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ysphere 今天发布了 Cursor 2.0,更新了 UI 界面,并在这个版本中推出了其首个自研、商用闭源的代码大模型 Composer。
Composer 的最大亮点在于其速度设计目标。他们在公告中称其速度“比同等智能的模型快 4 倍”。模型还专为 Agentic 工作流训练,支持由自主编码代理协同进行的规划、编写、测试与代码审阅。
Cursor 研究科学家 Sasha Rush 在 X 上介绍:Composer 是一款经强化学习(RL)训练的混合专家(MoE)模型,“我们用 RL 训练了一个大型 MoE,让它在真实世界编码中既强又快。”团队对模型与开发环境进行协同设计,使之能在生产规模下高效运行。
他们的表述里有个关键细节始终不清楚:究竟是从零训练,还是基于已有的开源权重(如 Qwen、GLM)继续训练?Sasha Rush 一直在 Hacker News 回答提问,但至今都回避了关于底座模型的直接问题。有人直问“Composer 是否只是对开源基础模型的微调?”他的答复是:“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强化学习的后训练阶段。我们认为,这是让模型成为强互动智能体的最佳路径。”
不过他也否认了之前的 Cheetah 模型基于 Grok 的传闻。
另外,Cursor 2.0 提供多代理界面,最多支持 8 个代理并行(简直是炼蛊模式),每个代理在隔离工作区(git worktree 或远程机器)中运行。并且在底层代码智能栈做了大量优化(如 LSP 加速诊断与导航,尤其面向 Python、TypeScript),降低 Composer 处理大型仓库或多文件改动时的延迟。
尽管如此,Cursor 2.0 的界面却让人联想起 Web 端的 Codex。它延续了大约半年前由 Claude Code 带来的趋势:弱化了“手动查看/编写代码”的过程,转而强调通过提示词让代码代理来替你执行工作。不过,对于一位 Claude Code 的重度用户来说,他可能更青睐于在终端中编程那种简洁高效的体验。
Cursor 2.0 带来了内置浏览器(正式发布/GA)和语音模式两大新功能。
内置浏览器允许用户直接在 IDE 内运行和测试代码,同时将 DOM 信息反馈给模型。(这简直是“套娃”!Cursor 本身是 Electron 架构,现在又在其中嵌入了一个 Chromium 浏览器。)
而语音模式则提供了语音转文字控制功能,方便用户启动或管理代理会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