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小米机器人团队“集邮”似的招揽了各路顶尖人才。
这不,前特斯拉 Optimus 灵巧手团队成员卢泽宇,最近也在社交平台公开了自己 加入小米机器人团队 的消息,接过 灵巧手负责人 这一要职。
在特斯拉工作的 2 年多时间内,他深度参与 Optimus 机器人的手部研发,包括触觉传感器开发、灵巧抓取与操作、手部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工作履历对口堪称完美。
卢泽宇表示,入职小米后,希望可以“加速灵巧手技术路径收敛和工程化落地”,并公开招募“志同道合”的研发人员加入团队。
他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与机器人相关的前沿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本文文末的“传送门”去和他留言互动。
另据领英信息,卢泽宇其实已经加入小米 2 个多月了,不过相关信息刚刚公开。
卢泽宇入职小米机器人
卢泽宇在 2023 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专业方向为攻机电、机器人与自动化工程。在这里,他深耕了 机器人灵巧操作、嵌入式系统、触觉传感 等关键技术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
图源:小红书卢泽宇个人账号,@Zach 卢泽宇
在读博之前,他还曾前往多所名校参加科研实习,积累了机器人运动学与智能系统方面的实践经验。
2016 年,他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参加过一个夏令营,次年前往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科研实习生。2018 年,他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机械工程系的 Robot and Protein Kinematics Lab,继续做科研实习。
2023 年起,卢泽宇加入特斯拉,从机器人研发工程师(Robotics Engineer)实习生一路走到全职工程师,参与了 Optimus 机器人灵巧手的核心研发链路。
起初,他先在特斯拉 Bot/Optimus 团队负责触觉传感器的概念评估、样机验证与测试,参与模拟 / 数字电路设计、PCBA 原理图与板级布局,以及整套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
随后,他转为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实习生,工作重点从传感硬件进一步拓展到机器人手部本体:负责类人手的“触觉皮肤”早期开发与集成,参与工厂场景的机器人抓取与操作任务,以及手部结构设计等关键模块。
2024 年,他正式转为特斯拉的全职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继续深度投入 Optimus Hand 的核心研发,包括灵巧抓取、复杂操作动作设计与触觉感知系统等工作,真正进入机器人灵巧手“从设计到工程落地”的主力阶段。
他在特斯拉积累了从硬件到底层感知、再到结构与操控的完整经验,横跨“模拟与数字信号处理、雷达感知、电源系统”等多个底层硬件方向,是 构建机器人灵巧手“感知系统”的核心底层能力。
小米通过自家官方媒体 XIAOMITIME 也表示,他们把前特斯拉灵巧手工程师卢泽宇请来,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机器人“手更灵、活更细”,加速先进控制系统的工程化应用,为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打基础。
“随着前特斯拉 Optimus 灵巧团队成员陆泽宇的加入,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长期战略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陆泽宇在公开声明中表示,他将在小米机器人领导灵巧技术研发,加速先进操控系统的工程化应用。小米在具身智能领域也发展迅猛,近期开源了其 MiMo-Embodied 大型模型,并招募了多位业内知名的研究人员。
小米聘请卢泽宇,凸显了该公司在提升机器人灵巧性方面的雄心——这是迈向下一代人形机器人平台的关键能力...”
特斯拉 这边,现在 “手部灵巧性”仍是一个瓶颈,他们还因此大幅下调了 2025 年机器人的量产预期——今年 3 月还预计生产 5000 多台,到夏天就已经削减至 2000 台;希望先集中突破手部与结构设计。
另外据马斯克透露,他们目前正在敲定 Optimus V3 的设计。这款在他看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产品”将实现大批量生产。
他表示,这款产品会拥有“像人类一样灵巧的手”,为此 Optimus V3 将搭载复杂的手部设计和帮助理解现实的“AI 思维”,预期每条手臂将搭载 26 个执行器。
小米机器人团队正在招揽顶尖人才
小米机器人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扩张,当前开放岗位达 257 个。
其中包含 12 个灵巧手机器人方向职位,覆盖机械设计、执行器研发、具身抓取算法等关键环节,望吸引多位业内重量级研究人员加入,进一步补强机器人技术栈。
另外,小米还 11 月开源了首个跨域具身大模型 MiMo-Embodied,这是一款统一的 VLM,将自动驾驶和具身人工智能的任务融合到一个单一模型中。
而深度参与 MiMo-Embodied 的人,正是今年备受关注的明星人才——“前 DeepSeek 核心研究员”、95 后“天才少女”罗福莉。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隐姓埋名”后,在 11 月 12 日,她的去向终于正式揭晓:已加入小米,负责 MiMo 团队,主攻空间智能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从罗福莉官宣入职小米,到她所在团队推出首个成果(MiMo-Embodied)还不到 10 天,这个大模型成功解决了 自动驾驶 与 具身智能 两大领域长期存在的知识迁移难题。
而且在实测中,MiMo-Embodied 在两大领域共 29 项基准测试全部拿下第一,覆盖环境感知、路径规划、抓取、导航等核心能力,实现“自动驾驶 + 机器人”的技术闭环,为未来的具身 AI 奠定基础。
话说回来 ,小米不是最早做机器人的,也称不上技术最硬核,但它是 真正把“机器狗”推向大众视野的——首次把机器狗的价格打至万元以下,仅为当时波士顿动力机器狗的 1/50。
2019 年,四足机器狗赛道火热,小米内部悄然组建了一支具身智能团队,通过一系列内部攻坚与追觅的合作磨合,在 2021 年推出了 第一代四足机器人:“铁蛋”。凭借超级性价比和高科技属性,铁蛋一炮走红。
随后,小米趁热打铁,同年成立小米机器人实验室,乘胜追击要将铁蛋二代狗升级并量产,试图商业化,并把更多资源压在更具挑战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扬言要比特斯拉更早一步发布。
2022 年,小米推出人形机器人——铁大,成为国内首批能与特斯拉擎天柱对标的公司之一。
但机器人事业的热度,并没能换来小米内部的战略定力。随着铁蛋 2 商业化的失败,内部高层缺乏机器人经验,方向繁复调整,导致人形机器人迭代停滞,小米核心技术人员先后出走。高开低走的小米机器人业务由此陷入沉寂,重要的机器人大会也难见踪迹。
2023 年,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创业公司遍地开花,关于小米继续押注人形机器人的传闻也时不时浮现。
同年,小米成立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计划五年投资 20 亿元,在亦庄建设仿人机器人研发与制造基地,并联合优必选、京城机电共建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天工”机器人。这被视为国内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初具规模的重要信号。
真正引发外界热议的是 2024 年:小米机器人整体并入小米汽车体系。表面上看像是“降级”,但产业界的解读恰恰相反——自动驾驶,是机器人最落地的形态。车厂,是做机器人的最佳载体。小米没有停止做机器人,只是换了一种更务实、更产业化的方式继续推进。
除了小米机器人“进厂打工”,业内也不断听到小米内部仍在迭代人形机器人的消息,只是产品尚未公开亮相。
今年 2 月,小米新增两项与机械手及机器人相关的专利,指向其在灵巧手技术上的深入布局。
除了自研体系的不断强化,小米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动作同样值得关注。
2024 年,小米投资了一家具身智能科技公司“小雨智造”,目前已完成了亿元种子轮融资。据了解,这是小米集团投资的首个具身智能企业。
更广泛来看,小米通过智造基金、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等机构构建具身智能投资网络,累计投资近 50 家企业,金额超 150 亿元,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与应用场景。
One More Thing
11 月,字节以“多次泄密”为由开除 Seed 研究员任赜宇,也是前小米人形机器人“铁大”的上肢负责人。
任赜宇是机器人领域的大 V,在知乎上拥有约 8.6 万粉丝。他曾在个人知乎主页上详细分享了研发小米机器人“铁大”的心理路程,描述“为了研发,连续 26 天吃住在公司”的攻坚细节。
卢泽宇贴子传送门:http://xhslink.com/o/7Z81O2aast6
参考链接:
https://www.linkedin.com/in/zeyulu23/
https://xiaomitime.com/xiaomi-hires-former-tesla-optimus-engineer-to-boost-robot-dexterity-7741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