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结束了我职业生涯中最离奇的视频通话——与一位应聘我们 L3 软件工程师职位的候选人进行的现场视频面试。面试伊始进展异常顺利,从背景资历来看,这位候选人堪称完美匹配。然而进行到中途,他突然无法继续详细讲述自己的技术经历。经我再三追问,他最终承认是借助人工智能准备的面试,我当即终止了面试。本文将详细记述这段经历,并还原我一步一步发现候选人隐瞒真相的完整过程。
面试准备
在 Kapwing,我们的面试流程通常从内部审核提交的简历开始。如果候选人具备相关经验,我们会邀请他与团队成员进行一场为时 30 分钟的电话初筛。Sam(化名)看起来非常符合我们对 L3 级别软件工程师的要求。他是一名硕士在读生,正在一所知名高校完成学业,简历中列出了在三家不同初创公司的相关从业经历。为了准备这次面试,我提前审阅了他的简历,并准备就其中的一些项目经验提出几个问题。

虽然简历看起来有些过于优化关键词,但列出的公司确实存在,时间线也与他们的在校时间相符。此外,这位候选人在 LinkedIn 上拥有一个公开的个人主页,配有真实头像,所列经历也基本一致。整体看来背景靠谱,因此我们决定安排一次初步电话面试。
我们的电话筛选流程
在对潜在的软件工程师候选人进行电话筛选时,我们的主要目标并非评估其工程技术能力,而是更好地了解候选人——包括他的职业目标和专业经验,从而判断双方是否合适。电话筛选通常从双方的自我介绍开始,接着是围绕其职业经历展开的一些问题。最后,我们会预留时间,让候选人就 Kapwing 提出任何他感兴趣的问题。
鉴于我们过去曾成为招聘欺诈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一项政策:电话筛选必须通过开启摄像头的实时视频通话进行。如果候选人未打开摄像头,我们会礼貌地请求开启视频,或建议改期面试。此举有助于确保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位真实且与其个人资料相符的候选人。Sam 也不例外——他准时出现在视频中,并打开了摄像头。
我与 Sam 的面试
在初次的视频通话中,我通常会先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和 Kapwing,然后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以及你对下一份工作的期待。”
Sam 的回答非常契合。他曾在几家规模与我们相近的初创公司工作过,这是一个加分项,因为不少人初到小团队时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此外,他也有使用与我们在 Kapwing 所采用的技术栈相似的经验——包括 React、Node,以及在 GCP 上进行服务器的构建与管理。更重要的是,Sam 在文化上也显得非常契合——他自己也是视频创作者,能够深刻理解我们在 Kapwing 努力解决的许多视频编辑痛点。。
我对继续这场面试感到十分兴奋,于是问道:“跟我讲讲你在最近的某个岗位中遇到的一个技术难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它的?”
Sam 的回答也相当不错。他先介绍了自己最近在一家小型初创公司工作的经历,该公司为日托机构开发了一款管理应用,用于管理家长、照护人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他具体负责其中一个功能模块,使学生可以在放学时向家长发送通知,表明自己已准备好被接走。
他接着描述说,在一次客户演示测试中,他注意到应用触发了大量短信通知,导致服务器负载激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在后端实现了速率限制,在前端采用了懒加载策略,同时还引入了对 DynamoDB 的分页处理以及消息发送的重试机制。
从表面上看,这段经验与我们在 Kapwing 所面临的问题高度相关。由于各种短视频热点带来的流量激增,我们常常需要在高负载期间进行请求限速,同时在用户的视频库中使用懒加载或分页处理,以保障网站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我很期待深入了解 Sam 在这些方面的具体实现。
疑点重重
尽管 Sam 描述的项目看起来与我们工作相关,但我仍想进一步了解,他是否真正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业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于是我问他关于服务器负载激增的具体情况,以及可能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Sam 开始解释说,日托机构可能有一个三十人左右的班级,如果老师要一次性向所有家长发送短信通知,那么 Twilio 的 API 可能会触发速率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将消息请求进行批量发送”。
这时候我开始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Twilio API 无法一次性发送 30 条短信,这说不通——这更像是一个扩容问题,通过升级服务套餐完全可以轻松解决。即便确实存在限制,“批量发送消息”似乎也不是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反而可能让瞬时发送大量消息的情况更加频繁。更进一步,我对这个应用使用场景也产生了疑问:老师什么时候会想同时向每个学生的家长发送 30 条短信通知来接学生放学呢?如果是只有 5 到 10 个学生的小型日托机构,又是否会遇到类似问题呢?
Sam 回应说,关于批量处理的部分,我的看法可能是对的,他可能记错了这个解决方案。但他坚持说,Twilio 的速率限制的确是一个问题,他在后端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时,我决定回到他之前提到的另一个细节,想着也许他只是因为紧张或时间关系一时记不清。我记得 Sam 曾提到过(也写在简历上)他在开发这个应用时为 DynamoDB 加入了分页处理。我对此颇感兴趣,于是问道:“你们当时为什么会决定做分页?是对哪部分数据进行分页处理的?”
就在这时,Sam 回答道:“嗯,让我想一下………”随后就陷入了沉默,仅偶尔发出一些“嗯……”这样的语气词。
揭露与坦白
视频通话中,我们几乎只是沉默地对视了两分钟。最终,我打破沉默,问道:“你怎么会不知道自己分页的到底是什么数据呢?”
这时我已经基本确认:眼前的这位候选人并没有如实陈述自己的经历。我们俩似乎都陷入了某种错愕——他显然没有预料到我会就细节继续追问,而我则感到一种超现实的违和感:竟然有人敢在实时视频面试中如此公然造假。
沉默片刻后,我还是开口问道:“你能坦白告诉我真相吗?你实际上参与了哪些工作?”值得肯定的是,Sam 选择了坦白。
他承认确实使用了人工智能来准备这场面试。他说自己曾短暂参与过那个日托类应用项目,但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且从未参与过先前提到的那些功能开发。至于 React 前端,他确实有一些开发经验,但距离他上次接触后端系统已经过去一段时间。
结束面试
在 Kapwing,我们通常在面试结束后会通过邮件发送一封后续说明信——无论是决定拒绝还是推进,我们始终坚持过程的透明与尊重。但这次,我在通话中就直接告诉了 Sam:我们不会进入下一轮了。
临结束前,我对他说:“软件行业的圈子其实比看上去要小得多,诚信与声誉会伴随你很久。”我告诉他,我觉得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经历很重要。他听完后,表示感谢,然后我们挂断了视频。
AI 时代的面试反思
这次经历尤其让人感到不真实,因为候选人竟然能够凭借人工智能走到如此地步。在以往的招聘骗局中,我们见过一些候选人制作看似虚假的简历,或者不愿意打开摄像头。但在这个案例中,对方是一个真实的人,LinkedIn 个人资料也是真实的,只是通过 AI 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了“增强”。这在某种程度上令人感到不安,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相当善于判断人品的人,在面试的前 10 到 15 分钟内,这个人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候选人,我本来会非常期待他加入我们的团队。
如果这位候选人晋级,我们面试流程的下一阶段将是一个专为求职者设计的居家编程项目。如果我们让这位候选人进入下一阶段,我毫不怀疑他能够凭借人工智能出色地完成这个带回家项目。
经过反思,我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想分享给其他初创企业创始人或招聘经理们,以备遇到类似情况时参考。
即使是在行为面试中,也要问详细的情境问题。在这个案例中,人工智能的准备帮助这位候选人谈到了公司、他的经历和项目,但却未能将这些单独的信息串联起来。例如,他提到了自己在日托机构的工作经历,也谈到了他为数据库调用做分页的项目,但当我具体询问到底是什么样的数据集合大到需要分页时,他却无法回答。对于一个大语言模型来说,可能更难在那种具体的生活经历背景下迅速给出合乎情理的回答。
多问一些和“人类经验”相关的问题。候选人难以回答的另一个方面是,他的技术解决方案究竟是如何与人类问题相对应的。例如,他提到自己添加了懒加载功能,但却无法具体描述需要添加懒加载的用户界面,以及产品的最终用户在使用该界面时的体验。大多数人类工程师不应该盲目实施,应当能够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更改会产生影响,不仅是对指标的影响,还包括对用户的影响。
坚持要求开启电话屏幕上的摄像头。一些候选人可能会将电话面试外包出去,甚至在视频通话中使用人工智能头像或声音,因此进行实时视频通话可以有效确保候选人的身份与其所称相符。如果候选人因某种原因不方便开启摄像头,我们的政策是礼貌地要求改期面试。
在招聘之前,一定要进行背景调查。核实候选人的说法非常重要,虽然一个人或许可以伪造经历,但要让前同事也帮着“背书”就困难得多。我相信,在 AI 时代,进行背景调查是做出最终录用决策前的关键环节,以便更好地评估候选人的工作经验。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专业精神和同理心行事。尽管候选人使用人工智能准备了面试,我仍然觉得他是一个努力找工作的人。值得称赞的是,他诚实地承认了自己使用人工智能准备面试的事实。我相信人们并非有意撒谎,而是在觉得别无选择时才会这样做。声誉是双向的,责备候选人或指责他浪费时间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最好以专业的态度结束通话,并把每次面试视为一次学习的机会。
结语
我不仅将在我们的博客上分享这篇文章,还会与内部团队分享,以便进行培训。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意识到,有些候选人可能会选择借助 AI 夸大自己的经历,而这一点只有通过更具体的提问才能发现。
对于正在求职的朋友们,我的建议依然是:“真诚会让你走得更远”。即便你拿到了 offer,如果你在工作中表现不达预期,那份工作也很可能不会长久。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招聘经理和候选人。我也很想听听你们的类似经历!
原文链接:
https://www.kapwing.com/blog/what-its-like-to-interview-a-software-engineer-preparing-with-ai/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