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飞天发布时刻」2024来啦!新产品、新特性、新能力、新方案,等你来探~ 了解详情
写点什么

如何从 0 到 1 开启一段技术创业之旅?

  • 2019-08-12
  • 本文字数:11494 字

    阅读完需:约 38 分钟

如何从0到1开启一段技术创业之旅?

当突然有一天,创业的梦想点燃了你的内心,让你无法继续安于现状。如何从头开始启动一个创业项目?本文整理自融云 CTO 杨攀于 QCon 北京 2019 的现场演讲,更多技术团队管理及创业相关内容请持续关注 QCon 上海站


在“创业”前面有一个定语,叫“技术”创业。什么叫技术创业?首先是技术人员去创业,你未必做 CEO,只要是创始团队的一员就可以了。比如我本人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 CTO,并不是 CEO。还有,创业的核心价值一定是围绕技术展开的,公司的核心价值一定掌握在技术人员手中。当技术人投身到创业中,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技术合伙人或者核心员工,很多时候你也可以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比如你如果能分享到公司最后的期权,我认为你就已经参与了创业。


在这之前,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有助于我讲后面的内容。从 2002 年开始工作至今 17 年,我的整个工作经历全部是围绕社交和通讯来展开的。


之前在工作中有一次机会,我作为负责人,参与了 MSN 在中国的一个落地项目,叫“MSN Message Mobile China Hub”,简单地说就是:MSN 可以绑定手机短信,如果你离线的时候接不到 MSN 消息,可以收到一条短信通知。后来我就来到了中国移动做飞信,高峰的时候,我们有几千人在做中国飞信的项目,管理数千台左右的物理服务器,是个非常大的业务。


然后在 2014 年我和原来飞信的核心团队出来做了融云,把即时通讯业务做成了一个平台。即时通讯这个技术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范围内,就几家公司掌握应对亿级以上高并发的技术:飞信、腾讯、旺旺,其中腾讯有两个产品,微信和 QQ。除了这几个团队之外,别的团队都做不到亿级到十亿级的水平。所以也买不到教科书——到市场买不到即时通讯的技术书籍,只有跟着人做过才会。所以,其实好多 APP 在前几年都是没有通信能力的。我在公司最近一次发布会上做了一个比喻:我们就是普罗米修斯,把“即时通讯能力”那个火种拿下来,给大家用,让大家可以不用懂即时通讯,简单地集成 SDK 就可以用了。我们做的就是把这个东西普惠化。


我们公司做的买卖就是以技术为核心的,我做这些就是技术创业。我后边讲的内容就是 2014 年前后几年,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为什么出来创业做这个事情。

为什么要创业?

大概 2012 年左右时候,飞信开始走下坡路了。我当时已经 32 岁,好多公司像 BAT,也给我发很好的 Offer,级别也是足够的。我当时在这样的背景下做了一个思考:人到中年,去一个大公司,发展不一定会顺利。后来我就想,那做什么?有没有机会自己干一下?而且在这之前,我平时关注整个互联网产业也有好多年了,发现互联网产业大概经历了两三波小周期。比如说当年看的都是豆瓣之类的,好多新一代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我发现自己大概有点感觉了。另外因为我的工作后期也积累一些人脉,发现一些条件可能是具备了、成熟了,我才考虑出来。



我这里总结创业的原因要先看主观因素。好多人创业,只是因为“老子不想再为别人打工了”。无论是出于一种怨气还是志气,都是这么一个想法:我不想再给别人干,我想自己搞。另外还有的人内心天生就是个创业者,会说:“我就是想干一番不一样的事业,我不想再每天在这儿朝九晚五地这样工作”。


客观上,可能你正在从事现在的工作,有一天突发奇想,发现市场存在着这么一个机会,客户有这么一个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可以去做。还有一种,你当前掌握的技术就是行业热点,你一直在做相关工作,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在一个大公司,比如一个研究院或者实验室,突然这个机会来了。比如说有人之前就是搞 AI 的——AI 这个东西不是这几年才有的,它有好多年了,AI 的这一波创业火了,那我们就出来创个公司吧。我认识的好多创业者,全部都是之前的工作就是做这个的,然后突然发现我做的东西就在下一波浪潮前面,那我就可以出来了。还有一种,我遇到非常非常多,本身自己根本没有创业的想法,但是被朋友拉出来了,机缘巧合。这种我觉得也算是一种形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观是个诱因,如果没有前面两个主观的因素,其实好多人是不会受其他东西诱惑的。一旦心里那个想创业的冲动已经萌芽,好多行为、思考也会跟着变化。比如说你吸纳的信息、关注的热点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你会更关注一些其他信息。比如你原来看的是 QCon、InfoQ,现在你可能想去看 36 氪,或者虎嗅。你会感觉整个产业的一些浪潮,从这一方面就已经引发一些细微的变化。再加上一些客观的因素,这才是满足创业的一个条件。


前面我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的”,我对自己的定位也比较清楚:我认为自己不是帅才,而是将才。即我的执行能力非常强,让我带一个队伍去做某一些方向的突破和研究,这是我的强项;但说让我组织一家公司什么的,就算我有能力,我也未必有意愿去干。还有好多的人,因为各种条件的原因,比如说已经成家立业了——我发现就是很多有小孩的人,出来创业是很难的,因为真的要出来的话,基本上家庭那部分就抛弃掉了。我认识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是上海交大的一帮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就搞一些东西,到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创业,到今天已经拿了 A 轮的融资,做得非常好。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和他们聊一下。他们属于自己吃饱全家不饿,是种非常好的状态。所以,我也并不是劝所有人都一定要去创业,但是你可以加入一个创业队伍。

创业需要什么准备?

说说创业的前提条件。通常这些因素都在那摆好了以后,创业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首先,前面说了,你要有个主观的条件,你要有创业的动机,你要有精神动力,你要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


然后你要选择一个事情,要真的有需求存在,这是个选赛道的问题。你不要选一个巨头所在的,或者你认为挺好但实际上没什么需要的。选赛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好多人选的东西根本就只存在于想象中,不存在于现实。这种我觉得还不是最差的情况。因为这种刚一做,就会遇到失败,就可以不做了,损失不会太大。最可怕的是选了一个赛道,看起来它是有,但是非常小,或者说很难被颠覆。这样的话,你会做到一个很难受的阶段才会停下来。这是我认为最痛苦的。


此外,你得在某一领域拥有优势技术,这个技术是你核心竞争力。这块我后面还会讲到,我做跟技术相关的决策时,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到底多重要。


还有就是对的人要具备。你出来创业,无论是你当领导,找了一堆人跟着你干,还是你找一个老板,跟着团队一起干,两种形式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找到对的人。如果找的人错了,这方面是一个非常大的坑。


最后就是资源,to C 的创业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就能成功的,我劝绝大多数技术人员不要再去搞 to C 的创业。因为 to C 的创业,其实目前比拼的根本就不是技术,而是资源。拼的是创始人、创始团队在一个领域里有什么好的资源和渠道,包括资本也是一种资源。只有 to B 的创业,我们搞技术创业才有机会。


另外钱肯定是要具备了。投资人都会说“你自己要出一点点钱”,但尽量不要把房子都卖了,倾家荡产去搞——这倒是一个标准的创业模式,但不要这么做。还有一点,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投资人都是这样的:除非你自带光环(绝大多数人都到不了这个水平),否则投资人不会在只有一张 PPT 的时候就给你钱。所有投资人一定要看到你的点子变成一个真正的东西,是能用的,有一批种子用户,至少到这个阶段,才会有人给你钱。这也是我刚开始创业时遇到的。我不是上来就做融云的,大概探索了半年时间,也跟很多投资人聊过,也拿着一个 PPT,也做一个小的原型去给人家讲,人家说:“你这个不错,等半年之后,你做出来有人用了你再来找我”。基本都是这个情况,所以大家不要梦想着靠一个 PPT,或者一个小 Demo 就拿到钱,这是非常难的。


最后一点,我认为创业最大的困难是去职的问题,就是离开现在公司岗位的问题。好多人有创业想法的时候,本身在岗位上做得非常优秀,一旦想离开,老板一定会挽留,会涨工资、调换职位、升职,这对于创业而言是非常大的阻碍。我为了出来创业,前后铺垫了大概一年时间,找到一位接班人,把所有工作安排好,然后跟老板说“我要去创业”时,我们老板说:“噢,你走了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影响”,一下就放我走了。当时很多同事还特别纳闷,说:“我们都想出去创业,为什么老板只放你走?”我说:“你们都不知道我已经做了一年的准备。”

选赛道

然后说赛道的问题,就是我刚才要聊的“为什么选择 to B 领域创业”。



这是我对绝大多数技术创业者的建议。因为我算是人到中年才出来创业,跟我刚才说的那些大学毕业生不太一样。我最关心的问题是我这次创业的成功率。其实从创业走到赚到大钱的时候,前后差不多也得十年。这样一算下来,我在到创业这个阶段时,岁数已经非常大了,所以我其实非常追求创业的成功率。我的一个思考就是,按照 to B 领域创业的特点,只要选对一个有价值的领域,选的东西是别人需要的,就可以活下去。有很多 to B 的公司,经历了前期的起步以后,把产品也做出来了,也有客户了,能收来钱了,一直做下去,即使做到最差的情况,这个公司也不会死掉,会一直活下去——最差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做到这个状态。


另外,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能够做到这个领域的第一,那就可以在商业上做到第一。现在很多竞争大家都会想:这个公司技术很牛,市场和销售很烂;那个公司技术很烂,但是市场和销售很牛,又能融资。最后在 to B 的领域什么公司会胜出?一定是前面那种。如果把时间拉的足够长,两家公司都没有死掉的情况下,最后东西做得好的还是会赢。这是技术创业非常大的一个特点。


拿我们公司举例,其实刚开始进入市场时并没有比别人领先,产品发布同期市场上也有其他公司的产品发布了,我们融的钱又没别人多,初期市场做得也不如别人。我们大概用了一两年的时间,靠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掰过来了,做到了行业第一。我们内部认识非常清楚:只要把时间拉长来看,我们所有精力都投入在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好,那么就一定能赢过别人。如果客户是被他们的市场宣传和销售吸引来了,最后发现东西不好,客户一定会换掉的。所以这是技术创业的一个核心优势。


另外,前面我也说到了,技术创业不是完全资源导向的。to C 创业是资源和渠道导向,现在市场已经变成这个样子:要求创始人必须具备自己的资源,自带一些东西来做。现在 to C 创业其实大家也知道,就是烧钱。一启动就是几亿甚至几十亿规模,技术团队在创业初期乃至中期根本算不上核心竞争力。还有我创业之前观察多年,发现 to C 的公司死法太奇葩了,很多死法不是自己做得不好,巨头进来都不算什么奇葩的死法。


比如说你正在做一个领域,今天特别火,整个互联网都在传,你就投身进去了。等你把东西做出来,发现大家去玩儿别的了,现在消费者的关注焦点变化实在太快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上个礼拜在关注什么热点?上个月在关注什么热点?上个季度在关注什么热点?你会发现在 to C 领域,完全都是变化无常的。


我们现在的客户,它们基本上都是 to C 的。我们有那么多的开发者在平台上,所以非常了解中国现在什么东西比较火,在平台上看惯了产品的生生死死。2015 年,我们平台一年内上了 12 个拼车服务(拼车服务里的 IM 沟通是最基本的需求),到年底全部都关门了。热点说过去就过去了。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做技术创业,就看一看 to B 的领域。to B 领域其实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提供 to B 的能力,比如说好多提供客服服务、财务服务的,包括像石墨文档这种提供在线办公的;还有一种是提供 to B 的技术,创业公司肯定做不了 IaaS,但是可以做 PaaS、SaaS 的业务,也是比较好的方向,甚至把方向定位在开发者服务上都可以。

创业的时机

创业的时机也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我前一阵子大概总结了一些经济周期,比如说,2000 年左右出现一波公司,现在变成大公司上市了;又过了十年又一波;这回又十年了,又要来一波。还有一种小的投资周期,每隔三年会有一大笔钱进来,然后再过一两年,市场上又没钱了,到第三年,又一大笔钱进来,这也会催生出创业的时机。



一般来说,在两个周期间的低谷时期成立的公司比较容易成功,因为当投资最热的那个点出现的时候,这样的公司是从最底下爬上来的,而若在最热的时候才开始做,就正好赶不上前一个周期的节奏了。


但是这个其实也挺扯的,我想说的就是,其实没有什么时机的问题,不要太注重这么大而虚的东西,而是要想另外一个问题:当你有一个想法时,别说这个星球了,就说这个国家,再细化下到北京这样一个城市,就有无数人跟你有一样的想法,想过同样的事情,跟你的能力也差不多,甚至可能比你能力好,可能比你还有钱,也在干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任何时候,一旦前面说的几个创业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就赶紧去干吧,不要再等什么好的机会了。就算你前面几个条件准备的还不够充足,我觉得你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当你已经把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知道该怎么去解决了。

人(团队)最重要

再下面一个话题,是人的问题。前面说的好多条件都是外物,但创业其实说来说去,最终看的就是创业团队能做到什么样子。我发现好多电影(非文艺片,而是大片那种),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它们有一个模式,前四分之一时间基本是在说如何组一个团队——先有一个老大,然后到各处去,你有什么技能,我就把你找来,加入我的团队吧。回忆了好多电影,包括最近一个国产电影《飞驰人生》,沈腾演的那个,开始先找他的技师,找他之前的领航员。还有《银河护卫队》,两小时的电影,到第 19 分左右这五个人才汇到一起。所以创业的开始一定是找人的过程。



我在这块给的建议只有一个:找熟人。如果你想保证这次创业的成功率的话,这是第一原则;在我个人来看,是唯一原则。


我从 2014 年开始,跟很多创业者聊过天(因为当时他们都是我的客户),发现很多创业者都是“我有一个主意,还有点钱”,就跟我说:“你帮我找一个技术合伙人”。这种创业都是特别不靠谱的。因为两个人根本就不认识,哪怕说你的一个朋友给你介绍了一个合伙人,有朋友背书,我觉得都不是一个很靠谱的事情,因为你对这个人根本就不了解,老板不了解技术合伙人,技术合伙人也不了解老板。


曾经我在 TGO 鲲鹏会群里聊天(绝大多数群成员都是技术管理者,都是各公司的 CTO、架构师、技术总监),还被大家群起而攻之,因为大家在聊一个话题“我们被老板坑得多苦”:找了一个很不靠谱的老板,最后被坑了,这次创业就白干了;还从大厂里高薪辞职出来,自己还贴了钱… 我在群里抛出一个话题:我还见过很多老板都是被不靠谱的 CTO 坑死的。一堆人在群里就说我。其实我想说的是,正反两方面都会有的,你跟不太知根知底的人一起创业是很难的。为什么?因为创业过程实在是太痛苦了,你们会遇到特别多各种各样的困难,今天遇到了一个事情,可能几个合伙人就吵起来了;明天又遇到了一个困难,又打起来了,怎么一直合作下去?人心隔肚皮,今天吵起来,后来看起来好像大家又和好了,实际上大家心里有很多伤痕存在,这个东西不断积累,到最后会被放大得很厉害。


所以我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找熟人创业。如何做到这个呢?以前也流行过这么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善待你身边的小伙伴”。你身边那些熟人,未来就是创业的朋友。无论他是你身边的技术人员,是产品经理,还是你认识的市场同事,未来要么是你成为老板带着他们出去,他们跟着你干;要么就是你小伙伴里有牛人,将来是你的老板,带你出去干,都可以。所以我认为,如果你现在就想创业,可能几年之后才会去做,但是这个工作关系一定要维护好。而且还有可能的一点是,你的客户对接人也可能会自己当老板去创业,所以你认识有能力的人,跟他搞好关系是很重要的事情。

抓住幸运星

下面再说一下我们的幸运星。融云在创业历史的不同的阶段遇到了这些客户,才让我们能够走到下一步。


特别有意思的是百姓网,它是我们融云的第一个超大客户。他们怎么用上我们产品的呢?就是在 2014 年 QCon 的展位上,百姓网的 CTO“艾芙(徐雁斐)”跟我沟通了一下以后,2015 年 2 月份就开始集成我们的 SDK,然后就上线了。上线以后,我们才发现这是这么大一个客户。之前我都不知道百姓网这么厉害。


后来我们在 2015 年遇到“秒拍”这个客户。秒拍说“我们要做直播”,但我们当时根本就没有直播的能力。那么融云在直播里提供什么呢?我们提供弹幕。我之前说到过我们一个小时发了一千亿条消息,就是在一个直播聊天室里,有一百万人同时在线。这是什么概念?诸位可以脑补一下。


其实在与秒拍合作之前,融云做的是类微信群那种模式,微信群上限只有五百人,我们融云做到支持三千人。但是人数再多,群的模式就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了。现在我们聊天室能支持几百万人同时在线没问题,这就是跟秒拍一起合作出来的。然后秒拍弹幕又发现有个问题:因为有人点赞,主播那里就会冒泡,他们开始做的时候特别实在,游客一点,主播那就冒泡了,结果发现手机很容易就崩溃,因为手机受不了那个流量——CPU 也受不了,UI 也受不了。后来我们引入了抛弃策略、优先级策略,加了好多能力进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客户带着你进了一个新领域,带你趟了一下,你在这个领域里就懂了,会玩儿了。


我想说,你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去识别并抓住幸运星。如果把这个客户忽略了,意味着可能失去了进入一个领域的机会,失去了建立一个产品场景的机会,就会失去更多的市场机会。这是一个挺重要的核心。

拧巴的轮回

然后讲讲我创业中节奏感的问题,分享一些具体的实例。我们的产品是 2014 年 6 月 30 号上线。我印象特别深刻,为了上线还熬了一个通宵。然后有人问我,你对当时上线第一个用户有什么印象?我回忆了一下,上线了 APP 后第一个用户是哪个,但是我完全没有印象了。不过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是,我们第一年的目标是:到 12 月 31 号,有 1000 个应用在我们平台上注册。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认为这个模式可行:有人会因为 IM 这个功能,把一个第三方的 SDK 集成到了他们的 APP 里。


当时我们做这个东西,为什么成功?有几个先决条件:一是那几年阿里云已经初具规模,大家认可了“我的东西可以放到别人那里,以云服务的托管模式运行”;二是友盟成为了先驱,做移动 APP 时,大家认可了“我可以在我的 APP 里嵌一个别人的 SDK 进来,实现某一个功能”。这两个条件具备以后,我们发现在接下来的几年,越来越多的 SDK 集成到 APP 里,大家已经认可这个模式。和开发者交流时,有一个开发者和我说,他的 APP 里集成了 26 个 SDK。当然这本身是一种痛苦,但是说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有了这个目标的感召之后,我们第二年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要达到一千万的日活,达成这个体量证明这个市场是存在的。


我们到 2016 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千万收入。因为我们在 2014 年、2015 年都是免费的,担心到 2016 年收钱了,这些人会不会退掉,不用你的东西了?结果 2016 年做了一千万的收入,收钱了大家还会用,这又可以证明商业模式本身是可行的。


之后我们 2017 年的目标是做千万级的利润。就是说,不但能收到钱,还得是盈利的。这个目标达成,就说明我们这个买卖是可行的,剩下的事情就是一直拓展就可以了。


我们前面的这四个节奏,当时走得非常顺。有一个理论,在创业初期大概需要经过 18 个月,才能证明业务是可行的。大家可以看我们,2014 年算是半年,到 2015 年,恰好整整一年半的时间,证明这个东西是可行的,时间还是蛮长的。这就是节奏问题。


然后再回顾一下这几年经历的心态。


大家知道,2014 年资本市场很火热,到处都是热钱,2014 年的时候我们出来创业了,虽然是技术创业做 to B 的事情,但是我们是一帮搞互联网的,觉得原来做 to B 的人都是搞企业市场的,而我们要用免费的模式,像 360 杀毒软件一样,要把整个市场全吃下来,当时特别激动。


等做到 2015 年的时候,虽然我刚才讲那条线业务都是正常的,但是实际上大环境发生了变化。2015 年那年融资特别困难,2015 年春节时,我们还进行了人员优化。当年就是大环境都比较困难,比如我刚才说的拼车项目,年初注册 12 个,年底就关门了。环境很困难,但我们自己节奏还很好。


2016 年,按照前面所说,我们已经做了几千万的收入,也是不错的。当时在想,后边要赚钱了,到底怎么才能赚到钱?原来是免费的模式,虽然收了点钱,但是不足以养活公司,到 2017 年会不会因为融不到资,现金流枯竭就死掉了?当时特别纠结。


2017 年,我们就做了一些赚钱的事情,没太执着于 2014 年创业时想做的云服务的事情,相当于有一点改变自己的初心了。


所以到 2018 年发现就有问题了。因为涉及到原来传统企业的领域了。我们是互联网公司,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有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又有最先进的经济模型,技术要远远强于传统公司,所以想打败他们。于是就跑到人家的领域里去,说:“你们原来在那个传统领域干了这么多年,你们都没有一些新的想法、好的点子、好的工具,所以你们才没搞好”。当时就是这个心态进去了。进去干了一年,发现人家那么做是有原因的,种种因素决定了只能那么做,互联网公司进来就很难搞定。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肯定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且这个产业趋势也会是这样(互联网 +),但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 2019 年,又一个轮回回来,不忘初心,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把我们的云服务做好。2019 年才过了四个月,今年的业务爆炸式增长。因为前面的积累足够多了,现在各种业绩指标,收入什么的,都表现的非常好。现在其实心情也是蛮激动的,因为回归初心了。


然后再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创业这么多年,朋友圈加了很多大佬,各个公司的 CEO、创始人等等,特别有意思的是,2019 年年会的时候(大家知道 2018 年大环境特别不好,2019 年好多公司的年会都不开了,凡是在朋友圈还晒自己年会的,说明这个公司还有钱开年会,这是很厉害的),我发现一个细节:特别多公司年会标语口号都叫“不忘初心”;有些后面还有半句叫“砥砺前行”。而我们公司的年会的口号也是叫“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 2018 年。但是来到 2019 年,回到初心,又专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发现一下子积累就爆发了,所以现在业务发展非常好,都忙不过来了。

最危险的时刻

再讲讲最危险的时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刚刚讲业务爆发的时候特别激动,但同时这也是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另外一个合伙人跟我说:“攀哥,你知道我觉得什么时候最可怕吗?”我说:“什么时候?”他说:“就是你信心满满地说一个事情特别好,特别牛逼的时候,我就特别害怕。”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公司也是这样。


每隔一段时间,当有一个产品或服务获得成功的那一刻,那个最高点,其实就是最危险的时刻。你在那个时候会自信心爆棚,然后就会做些不理智的决策,因为你觉得你什么都能干。我在 2018 年 6 月份的时候,跟同事都这么说:“别人搞不定的东西,我们融云就可以搞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们融云就能做。”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状态好可怕。自信心爆棚以后,你会做些不该做的事情,或者进入一些自己不懂的领域。因为你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你看那个领域,他们赚不到钱,是因为我没做,我去做就赚钱了。


第二个我觉得对创业公司来说比较难的时刻,是在一百人到两百人的时候,好多公司都折在这个阶段了。为什么?有一个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就是一个人的社交极限是 150 人(顿巴数),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的老板,或者说最高的管理层,靠沟通只能管理 150 个人。超过这个范畴以后,公司的管理就要靠文化:这个时候公司有没有使命、价值观?这时候公司的管理层接触不到很多员工了。企业文化不是有没有的事情,是搞得好不好的问题。所谓好不好,就是能不能用来做管理?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公司再向前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

创业关键词:专注


《复仇者联盟 4》里面梅根说:“I love you 3000 times”,我特别喜欢这句话。送给大家所有人的话:如果你要去创业,一定要专注、专注、再专注,一定要专注在你原来想做的事情上,把它做透。这个“专注”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集中资源做事情;第二个是把一个事情做穿做透。这两个不是一件事:集中资源做事未必能把它做穿做透。要怎么才能做穿做透?必须持续在这一个地方去做思考和实践,而且不断地去循环,不断地去轮回。这俩加一起才叫专注,缺一不可。

歪理邪说

再说一下我在创业过程中最讨厌的两个词,对我个人而言它们是歪理邪说。这两个词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被好多人给解读得很讨厌。



第一个叫“差异化竞争”,我最讨厌公司讨论业务或者跟同行交流时,说“我们要搞差异化竞争”。其实说出这话时候,就已经变成失败者了,觉得自己打不过别人,才要搞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竞争可以是竞争策略,但绝对不是竞争目标。最终竞争目标还得回到我们主题上,我们搞技术创业,不能认可自己在这个领域里是老二,这样一定做不成。一定要勇于面对,就是要在技术上要超过别人,这是一定的。我说这个错误解读,就是好多公司都是为了避免竞争才这么说的。


另外一个词叫“守正出奇”,我特别讨厌这句话。守正出奇本身讲的是要守正,就是守正占 70%,出奇占 30%。好多人心里想的都是守正 30%,出奇 70%,这其实就是妥妥的机会主义者。我认为守正一定是要坚持的,如果让出奇占了大头,就是个赌徒。

经营的终极本质

经营的终极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词“效率”。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就是经营效率的竞争。比如我作为 CTO,我会关注公司技术的投入产出比,用多少技术人员,做多少事情。不是写多少功能(因为写多少功能是要人堆出来的),而是写出来这些功能可以满足多大的客户需求和能力。


老板经营也是看财报、报表,我作为 CTO,除了人力资源管理之外,还要看:比如一千台服务器服务多少用户,竞争对手一千台服务器服务多少用户。我们融云牛的地方就是可以做到只用竞争对手 1/5 的服务器资源,服务一样的客户业务量。这个就是效率的问题。包括投入产出的效率、人力资源的效率、公司运转的效率等等。效率跟速度一样,是除出来的,把一头按住,就要看另外一头。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就看结果好不好;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比速度;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就比少犯错误,谁犯的错误少,效率就会更高。

个人的创业收获

个人创业的收获这个不是吹牛,是想告诉大家,你去创业你也能收获到这些。


首先,因为我做的是技术的云服务。所以我总结了一下,中国所有的 to C 的互联网公司都是我们的客户。我的人脉圈子怎么建立起来的?我拜访过的客户 CTO、技术总监。除了巨头之外,绝大多数中型以下的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或者 CEO,我基本上都认识得差不多了,最多通过一个人我也能认识;所有 to B 企业服务公司,全是我的同行或者友商(上面说的都是整个中国范围内)。非 IT 类的,大型企业、超大型企业,都是我的客户,他们的 CIO、IT 总监我也都认识;中国知名的投资机构、投资人,没到最大的老板,只到合伙人级别的,我也差不多也都认识、见过;还有另外一堆伙伴和供应商,就比如说各个云厂商,还要到我这来谈业务,这些人也都认识。这是创业的一个资源,人脉的积累,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收获。

人脉计划

前面讲了好多关于“人”的内容,创业前要准备人手,创业后要积累人脉,下面说说别的方面。


大家还是应该多参加技术大会,如果你的公司有机会,尽量参加 QCon 这样的大会,作为嘉宾做一些分享;或者参加一些线下的小型沙龙,基本上人脉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包括像融云这种创业公司,也是通过这样的分享,让大家好多原本不知道我们的,今天也都知道我们。如果你是一个技术总监、VP、CTO 或者架构师,你在这方面有志参与,也可以加入我们的圈子“TGO”(全球的技术领导者组织),全国各地的技术大咖都在里面。


最后,我认为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失败的原因有一万种,你做过五次失败的创业,也没法保证第六次能成功;做过五千次也没法保证第五千零一次能成功。但是如果你一旦成功了一次,就有非常大的概率第二次还能成功。所以,你自己需要经历过一次。或者还有一个最大的建议,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找一个好的团队和老板,跟着他们成功一次,这样也算经历过了。你再自己做一次,会有很大的概率成功。也许这次未必是完整的(因为我刚才说了,一个完整的创业可能要十年或者以上),只是经历过一个最核心的阶段,你也就算经历了。


更多技术创业的话题可持续关注 QCon 上海 2019


作者介绍:


杨攀,通信和社交领域专家,拥有多年大规模即时通讯产品和大规模社交产品设计、研发经验。 曾参与微软 MSN Messenger Mobile China 业务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负责过时光网架构升级和改造工作。2008 年加入神州泰岳飞信团队,历任总监、高级总监,先后负责了飞信社交平台、飞信开放平台、飞信即时通讯平台业务的管理工作和研发管理工作。 2014 年联合创立北京云中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任公司 CTO,负责整个公司产品研发的管理工作。


2019-08-12 16:526598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发现更多内容

智慧公厕:改善城市生活的小细节

光明源智慧厕所

代码混淆界面介绍

雪奈椰子

元宇宙Gamefi链游系统定制开发搭建

V\TG【ch3nguang】

OpenHarmony嵌套类对象属性变化:@Observed装饰器和@ObjectLink装饰器

OpenHarmony开发者

和鲸 ModelWhale 与华为 OceanStor 2910 计算型存储完成兼容性测试

ModelWhale

华为 信创 数据存储 数据科学 数据科学平台

认证授权双保驾 身份管理的选择关键 ——华为云OneAccess应用身份管理服务 (第一篇 工具介绍)

华为云PaaS服务小智

云计算 软件开发 华为云 应用身份管理

云原生网关可观测性综合实践

阿里巴巴云原生

阿里云 微服务 云原生 监控

软件测试/测试开发丨App自动化测试——显示等待高级使用

测试人

Python 程序员 软件测试 app自动化测试 显式等待

南扬集团轻医美4998系统开发

张泽🐟APP小程序开发定制

如何保持前端开发者的竞争力

这我可不懂

前端开发

通过零代码ETLCloud实现数据自动化同步

RestCloud

数据同步 ETL

如何构建安全的App网络通信?

ZA技术社区

数据安全 众安科技 众安保险 ZA技术社区

一图看懂华为云CodeArts Inspector 三大特性,带你玩转漏洞管理服务

华为云PaaS服务小智

云计算 软件开发 华为云

什么是公链?公链开发优缺点分析 公链开发公司有哪些儿

西安链酷科技

公链开发 公链团队

一图看懂CodeArts Inspector 三大特性,带你玩转漏洞管理服务一图看懂CodeArts Inspector 三大特性,带你玩转漏洞管理服务

华为云开发者联盟

云计算 后端 华为云 漏洞修复 华为云开发者联盟

2024北京国际软件展览会(世亚软博会)

AIOTE智博会

软件博览会 软件展 软博会 世亚软博会 北京软博会

开发搭建足球赛事APP软件平台,获利方式

软件开发-梦幻运营部

Viscosity:Mac端最好用的open客户端

晴雯哥

Web3D数字孪生智慧搅拌站可视化物联网平台

2D3D前端可视化开发

物联网 可视化 数字孪生 智慧搅拌站 智慧拌和站

中国企业出海记:跨文化管理须“换鞋走路”

出海的猹

管理 文化 企业出海

软件测试/测试开发丨App自动化—CSS 定位与原生定位

测试人

Python 程序员 软件测试 自动化测试 测试开发

浏览器可直接访问 Dubbo、gRPC 后端微服务,Dubbo-js 首个alpha 版本来了!

阿里巴巴云原生

阿里云 云原生 dubbo

ps必备插件Adobe Camera Raw 16 for Mac(Raw格式图像ps插件) v16.0.0中文激活版

晴雯哥

作为前端应该了解的后端常识

程序员万金游

Vue js #前端 #HTTP

强静态类型,真的无敌

树上有只程序猿

静态 类型

慕圣妃轻医美4998系统开发

张泽🐟APP小程序开发定制

最新 DaVinci Resolve Studio 18 Mac破解版安装详细步骤 附 达芬奇调色软件18 激活码 支持 M1/M2

晴雯哥

巧用指标平台DataIndex,五步法轻松实现指标管理

袋鼠云数栈

大数据 数据中台 指标 指标管理 指标建设

XMind for mac (XMind思维导图)v23.09中文激活版

mac

XMind 思维导图软件 苹果mac Windows软件

2023云栖大会即将开幕,速来免费预约!

阿里云视频云

云计算 阿里云 云栖大会

报名开始|聚焦云原生供应链、AI 基础设施!KCD 2023 杭州站等你

OpenAnolis小助手

操作系统 杭州 龙蜥社区 kata KCD

如何从0到1开启一段技术创业之旅?_文化 & 方法_杨攀_InfoQ精选文章