、技术突破及未来发展规划,展现了 “中国智造” 在高端装备领域的强劲实力。
AI 破解传统难题,助力高铁气动仿真与安全运维升级
1. 气动仿真效率跨越式提升
高铁速度提升面临空气阻力及能耗指数上升的挑战。在 CR450 福厦试验中,列车交会相对时速达 891 公里,优良的气动外形设计成为高速列车研发关键。传统空气动力学仿真存在计算周期长、资源消耗大等痛点,面对 200 多类复杂工况需建立数亿网格模型,并且历史试验数据难复用,车辆定型常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大大降低了创新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传统气动评估痛点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中车集团以既有仿真、试验数据为基础,构建高速动车组气动载荷标准数据库,依托百度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以及飞桨科学计算 PaddleCFD 套件,优化几何信息神经算子、傅里叶神经算子等大模型核心算法,创新性地构建了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中车斫轮·风驰空气动力学仿真大模型采用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通过高易用低功耗模型的开发,减少人工建模,简化求解流程,其与传统仿真方法相比,实现仿真周期由超算资源的天级缩短至单机显卡的 10 秒级,整体仿真效率提升 30 倍以上。结果误差小于 5%,推动我国高速列车外形设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进而推动高速动车组外形的智能优选和快速优化。
2. AI 技术加速运维数智化,为列车运行保驾护航
轨道交通行业,安全保障第一。
为保障轨道交通安全,全方位、多维度实现对轨道交通智能化、数字化状态监测,中车研究院借助百度飞桨构建国内首个虚拟传感器模型,从搭建、训练到实际部署仅用数月,而传统方法需 2-3 年。经实验室测试与铁路环线验证,虚拟传感数据与加装传感器数据同等有效,且在算法优化下,故障检测准确率整体提升 10%。目前,基于百度飞桨开发的虚拟传感器模型已加载于中车自研的积木式设备物联与计算平台,未来,高铁、动车、地铁,甚至是风力发电机、电动大巴汽车里都会有它的身影。
构建工业大模型体系,布局“人工智能+”未来
中车集团正系统性构筑大模型时代全链条工业大模型体系,以百度飞桨文心为基础,围绕业务全流程、管理全覆盖、客户全周期、产业全领域、行业全生态,端到端贯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构建起中车五高五全的“斫轮” 行业大模型体系。该体系是国内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的央企装备制造业行业大模型,已孵化 “斫轮・风驰、九章、轩构、轩知、轩鉴” 等专业场景模型,通过全生命周期赋能轨道装备智能化升级,在智能行车、智能服务、智能运维等方面优化,提升装备数智化水平与旅客出行体验。
未来,中车集团将全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聚焦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领域,推进 “人、机、料、法、环” 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升级。未来,中车将继续依托百度飞桨文心这一 “动力之翼”,推动工业焕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